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驍
摘 要 足球被譽為“運動之王”,在我國大學生群體中有著廣泛的愛好者,也是大學體育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項目。研究表明,足球運動很好地迎合了大學生心理方面的需求,包括團隊精神、協(xié)作能力、拼搏意志等,其強烈的競爭性能夠有效地提高大學生心理承受能力。本文針對大學生足球教學中非智力因素的特點展開研究,并提出培養(yǎng)非智力因素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 足球教學 非智力因素 大學生 培養(yǎng)途徑
足球運動不僅具有廣泛的參與吸引力,同時也在大學生群體中形成了一定規(guī)模的“運動文化”,評論足球、球員、技巧、賽事等也十分流行。但就中國的足球教育而言,受到經濟、文化、社會等諸多方面的制約,存在很多不利于教學發(fā)展的問題。當前,許多教育理論達成的共識中,強調“智力”與“非智力”的均衡發(fā)展,而所謂的“非智力”因素,包括了情感、意志、動機、興趣等,是成功培養(yǎng)學生的必要條件,這一點在足球教學中同樣適用。
1大學足球教學中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第一,足球運動所具有的協(xié)作性、競技性特征符合大學生心理需求。顯而易見,足球是一項“集體運動”,要獲得勝利,就必須充分發(fā)揮每一個團隊成員的優(yōu)勢,并要求每一個人都具有頑強拼搏的精神,需要超強的意志力、戰(zhàn)斗力、注意力;而我國當代大學生所接受的教育中,普遍是追求平和、謙讓,由此就造成與社會的嚴重脫節(jié)——當今是一個競爭越發(fā)激烈的社會,如果我們不重視大學生非智力因素中“競爭性”的培養(yǎng),那么在走入社會之后,只重視“智力因素”培養(yǎng)的教育理念缺陷,就會集中井噴。足球運動提供了很好的實踐機會,促使大學生面對壓力環(huán)境,能夠正視困難和挑戰(zhàn),笑對失敗。
第二,足球運動參與下可以提高大學生心理承受能力,減少抱怨、焦慮、抑郁等非智力因素。立足大學校園,與日新月異的社會環(huán)境相比,仍然存在明顯的滯后性?;凇爸怯闭归_的教學活動中,絕大多數(shù)都不涉及人際關系層面,更不可能顧及大學生的體能、體質等方面。而大學生并不是永遠滯留于校園中,畢業(yè)之后走上工作崗位,是否具有強健的體魄和強大的心理素質,直接影響他們智力成果的發(fā)揮。而足球運動開展過程中,挫敗、競爭、對抗等是常態(tài),對手不會因為你的懦弱而憐憫,無論輸贏都要盡力拼搏,這樣可以更好地張揚個性、強大內心,實現(xiàn)精神負面情緒的宣泄。
第三,足球運動有助于集體主義精神培養(yǎng)。按照我國義務教育制度,六歲入學、九年中小學教育、三年高中教育,年齡在17-20歲之間進入大學,2018年之后中國大學生群體將以00后為主。作為當代大學生主力,00后相對平穩(wěn)的成長經歷中,造成了極強的個人主義特點,尤其是獨生子女的情況下,嚴重缺乏集體主義精神,在個人與集體的關系處理上,存在很多誤區(qū),直接造成奉獻意識淡薄、共享精神較差等現(xiàn)象,甚至一些大學生個體信仰極端的利己主義,處處強調自我為中心,這是不利于大學生的成長的。足球運動參與之下,集體目標、個人目標高度一致,均是為了“進球”而獲得勝利,這為大學足球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實現(xiàn)基礎。
2大學足球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大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的有效途徑
眾所周知,非智力因素因人而異,在教學范疇下很難達成一個統(tǒng)一標準或模板,但它并非是不可改變的,后天有效的培養(yǎng)和引導,完全可以推翻“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的觀點。關鍵在于,大學生“智育”為主的現(xiàn)狀下,如何協(xié)調與非智力因素培養(yǎng)的關系,進而有效地劃分非智力因素存在的積極、消極特點。
2.1發(fā)揮學生特長、開發(fā)學習動機
非智力因素對于個體的影響,包括了定向、強化、調節(jié)、維持、引導等,這些影響既可以是正向的、也可以是負向的,大學足球教學中要實現(xiàn)做好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定性,如謙虛、獨立、勤勞、勇敢、堅強等品質;其中,有一個關鍵指標——“動機”,其正確與否、強烈程度會對人的行為及結果產生重大影響——何謂“動機”?它源自一個人內在的支配力,可以演化成興趣、任務、責任等非智力因素,如果對足球運動沒有任何“動機”,也就不可能全身心的投入,久而久之,還會產生厭煩的心理。所以,作為教師應該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特長,積極開發(fā)學習動機,以提高學生主動接受足球教學的積極性。
