章莉莉
今年4月,非遺跨界音樂劇《白蛇驚變》在上海虹橋藝術中心驚艷首演。流轉千年的《白蛇傳》是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也是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個蕩氣回腸的凄美故事,發(fā)生在西子湖畔一個煙雨迷蒙天,跨越人妖之間的戀情,情感與宗法之間的沖突,悲壯纏綿,流轉千年。
導演徐俊將“古典新美學”理念,用現(xiàn)代視角結構中國經(jīng)典傳說,東西融匯,音樂和編舞都來自美國和丹麥藝術家,燈光、舞美和造型等來自中國藝術家。
更有趣的是,音樂劇將非遺技藝薈萃一堂,穿越古今。非遺跨界部分在上海公共藝術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PACC)的共同策劃和組織下,音樂劇共計貫穿了12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七項為傳統(tǒng)手工藝,包括竹編、緙絲、蜀繡、顧繡、亂針繡、十字挑花、銀飾鍛造,其余為賽龍舟、鼓樂、武術等節(jié)慶民俗和表演類非遺。此次非遺跨界音樂劇的嘗試,也是文化和旅游部非遺司設立的上海大學傳統(tǒng)工藝工作站的一次探索性實踐項目。
首演劇場入口處的《白蛇驚變》非遺手工藝展,唯美奢華,吸引諸多觀眾駐足靜賞。東陽竹編技藝制作的廊柱斷橋演繹了西湖江南絕景,銀飾鍛造技藝造就了靈動飄逸的白蛇發(fā)飾,四項織繡技藝創(chuàng)作了白蛇曼妙的素紫紗衣。展覽頗有十九世紀英國手工藝運動的風范,清晨陽光通過劇場的玻璃幕墻照射下來,陽光斑駁,充滿生機,預示著中國文化和傳統(tǒng)手工藝的復興。
從非遺跨界音樂劇的策劃到首演,共計經(jīng)歷了八個月的時間。第一階段為非遺跨界舞臺美術,第二階段為非遺跨界白蛇服飾,第三階段為非遺梳理及演出和展覽的籌備。三個階段的點點滴滴,凝聚了徐俊戲劇和PACC兩個機構團隊的力量,以及六位非遺傳承人、高定設計師、品牌機構、演員們的通力合作。
其實,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就在我們身邊,陪伴我們成長,非遺跨界音樂劇是我們的一次大膽構想和探索實踐,尋找中國文化的一種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可能性。
非遺跨界音樂劇的緣起
2017年9月,機緣巧合,上海戲劇導演徐俊和制作人俞惠嫣專程來到上海美術學院找我。當時這對才子佳人的上海伉儷夫婦令我印象深刻,氣質儒雅非凡,談吐溫婉平和。當時我正在上課間隙,雖然匆忙見面匯談,卻一見如故,開啟了這段非遺跨界音樂劇的緣分。
當時徐導剛從北京回來,從文化部主辦的全國文藝工作者培訓班學習中,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類目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當時正在推進音樂劇《白蛇驚變》的前期策劃,因此當?shù)弥虾4髮W近三年來已承辦了十幾期文化部非遺傳承人群研培計劃的教學任務,特別看到了我們在上海設計周推出的大型公共藝術裝置《竹編萬花筒》的案例后,產生了將竹編融入音樂劇的構想?!吨窬幦f花筒》是我牽手四川道明竹編傳承人楊隆梅和東陽竹編傳承人何紅兵共同創(chuàng)作的跨界藝術裝置,也是家居裝飾設計和公共藝術創(chuàng)作跨界的一件創(chuàng)新作品,沒有想到正是這件作品給予了徐導全新的創(chuàng)作靈感。
