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曉男 盧佩
摘 要:隨著現代教育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與發(fā)展,教育教學模式也在不斷推陳出新,為適應新的教學模式,與之對應的教學評價體系也隨之應運而生。文章基于文獻分析法對“互聯網+”學科教學、翻轉課堂及混合式教學三種不同教學模式下的教學評價,通過對評價原則、方式、對象等方面的對比研究,旨在分析不同教學模式所對應的評價體系的區(qū)別與聯系,以期為后續(xù)的研究提供參考依據和借鑒。通過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結論: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教學評價比較全面具體,已基本形成完整的評價體系,而針對“互聯網+”學科教學和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教學評價體系不太完善,還需要持續(xù)關注和探索。
關鍵詞:“互聯網+”;教學評價;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G40-058.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454(2018)18-0056-04
一、引言
教學評價是研究師生教與學價值的過程[1],其在課程教學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對教師而言,能夠及時更新他們的教學內容,完善教學過程,改善教學方式;對學生而言,能夠促進學生自我反省,改善學習方式并提高學習效果。
隨著現代教育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與發(fā)展,教育教學模式也在不斷推陳出新,如“互聯網+”學科教學、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等教學模式成為目前教學模式的主流,而傳統(tǒng)的教學評價方式已不適用于新的教學模式,因此,研究不同教學模式下的教學評價方式,建立與之對應的教學評價體系,對于完善課程教學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通過在“中國知網”查閱近十年的相關文獻,主要對“互聯網+”學科教學、翻轉課堂和混合式教學三種教學模式下的教學評價相關文獻進行閱讀分析,對三種教學模式下的評價指標體系從評價原則、評價方式、評價主體以及評價指標體系的各級指標等方面進行了詳細的對比分析,通過整理歸納這些教學模式評價體系的不同之處,旨在分析不同教學模式所對應的評價體系的優(yōu)點和不足,以期為后續(xù)的研究提供參考依據,為構建完善的教學評價指標體系提供論證基礎,為現階段高等教育以及中小學的教育教學改革研究提供借鑒,為全面或有針對性地培養(yǎng)學生的各方面能力以及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提供分析標準。
二、不同模式下的教學評價現狀分析
教育改革的基本條件是運用科學方法與手段對教學活動做出評判并設計出改進方案[2]。教學評價是教學效果的關鍵評估方式,根據不同教學模式構建與之對應的教學評價指標體系已成為當下重要的研究主題。本文通過“中國知網”以“教學評價”為“主題”進行文獻檢索,共得到31336條結果,其中近10年的論文數及各自占比如圖1所示。檢索結果表明:針對各種教學模式的教學評價相關文獻屢見不鮮,可見教學評價一直是研究者們關心的方向。但關于“互聯網+”學科教學、翻轉課堂和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教學評價,國內外學者有著不同的見解。
1.“互聯網+”學科教學評價
國內研究者吳璇等[3]發(fā)現在“互聯網 +”背景下,課堂評價做到了及時反饋信息,使用科學化的工具和數據統(tǒng)計方式對多種主體評價;尹振宇[4]對“互聯網+”大學英語教學評價模式的探究,提出了師生共同評價的模式;孔祥強[5]基于“互聯網+”的教學效果評價模型,從教師、學生、學習環(huán)境和服務的角度進行了問卷調查,從而對其進行評價。
2.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教學評價
美國研究者Chang[2]從環(huán)境、文化、內容和教師四個方面對翻轉課堂教學進行了分析評價;Moffett和Mill[6]彌補了翻轉課堂評價中對學生進行客觀評價的不足,提出了基于柯氏評估模型的翻轉課堂評價法,對反應、學習、行為、成果四個維度進行評價。在國內,學者朱宏潔等[7]提出“傳統(tǒng)方法已不能對翻轉課堂效果很好地評價,必須用新的標準及方式對翻轉課堂的整個過程進行評價”等見解,并且制訂了翻轉課堂評判標準要思考的6個原則。不過,這類研究沒有逐步進行下去。直到2015年,趙軍合[8]、李曉文 [9]從學習起到的效果、學生學習獲得的愉悅感等全方位對翻轉課堂的評價進行論述。同時,研究者們對構建翻轉課堂的教學評價體系也開始了研究分析,其中要以李馨[10]基于CDIO教學模式評判準則制訂的翻轉課堂評價體系和朱宏潔[7]運用模糊層次法提出的翻轉課堂教學評價體系為代表。但是,前者的研究是對翻轉課堂教學評價體系的理論、原則以及建設思路圖的提出,并沒有構建出該系統(tǒng)的評價體系;而后者在學習態(tài)度、過程和結果三方面設立了僅有10個二級指標的體系,評價的內容過于簡單。
3.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教學評價
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會受到學習動力、師生或生生互動、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以及教師的反饋等影響[11] 。趙國棟等[12]對學生的滿意程度進行了調查并發(fā)現它能夠說明學習者為何參與活動和為何產生這樣的結果;Ahmad[13]、李曉文[9]在評價混合式教學的學習效率和效果的研究中對此進行了驗證;趙宇等[14]從教師對混合式教學在中學教育實施中的影響因素進行了評價體系的探索。雖然如此,研究者們對混合式教學模式的評價目前還處于初級階段。
三、不同教學模式的教學評價對比分析
不同研究者對教學評價有不同見解,這需要我們對其有一個綜合認識,然而當前對各種教學評價進行系統(tǒng)性對比分析的文獻相較而言卻少之又少,在圖1搜索結果的基礎上,添加并含條件“對比”,結果只搜索到97條,如圖2所示。若將信息時代發(fā)展過程中涌現的不同教學模式的教學評價進行對比研究,能夠更加清晰地了解不同模式教學評價的優(yōu)缺點,并在高等教育和中小學教育教學改革中注意到這些問題,從而改善對評價教學效果的評價。
1.不同模式下的教學評價理論對比分析