一方面,明確足球教學的目標。高校倡導足球課程開展,最主要的目的是通過足球運動,增強學生身體素質,這是針對全體大學生必須明確的目標。相應地,針對足球教學活動,提出完整的理論、技巧、體能教學方案,讓學生在“宏觀動機”上精準定位。另一方面,豐富足球教學內容,增加動機形成的機會。針對同一個體育運動項目,每個人的在心理上存在差異化的需求,有的單純是為了“贏”,有的則是為了強身健體,有的則是為了挑戰(zhàn)極限,更為常見的則是娛樂。針對不同的需求,教師可以不斷豐富足球教學的內容,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找到心理需求的契合點,例如,“花式足球”具有很強的趣味性,對于塑造形體美也有很好的作用,有這一類需求的學生,不僅可以在教學中掌握足球技巧,還實現(xiàn)了學習“增值”。
2.2豐富教學方法、培養(yǎng)拼搏意志
大學體育教學模式發(fā)生了很大改變,與義務教育階段相比,其組織性變弱、個性化增強,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興趣,在大學中選擇自己青睞的體育社團,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課堂教學的吸引力。并且,足球教學本身也存在組織困難,它需要較大的訓練場地,在相對空曠的教學環(huán)境中,學生的注意力很容易丟失,難以維持教育效率和質量。基于此,要求大學教師不斷豐富教學方法,如“比賽形式”、“技巧對抗”、“男女混賽”等,盡可能多地翻新花樣,更加專注于足球學習。
一方面豐富教學方法,注意培養(yǎng)大學生的自覺性、積極性,另一方面,還需要關注大學生拼搏意志的培養(yǎng)。人生道路上不都是坦途大道,總要經歷各種難關,只不過所遭所遇根據時代背景的差異,影響形式有所區(qū)別而已。大學生走上社會之后,需要具備吃苦耐勞、克服困境、樂觀積極的精神和態(tài)度,這些東西不是“智力”或“智慧”能夠提供的,大學足球教學活動中,提供了很好的逆境破解條件。
2.3創(chuàng)設和諧環(huán)境、強化教師感染
和諧的教學環(huán)境是開展大學足球教學活動的前提,也是塑造師生之間和諧關系的保障,根據這一要求,大學足球教學活動不應局限于固定時間、固定場所、固定模式,還要注意邊際的擴展。例如,以“足球賽事”、“足球明星”為話題,加強和學生的交流溝通,豐富、幽默、詼諧的點評,這樣可以拉近教師與學生的距離。
同時,非智力因素的感染力也不容忽視。盡管大學生在生理發(fā)育層面,已經十分接近成年人,但在心理和精神狀態(tài)方面,還存在“學生特質”,對于教師的依賴不會徹底消失。并且,“學高為師、德高為范”,教師本身就具有模范帶頭作用,其言行舉止,都會成為學生的模范搞對象。試想,如果一個大學體育教師在足球教學中侃侃而談,而在私下卻毫不感興趣,甚至本身就存在一些負面情緒、不良發(fā)泄現(xiàn)象,自然無法培養(yǎng)大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因此,教師應以身作則,以飽滿的熱情和積極的態(tài)度對待學生,不能僅僅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進行。
3結束語
綜上所述,大學足球教學中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實現(xiàn)不斷地強化、優(yōu)化,能夠明顯地提高足球教學效果。值得注意的是,足球作為一項廣為開展的運動形式,在當今社會已經深度融合到影視、文化、娛樂等產業(yè)中,尤其是“世界杯”這樣重大的足球運動賽事,更為多元化、透明化地展示出各國足球運動水平,這對于足球教學也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客觀上,中國足球水平在世界范圍內十分落后,甚至廣為詬病、批評,產生了大量不利于中國足球運動發(fā)展的言論,相關內容會直接作用于大學足球教學中大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層面,如“情感”上無法接受,面對“屢戰(zhàn)屢敗”的結果在“興趣”上抵觸;這就要求大學足球教學過程中,教師具備強烈的責任感、事業(yè)心,不斷地激勵和感染大學生,轉變自己所處的不利教學地位,消除非智力因素培養(yǎng)中的負面影響。
參考文獻
[1] 陳志輝.試論足球游戲在大學足球教學中的合理運用[J].當代體育科技,2018,8(02):75+77.
[2] 常青,韓志強.在大學足球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大學生的非智力因素[J].科技資訊,2014(02):149.
[3] 張暉.論足球教學中大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J].新西部(理論版),2013(22):15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