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愛君
清代武舉一改宋明兩代重文輕武的趨向,在考試制度沿襲明代的基礎上,將錄用標準逐步恢復到注重武藝的本質上。
最初是考策、論文章,“策”相當于問答題,“論”是按試題寫一篇議論文。順治時定為策二篇、論二篇??滴跄觊g改為策一篇、論二篇。到嘉慶年間,考慮到武人多不能文,于是干脆廢除策、論,改為按要求默寫《武經(jīng)七書》 中一段,通常只要一百字左右。這已經(jīng)把文化科目難度降到了小學生的水平。
文化科目在武舉中淪為陪襯的結果,使北方省份終于壓過南方省份,在武狀元數(shù)量上包攬前兩名。
清代共有109名武狀元,直隸 (今河北、北京、天津全部,以及河南一小部分) 占了41名,山東占了14名。這兩個典型的北方省份,一舉拿下全國武狀元的一半名額。
河北人突然力壓全國,與該省武風興盛分不開。但還有一個主要的原因,河北拱衛(wèi)京師,清代給的鄉(xiāng)試名額總比其他省給得多,得到了政策性的照顧。自唐代以來,武功最高、武狀元最多的省份,兜了一圈,終于又回到北方。
(選自《華聲》2018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