本研究主要對“互聯網+”學科教學、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三種教學模式的教學評價進行原則、方式、對象和優(yōu)缺點的對比,具體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首先,三者的評價原則都沒有離開學生,對學生的評價在教學評價中起著重要作用;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發(fā)揮的作用不可小覷,在教學評價中也發(fā)揮著重要影響。其次,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教學評價是在“互聯網+”學科教學與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基礎上作了改善,既考慮到了對學生的學習評價,又考慮到了教師自身的教學評價,不僅包含教學結果的評價,而且要對教學設計、實施和內容進行評價。教學評價從單方面學生的評價轉變成教師與學生的雙面評價,使教學評價變得更客觀。
2.不同模式下的教學評價指標體系對比分析
本文主要對“互聯網+”學科教學、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三種教學模式進行原則、方式、對象和優(yōu)缺點的對比,具體如表2所示。
綜上可知,不同教學模式存在不同教學評價指標體系,不同的教學評價指標體系因側重點不同而千差萬別,且都涉及到了對學生的評價。其中,“互聯網+”學科教學因為對學生的關注度過高忽略了對教師的評價,缺乏對整個教學過程所有因素的考慮,特別是對作為引導者的教師的評價,評價結果不夠全面。其次,研究者對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教學評價研究較深入、具體,并且利用層次分析法建立了詳細的評價指標體系,對每一個指標都有具體的劃分,將教學過程劃分為三個部分,并對教學中的兩個重要因素——教師和學生進行每一部分的具體評價。最后,由于混合式教學在翻轉課堂、慕課乃至SPOC提出之后在近幾年掀起了新的研究熱潮,因此對該模式的教學評價研究一直處在探索之中,從表2可以看出它不同于其他教學模式,其評價指標不僅包含教學要素(師生),還有課堂管理、設計理念等教學內容。
總之,在不同教學模式下,雖然教學評價的體系發(fā)生了改變,但依然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所以不同模式下的教學評價工作還有待于進一步探索和研究。
四、總結
筆者對“互聯網+”學科教學、翻轉課堂和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教學評價從評價原則、評價方式、評價對象等方面進行了對比,并且對它們的評價指標體系的各級指標也進行了分析,得出結論:首先,研究者對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教學評價研究比較全面具體,基本形成完整的評價體系,而基于“互聯網+”學科教學和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教學評價不是很全面,這需要后續(xù)研究者的關注和探索。其次,“互聯網+”學科教學實質上就是翻轉課堂和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發(fā)展前身,因為互聯網的出現,翻轉課堂和混合式教學得以呈現?;旌鲜浇虒W的出現又為翻轉課堂做了彌補和擴展,甚至是轉變,是翻轉課堂與傳統(tǒng)課堂的結合。另外,混合式教學與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雖然有區(qū)別,但兩者的教學評價又有一定聯系,若將混合式教學評價的一級指標進行細化,也可以分成三部分:課前教學準備和設計、課中課堂管理、課后教學評估等。同時,在參與導師實施的教育教學改革項目中,能夠深刻感受到混合式教學評價方式在課前、課中以及課后過程中的重要性,不僅要對混合式教材的整體設計進行評估,還要對教師的教學技能以及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評價;不僅對學生學習能力進行診斷性評價,還要對學生學習進度、參與度、學習行為和作業(yè)完成情況等進行綜合性評價。
總之,教學評價在教學過程中是一個發(fā)展的過程,需要我們在實際的教學中針對不同的教學模式進行更新和完善。
參考文獻:
[1]劉潔.淺析體育教學過程中預設與生成的對接[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1(5):181-182.
[2]謝娟,張婷,程鳳農.基于CIPP的翻轉課堂教學評價體系構建[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7(5):95-103.
[3]吳璇,張菊花.“互聯網+”背景下未來課堂教學評價展望[J].教育觀察,2017(18):53-54,58.
[4]尹振宇.網絡環(huán)境下大學英語教學評價模式的有效性探索[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1,8(7):31-33.
[5]孔祥強.基于網絡的教學效果評價模型[J].長春大學學報,2012,22(8):969-971.
[6]肖遠軍.CIPP 教育評價模式探析[J].教育科學,2003(3):42-45.
[7]朱宏潔,朱赟.翻轉課堂及其有效實施策略芻議[J].電化教育研究,2013(8):79-83.
[8]趙軍合,賈麗敏,武麗麗.翻轉課堂學習有效性評價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5(10):165-166.
[9]李曉文.翻轉課堂的學生滿意度評價研究[J].高教發(fā)展與評估,2015(3):98-105,116.
[10]李馨.翻轉課堂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研究——借鑒CDIO教學模式評價標準[J].電化教育研究, 2015(3):96-100.
[11]Small, F.,Dowell, D., and Simmons, P.Teacher communication preferred over peer interaction: Student satisfaction with different tools in a virtual learning environment[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n Business,2012,5(2):114-128.
[12]趙國棟,原帥.混合式學習的學生滿意度及影響因素研究——以北京大學教學網為例[J].中國遠程教育,2010(6):32-38.
[13]Ali, A. &Ahmad;, I. Key Factors for Determining Students'Satisfaction in Distance Learning Courses: A Study of Allama Iqbal Open University[J].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11,2(2):118-134.
[14]趙宇,何彥彬,趙赳.中學混合式教學開展中教師影響因素評價指標體系的探索[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7(18):12-15.
(編輯:李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