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賢龍|文
與作者聯系請搜微信號29255244或掃描下方二維碼
美國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曾做過一項實驗:他找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把其中的一輛停在加州帕洛阿爾托的中產階級社區(qū),而另一輛停在相對雜亂的紐約布朗克斯區(qū)。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輛,他把車牌摘掉,把頂棚打開,結果當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爾托的那輛,一個星期也無人理睬。后來,他用錘子把那輛車的玻璃敲了個大洞。結果僅過了幾個小時,它就不見了。以這項實驗為基礎,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提出了“破窗效應”理論: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得不到及時的維修,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縱容,從而去打爛更多的窗戶。
在安全管理上也存在“破窗效應”的現象,如果有人帶頭違反安全規(guī)則,就會有其他人也跟著效仿。任何一種不安全的行為或者不安全的狀態(tài),都是在向周圍傳遞著一種信息,這種信息會導致不安全現象的擴大化。我們必須警惕那些看起來比較小的不安全行為或不安全狀態(tài),一旦對這種行為或狀態(tài)視而不見或者默認,就等于是縱容更多的人去違反安全規(guī)則,會使大家對安全越來越不重視。在安全管理上必須警惕各級領導和老員工的“破窗”行為,他們的違規(guī)行為會對安全產生的沖擊力、破壞力更大,更容易引起別人的效仿。
“破窗效應”的破壞力如此之大,在安全管理上該怎樣預防呢?筆者結合自身經驗,提出5點看法:
一是從人性和心理學的角度制訂科學合適的規(guī)章制度。舉個例子,深圳市曾實行對闖紅燈的行人進行“分檔處罰”,帶頭的最高罰100元,跟隨的罰20元。這種做法就讓行人不愿意去做闖紅燈的第一個,一直沒人帶頭了,大家也就都踏實地等紅燈了。這種“分檔處罰”制度相比以前統一罰20元效果就好很多。
二是要讓員工理解安全規(guī)則和標準,不能只停留在讓員工知道的層面。通過安全宣傳、培訓或其他活動使員工深入理解規(guī)則和標準的要求,其安全行為會增加,違反規(guī)則的行為會減少。
三是環(huán)境對人的行為影響非常大,企業(yè)要創(chuàng)造良好的作業(yè)環(huán)境。在塑造人行為時,現場環(huán)境起到的作用與企業(yè)所傳達的安全要求一樣重要。整潔、明亮、輕快、舒適的環(huán)境會使員工更遵守安全規(guī)則、作業(yè)行為更安全。
四是推行行為安全觀察計劃,讓各級管理者關注員工的行為并采取正向的溝通行動。
五是倡導員工之間相互干預、相互關愛的安全文化,倡導團隊互助的安全價值觀。
如果企業(yè)在安全管理上已經出現了“破窗”現象,又該怎么辦?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4點進行彌補:
一是發(fā)現了“破窗”現象要及時制止,否則會助長大家的“從眾心理”,甚至會讓有些員工出現“破罐子破摔”的現象。
二是立即修補“破窗”,現場出現了不安全的狀態(tài)或隱患要立即采取措施進行整改和跟蹤。
三是要深究原因,采取預防性的措施。如果是在高風險的區(qū)域或高風險的作業(yè)過程中出現的不安全行為或狀態(tài),就要在公司級的安全會議上討論。
四是定期對現場的安全隱患進行數據統計和分析,總結規(guī)律,反思安全體系的漏洞和安全管理過程中的問題。
對于安全管理上的“破窗效應”,企業(yè)各級管理人員都應重視。要知道,對“破窗”視而不見就是默認和縱容,會進一步導致更嚴重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