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雪萍
案例:臺風天里的一次交流
臺風天,早上六點半學校依據(jù)氣象部門的通知發(fā)出相應的停課通知。
伊媽媽和班主任老師有一段網(wǎng)絡QQ交流:
伊媽媽的孩子在停課通知發(fā)出前已經(jīng)去了學校,想要班主任老師了解下孩子的情況,班主任莫老師以自己不在學校為由,讓家長自己去了解,伊媽媽很生氣。
分析:家校溝通中教師的“失誤”
這是一則失敗的家校溝通案例。
失敗的主要責任在于莫老師。雖然遇臺風停課是不可抗拒的因素,但是面對一個風雨中孩子還在上學路上的家長來說,老師的回應多少顯得有些冷漠,老師言說有一定道理,可缺乏情感,而且處理不當,造成了家長怒氣沖天,怨恨學校和老師,造成了家校關系的緊張。
上述案例是家校溝通中的個案,雖然不一定是普遍現(xiàn)象,但也是當下家校關系緊張、老師家長溝通日趨艱澀的一個縮影。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社會各界對教育的要求日漸提高,家長對學校、教師的教育行為不再像以往一樣亦步亦趨,事事附和,而是以審視的目光看待教育,看待老師,更有甚者,直接挑剔學校,對抗老師。
當然,在諸多家校關系緊張的案例中,既有家長應擔負主要責任的,也有教師應擔負主要責任的。排除極少數(shù)極端家長的蠻橫行為,大多是家校關系緊張的案例,教師是可以妥善處理、和平解決的。畢竟,大多數(shù)家長認為,孩子在老師門下學習,不想家校溝通僵化。
南京師范大學錢煥琦教授組織的一次家校關系調查顯示,46%的家長認為,學校和教師依仗教育的主導權力,在交往中要求家長無條件接受教師的指導,對家長缺乏應有的尊重。
一般來說,教師的這些行為容易引發(fā)家校關系緊張:
1.居高臨下
部分教師沒有認清當前的教育形勢,依然抱著“師道尊嚴”的傳統(tǒng)觀念,認為自己是教育的主導者,家長應該配合自己完成教育任務,缺乏“平等合作”的精神,在家校關系中頤指氣使,口氣生硬,居高臨下和家長說話,甚至指使家長完成各種事務,讓家長極其不滿。
2.不聞不問
部分教師認為,現(xiàn)代的家長是“老虎的屁股——摸不得”,抱有這種心態(tài)的老師在和家長的交流中,消極應對,對家長的訴求不聞不問,這樣的行為容易引發(fā)家長的不滿,家長會認為這樣的老師不負責任。
3.虛與委蛇
也有教師面對家長的種種訴求,敷衍了事,應付差事,缺乏該有的真誠。家長一旦認清這樣的行為,會失去對教師和學校的基本信任。
對策:運用同理心,溝通更有效
那么,教師如何在家校溝通中,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家校緊張甚至是家校沖突呢?這就需要掌握一種基本的理念和技巧——同理心。
通俗地說,同理心是站在對方的立場,設身處地地理解對方的感知、體驗和看法。
同理心包括這樣三個層次:一是理解對方的情感和認知;二是理解對方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理解和認知;三是把自己的感知告知對方。
在運用同理心和家長進行溝通時,要把握以下三點:
1.樹立平等意識
唐文琴在一項調查中發(fā)現(xiàn),家校溝通中存在比較嚴重的失衡現(xiàn)象,溝通雙方的關系失衡是其中一個重要方面,究其原因就在于,教師認為自己具有一定的教育專業(yè)知識,再加上傳統(tǒng)的“師道尊嚴”意識,往往是支配家長參與教育活動。而大多數(shù)家長也覺得自己專業(yè)知識缺乏,從而在溝通中處于從屬地位。
教師作為家校溝通的主導方,掌握著教育權力,在溝通中占有優(yōu)勢地位。在與家長的溝通中,應該以平等待人的心態(tài)、以互相合作的意識進行平等的溝通。只有抱著平等的觀念,才能顯現(xiàn)在言行中,才能讓對方感覺自己的真誠和善意,從而奠定友好溝通的基礎。
2.學會換位思考
換位思考是同理心的另一種表達,就是站在對方的角度來看待問題,從而理解對方的情感和認知。教師在運用這一溝通技巧時要注意以下三個要點。
(1)傾聽
認真、耐心地傾聽是溝通的前提,是運用同理心的第一個層次,即設身處地地感知對方的情感和認知。
一個優(yōu)秀的傾聽者,往往容易獲得對方的信任。教師在和家長溝通時,首先要明白,一般家長主動要求溝通時,家長的訴求可能是積聚了很久一段時間,也可能是突發(fā)性事件引起的。這個時候的家長情緒比較強烈,想說的話也會比較多。
教師這時應該耐心地傾聽家長的表述,不要隨意打斷,生硬制止。當家長不斷傾訴甚至發(fā)泄之后,情緒會趨于平穩(wěn),這個時候再開始理性的討論、交流才有可能。
(2)理解
在溝通的過程中,造成沖突的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情緒,大多數(shù)溝通沖突案例表明,沖動、過激等不良情緒讓彼此溝通失去理性,偏離議題,成了發(fā)泄情緒的過程。二是結論,雙方有片面、錯誤的結論,讓對方不能接受,造成了溝通的困難。因此,溝通中就需要彼此的理解。理解,是運用同理心的第二個層次,即理解對方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情感和認知。
所處的環(huán)境不同、立場不同、角度不同、看問題的方式不同,得出的結論也不同。倘若溝通雙方只站在自己的立場看問題,各執(zhí)一詞,最終結果是不歡而散。作為教師,在和家長溝通時,要從對方的角度去想,去感受對方的情感和認知,尤其是面對對方不良情緒時,教師要沉得住氣,理解對方的情感,千萬不要因此沖動,破壞溝通的氛圍。在此基礎上,繼而判斷對方的認知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非合理的。
(3)回應
美國著名教育家內爾·諾丁斯曾指出,傾聽和回應是人與人之間彼此關懷的兩個要點?;貞姆绞胶芏?,肢體語言、口頭語言、書面語言都是回應的方式。
在家校溝通中,運用最多的回應方式是肢體語言和口頭語言。積極的回應方式會讓對方感受到善意,保證了友好溝通的繼續(xù)。
教師在回應家長時,要注意肢體語言和口頭語言的結合。這種綜合性的回應,其實是同理心的第三個層次,即把自己對對方的感知告知對方,以獲得對方的認同。常見的方式有不斷點頭,注視對方,輔以“是的”“我同意”“我覺得是這樣”“的確讓人著急”這一類的話語。
3.進行理性溝通
值得提醒的是,運用同理心,并不是無原則地一味認同、退讓。對于家長一些偏頗、片面或者不符合事實的結論,教師運用同理心,感知家長的情緒和認知,并對其表示認同,在消除了不良情緒的情況下再進行理性的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