經(jīng)過匯談討論,根據(jù)音樂劇舞臺美術的特征和要求,我們在浙江省和四川省兩地斟酌了竹編技藝,最后選擇了在地域文化上更為契合的浙江東陽竹編,作為音樂劇的舞美非遺制作技藝。東陽竹編擅長制作立體造型,也時常竹木結合,推陳出新,民間傳說《白蛇傳》和東陽竹編同屬浙江省非遺項目,在地域人文歷史上一脈相承。
于是我們特邀東陽竹編傳承人何紅兵參與此次音樂劇跨界項目中來。何紅兵是上海大學承辦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簡稱“研培計劃”)2016竹藝研修班學員。當時在我們的設計師跨界課程中,我們邀請了兩位荷蘭產品設計師來到課堂與傳承人牽手合作,2016年何紅兵就與設計師共同研發(fā)制作了圓形大竹燈和小夜燈系列,2017年在PACC的策劃組織下進一步改良形成甜甜圈造型的竹燈具系列產品。有了與國際設計師合作的經(jīng)驗,何紅兵此次與舞臺美術設計師和舞美制作師傅共同合作起來,顯得得心應手。
東陽竹編,廊柱斷橋,西湖絕景
去年金秋十月,我們在上海白玉蘭劇場進行了一次關于“竹編進入舞美創(chuàng)作”的專題會議,并觀看了音樂劇創(chuàng)作彩排。竹編傳承人何紅兵專程從東陽趕來,制作人俞惠嫣、舞美設計徐肖寰、舞美制作陳新、服裝設計范叢博,以及PACC參與非遺研培教學的幾位老師共同參與,大家暢談了非遺元素如何進入音樂劇及相關的可能性。正是此次聚會正式開啟了非遺跨界音樂劇的具體工作,此后何紅兵與陳新密切溝通,相互高度配合完成了包括斷橋、廊柱、雄黃酒壇等系列道具,并在11月底的內部彩排中順利使用。
在音樂劇首演中,法海的十根燈柱是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的重要道具,也是劇中人權社會宗法理治的象征。每次法海出場時,音樂凝重威嚴,合聲肅穆低沉,全場暗燈無光。此時十根廊柱燈火飄然出場,肅穆斑斕,法海黑衣登場,男中音劃破天空,真是寒燈獨夜人,斷絕塵緣,飄然一杖。
燈柱是由何紅兵采用東陽竹編中經(jīng)典的亂編法制作而成,立體圓筒形的竹編上部密下部疏,形成透光性的微妙變化。亂編也稱為自由編,具有渾厚自然的特征,也極富藝術張力。燈柱上下各點一盞明燈,充滿東方禪意,也賦予舞臺靈幻玄妙的審美意境。
在西湖斷橋的營造設計上,也是白素貞與許仙初次相遇的那一幕,遠處的斷橋在西湖水的倒影下,上下對稱,形成朦朧遠景。整個斷橋由較為粗曠的竹編技藝制作而成,編織的肌理效果,恰好形成西湖水影影綽綽的視覺感受,這是江南獨有的景象。
上下對稱的當代中國美學意境,來源于西湖水倒影纏綿的視覺印象,也是舞美設計徐肖寰精心設計的,形成了整部劇目特有的視覺印象。在音樂劇中無論是法海燈柱、西湖斷橋、飛檐梁柱等道具,都采用了一半水面上一半水面下的對稱美學,好似人妖兩界如同天地之隔兩茫茫。
