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戲曲是祖國文化藝術寶庫的瑰寶,是一門綜合性的表演藝術,它用編、導、演、音、美的綜合手段完成劇目的藝術創(chuàng)作,其中戲曲音樂是戲曲藝術的重要部份。它包括:唱腔旋律音樂和烘托氣氛的間奏、場面音樂兩大部分。而要完成戲曲音樂的任務,均離不開戲曲樂隊。戲曲的藝術團隊,只有演員與樂隊的配合,才能真正完成戲曲唱腔的表演。因此演員的“唱”與樂隊的“伴”是戲曲音樂中決不可忽視的兩大方面。唱要“聲情并茂”,伴要有特色、活力。唱,伴二者賓主主次分明,才能塑造舞臺音樂的完美;才能達到“綠葉扶紅花”的作用。
清乾隆年間,江浙滬的地方戲曲“灘簧”在民間形成,到明末清初相繼發(fā)展成為地方戲曲劇種:如蘇州灘簧為蘇灘,上海灘簧為申灘(滬?。?,常錫灘簧為錫劇,寧波灘簧為甬劇……有史可證,清乾隆六十年的《霓裳續(xù)譜、萬壽慶曲》中已有“灘簧調(diào)”的記載。
錫劇在清道光年間,民間已盛行“對子戲”臺上僅二人,一生一旦,伴奏樂器僅為一把胡琴一塊板,由演員自拉自伴自擊板,演出為“幕表戲”,后來到“同場戲”,再發(fā)展到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常錫文戲”時,樂隊已有主胡,副胡、三弦、竹笛、嗩吶、打擊樂等配備。
錫劇這一劇種有江南水鄉(xiāng)的泥土芬芳氣息,有“小橋流水、抒情典雅”的獨特風格,有優(yōu)美動聽的吳歌音調(diào),有活潑親切的錫腔語言,有瑯瑯上口韻味濃郁的說唱臺詞,有為民眾喜聞樂見的劇情主題,有“江南絲竹”音樂特色的樂隊。蘇南地區(qū)的人不管男女老少,都能哼上幾句“簧調(diào)”“大陸”。一批優(yōu)秀傳統(tǒng)劇目,如“頭頂香盤十八斤、三步一拜接方卿”的《珍珠塔》是百演不煩,百看不厭,家喻戶曉,成為人人喜愛的經(jīng)典傳統(tǒng)劇目。
“一唱雄雞天下白”,解放了,新中國進入文藝大復興時代。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錫劇成為華東三大劇種之一,獲得了新生?!鞍倩R放、推陳出新”;從此錫劇從組織領導、人員配備、藝術、生活各方面得到飛速發(fā)展。五十年代中,錫劇音樂專家:葉傳卿先生構思、設計出用琵琶伴奏清板,五十年末(1959)樂隊又引進了“揚琴”這一新的樂種。揚琴這樂種一經(jīng)出現(xiàn),就以它自有的優(yōu)勢顯示了強大的音樂活力;豐富、潤色了樂隊;打破樂隊以“司鼓、主胡、琵琶”為三大件的傳統(tǒng)格局。
明末清初,揚琴就成為江南絲竹的八大件器樂之一,有行話“糯胡琴、細琵琶、脆笛子、暗揚琴”。揚琴的音色“清亮悠揚、純凈圓潤、余音裊裊”,有寬闊的音域,有它獨特的技巧,如:雙音、襯打、輪音、彈輪等,在樂隊中它能融合各種絲竹樂的音響,對樂隊的音響能起到催化、粘合的作用,是高、低音樂器的“橋梁”,它的演奏具有和聲效應的功能,揚琴的進入,增強了樂隊音色的厚度;豐富了樂隊音響的色彩,在常規(guī)十多人編制的錫劇樂隊中進入到和“三大件”一字并肩的地位。
錫劇以她源于太湖之濱的山歌、小調(diào)、民間說唱為基礎的唱腔是悠揚婉轉(zhuǎn),醇厚柔和,韻味十足,甜糯動聽,被“葉圣陶”賦詩為“太湖一枝梅”。
戲曲的伴奏:有昆曲與京劇的“滿腔滿跟”的形式;有錫劇、滬劇的“間隙伴奏”。滿腔滿跟是昆曲的笛子、京劇的京胡從頭到尾跟著唱腔跑。間隙伴奏是在“清板”和唱腔樂句的最后或轉(zhuǎn)板、甩腔時樂隊入。