此外,劇情中重要的道具是一壇雄黃酒,凄美纏綿的故事轉折都圍繞著這壇酒,當男女主角一起捧起酒壇的時候,也是觀眾們最為感動的瞬間。這壇酒的道具制作,最終采用江南棕色酒壇,配上竹絲扣瓷的工藝制成。老竹篾和黃酒壇相濡以沫,中國傳統(tǒng)手工藝讓觀眾時光倒流,仿佛穿越千年時光,讓白素貞再等一回也值得。
緙絲刺繡,素紫紗袍,仙袂飄飄
在完成音樂劇舞臺美術非遺制作的基礎上,結合上海大學2017年12月承辦的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培計劃“2017染織繡研修班”的跨界交流和綜合創(chuàng)作課程,我們在研修班上特邀了四位織繡傳承人參與白蛇服飾的創(chuàng)作中來,分別是四川蜀繡傳承人吳玉英、上海顧繡傳承人黃輝、常州亂針繡傳承人張莉、蘇州緙絲傳承人王建江。
在染織繡研修班的設計師跨界課程上,我們邀請了音樂劇導演徐俊和相關主創(chuàng)人員來到PACC開啟白蛇服飾的跨界策劃。四種非遺織繡技藝相互融合,共同造就了白蛇的青蔓素紫紗衣,蜀繡、顧繡、亂針繡、緙絲,針線纏綿,經(jīng)緯交織,女主角白素貞風吹仙袂飄飄舉,身披紗衣入云去。音樂劇造型設計師范叢博說,“女主角的服裝共有四套,主要表現(xiàn)其蛇、人、仙三界之間的層層聯(lián)系,凸顯出靈性、人味和仙氣?!彼奈环沁z傳承人精心打造的是其中一套白蛇服裝,為了更好地設計統(tǒng)籌四種非遺技藝,PACC特邀高定服飾品牌“唐蝶服飾”的設計師陳冬梅共同加入深化創(chuàng)作。她根據(jù)白蛇傳的故事,重新繪制創(chuàng)作了服裝上的紋樣,寶扇、牡丹、祥云、波浪構成了白蛇的世界,同時加強了服飾的拖尾和水袖、窄腰高領,漢風唐韻,形成新中式古典靈秀的風格。
四位傳承人學員和高定設計師從12月至1月進行策劃、設計和分工的工作,在今年新年的2月至3月進行緊張趕制。傳承人張莉用常州亂針繡完成了服飾上所有的葉片繡制,亂針繡活潑的針法表現(xiàn)了每片葉子別致的生命力,耐人細看。蜀繡傳承人吳玉英和顧繡傳承人黃輝則分工用細膩的針法和配色,將服飾上的寶扇、牡丹、祥云、波浪用刺繡表現(xiàn)的栩栩如生。整套服飾為明亮色調,每個刺繡圖案采用了不同的亮色絲線,渾然一體,卻有變化萬千。
設計師陳冬梅運用了唐韻遺風設計的寬腰帶,采用大面積水藍和金色系,波浪紋層層疊疊,極有蛇之靈動水性,與劇中白蛇的水兵陣相呼應。蘇州緙絲傳承人王建江負責完成整套服飾的腰帶,寸縷寸金的緙絲技藝,讓整套服飾盡顯皇室華貴典雅之風。王建江是蘇州王氏緙絲第六代傳承人,祖上給皇帝做龍袍,現(xiàn)在他經(jīng)常受邀在故宮修復文物,此次參與非遺跨界音樂劇也是平生第一次,他非常高興加入這樣的非遺創(chuàng)新項目。
銀飾鍛造,靈動銀簪,似人若仙
在白蛇服飾的整體推進中,發(fā)飾也是女主角的重要組成部分。白素貞娥眉青黛、烏發(fā)蟬鬢,銀簪花鈿,給人一種靈氣和溫婉的感覺,讓本是蛇妖的白素貞有了人味兒。
今年一月,我們邀請了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培計劃“2017銀飾鍛造研修班”的學員—苗族銀飾鍛造傳承人劉兵參與發(fā)飾制作。經(jīng)過跨越新年的趕制,終于在三月排練前完成銀飾,并進行了試妝拍攝,效果很好。在音樂劇首演之后,劉兵感慨道:“上海昨日首演,看到這幕放心了,春節(jié)期間總算沒白忙活!”
劇中白素貞云鬢紅顏,寶釵花鈿,似人若仙世所稀。白蛇銀發(fā)飾六件套,清雅溫婉,靈動飄逸,是音樂劇造型設計師范叢博團隊設計,并用三維打印的方式制作出了模型。在此基礎上,傳承人劉兵運用銀飾鍛造和花絲工藝進行深化設計和制作。
這套發(fā)飾中左右兩支蘭花發(fā)鈿相當生動,細看有花瓣的肌理感,還有靈動修長的藤蔓,靈動妖嬈,又似蛇信,銀絲蜿蜒,緊貼發(fā)絲。蛇形發(fā)飾運用了鍛造鏨花工藝表現(xiàn)出蛇皮肌理效果,兩個蝶形發(fā)飾上的小蘭花采用苗族銀飾的花絲工藝,細膩生動。銀發(fā)飾凝聚著非遺匠人的執(zhí)著情懷,也飽含主創(chuàng)人員的古典新美學觀,講述著流轉千年的白蛇絕戀,讓舞臺成為傳說中的煙雨世界。
蜀繡鞋靴,踏水云間,夢回西湖
打造白蛇非遺服飾時,我們從頭到腳做了整體的策劃,一雙鞋子采用了戲劇中比較莊重威嚴裝扮時所用的厚底靴,繡花鞋面上采用了蜀繡工藝,由傳承人吳玉英趕制完成。我們特邀了中國原創(chuàng)鞋履品牌sheme加入此次跨界項目,在原有服飾設計師范叢博的設計基礎上,sheme首席設計師張金弦為白蛇鞋靴進行了深化高定設計。
這雙鞋靴具有一個非常詩意的名字“水云間”,好似白素貞夢回西湖結緣時,腳踏祥云,踏皺一池春水;又似與法海斗法時,波浪滔天,水漫整座金山。以水紋和云紋來表現(xiàn)故事環(huán)境空間,金銀色線搭配淡彩絲線,形成高亮度的祥云與波浪,清新淡雅,纏綿繚繞,仙氣靈動,這與白蛇衣服上的水紋遙相呼應。
傳承人吳玉英在刺繡時運用了蜀繡中精典的“車擰針”、“斜鋪針”等針法,表現(xiàn)了祥云與波浪的運動感。制鞋工藝流程包括制楦、下料、裁剪、刺繡、滾邊、縫面、上里、做底、上鞋、成型等十幾道工序,耗時約一個月。刺繡與制鞋工藝相輔相成,終于形成了這雙貫穿古今,既傳統(tǒng)又時尚的當代中式浪漫鞋履,隨著白素貞的腳步宛若踏入仙境。
結語
十世修來同船渡,百世修得共枕眠。音樂劇《白蛇驚變》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最終融合了12項非遺。后期在上海市寶山區(qū)文廣局的支持下,男主角許仙的藍色腰帶采用寶山羅涇挑花十字繡,是由青年挑花十字繡傳承人鄭曉蓉完成,精致細膩,充滿江南田間秀美剛毅之風。
在音樂劇的五項節(jié)慶民俗和表演類非遺項目中,武術和鼓樂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遺名錄,其中劇中有八位國家健將級運動員擔任演員,其中包括一位全國武術冠軍,鼓樂演員來自于上海絳州鼓樂團頂尖鼓手。賽龍舟作為端午節(jié)民俗在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遺名錄,羅店龍船和月浦鑼鼓作為上海市非遺名錄,都在徐俊導演的精心設計下融入音樂劇的精彩演出。
6月5日在上海大學參加的北京恭王府舉辦的“強基礎.拓眼界.增學養(yǎng)”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培計劃優(yōu)秀成果展(上海高校專題)展開幕儀式上,音樂劇《白蛇驚變》精選了片段在恭王府的銀安殿唯美上演。這部情感涌動、張弛有道的當代音樂劇融入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演繹出一幅顛覆天與地,超越生與死,聚散人與妖,叛逃罪與罰的江南印象畫卷。法海的燈柱充滿東方禪意,渲染了舞臺靈幻玄妙的氣氛;白素貞穿著整套非遺服飾深情演出,非遺之美感動了觀眾。
非遺跨界音樂劇《白蛇驚變》的探索實踐,源于大家對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用當代視角解讀經(jīng)典,讓古老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煥發(fā)新生。歷時八個月的非遺跨界創(chuàng)作過程中,我們感受到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所蘊含的能量,這也是藝術創(chuàng)作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新轉換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理念指引下,希望通過這次藝術領域的跨界創(chuàng)作,引出跨越傳統(tǒng)和當代、東方和西方之間更多元化的文化繁榮復興的發(fā)展路徑。
作者 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副教授
上海公共藝術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運營總監(jiā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