錫劇的唱腔,“清板”是一大特色。清板的腔調(diào)吟誦性特征明顯,其旋律如訴說講話、起伏不是很大,音律、音程等旋律因素的變化較小。“清板”即“清唱”,靠演員的嘴上功夫與扎實的流派唱功,在無伴奏條件下,僅靠司鼓的點板完成,顯得單調(diào)枯燥。
五十年代,引進琵琶后,清板就由琵琶伴奏,有些抒情、悲哀的慢板還加了簫演奏,這使“清板”擺脫了“清唱”的處境。
五十年代末,揚琴加入了樂隊“清板”更不“清”了,由琵琶、揚琴搭檔完成,使清板的演唱藝術更有藝術特色了?!凹毰?,暗揚琴”的緊密配合,唱伴二者的密切合作,“伴”為“唱”托腔,唱者各自有自己的流派韻味特色,揚琴、琵琶各發(fā)揮樂器的演奏技巧,在熟悉、掌握演員唱腔特點的基礎上,進行“即興伴奏”在唱腔旋律中“鉆進鉆出”;既托“腔”,又加進清板唱句間的小過門,在伴奏中,樂器的“加花襯墊”使整個唱腔旋律繁花而流暢。
揚琴、琵琶的伴奏清板,加強了清板的立體感,但這需揚琴、琵琶之間要經(jīng)過長期的磨合,以藝術的靈感配合默契,恰到好處,達到二個樂種“黃金搭檔”的配合,達到和演員的演唱珠聯(lián)璧合的藝術特色的伴奏,為演員的清板演唱達到絢麗多彩的高度,使觀眾聽后要贊嘆:樂隊不錯,“家生”真活、有味道!
樂隊中有了揚琴,就能順暢的解決唱伴重疊的現(xiàn)象。樂隊在奏間奏過門旋律,而揚琴在樂隊中既與弦樂合作,而當演員不等過門結束就演唱時,揚琴就跟牢演員的唱腔,并在唱腔的首音前1/2拍或1/4拍處,用彈輪(≠)這一技巧,先打出演員要唱的首音,這似昆曲中笛子在伴奏時的“拍和”。揚琴活躍的聲部演奏,給樂隊增光添彩,使唱伴重疊伴出特色,使“間隙托腔”更加完美。
簧調(diào)的另一特色是“長過門”。在“間隙托腔”伴奏中根據(jù)劇情,場面的需要加入“長過門”,有時不需用“脆笛子”。長過門它具有江南絲竹音樂連綿起伏,舒情優(yōu)美的特征,悠揚動聽似韶樂,這就需揚琴與主胡、琵琶等樂器的配合。揚琴權威項祖華在《揚琴藝術的世紀回眸與展望》一文中指出:“40年代(上世紀)就有為二胡獨奏配伴奏譜,首創(chuàng)用揚琴為單項伴奏樂器?!睆拇藰放_上就出現(xiàn)了揚琴為二胡伴奏的“夫妻搭檔”的特色配合。
樂隊在演奏“長過門”中,在主胡對長過門旋律加花而流暢的細膩的演奏下,主胡、揚琴與琵琶如演奏江南絲竹一樣,揚琴在演奏中發(fā)揮它的華彩性的演技,運用:八度雙打,靈活的十六分音符的襯打,五度和聲的和弦,輪音,彈輪等手法,使揚琴和主胡的巧妙配合,達到舞臺上更完美的音樂效果。
揚琴在錫劇樂隊中和其它的定音樂器如“笙,合成器”不同,不是作為色彩樂器使用。
揚琴不論是民樂合奏,還是在戲曲樂隊中都“居坐中心”。因揚琴的音位排列是十二平均律、音域?qū)掗煛胍酏R全、音準穩(wěn)定。演出前都是揚琴先校音,弦樂也以揚琴為準,再加揚琴位居中心,基本全程演奏,如有時因演員唱腔走音,或樂隊中有某件樂器因自身原因引起音準偏差,揚琴無形中成了樂隊中心,揚琴穩(wěn)座“中軍帳”,起到了穩(wěn)定音準的重要作用。
以上綜述,揚琴在錫劇樂隊中是一件不可缺少的樂器,它與琵琶的“黃金搭檔”,與主胡的“夫妻搭檔”;對樂隊的催化、粘合、位居中心、穩(wěn)定音準,它所起到的多功能作用,這許多都決定了揚琴在樂隊中的重要地位。
學海無涯,前進道路上學無止境,任重而道遠。如何把揚琴的現(xiàn)代化演奏技巧融合在伴奏音樂之中,既能發(fā)揮揚琴的特色,又能更好的為“腔”服務,根據(jù)錫劇音樂的特色,如何與樂隊巧妙配合,在托腔中,哪些時候以唱為主,哪些時候突出“伴”,唱伴配合如何天衣無縫,哪些時候又是節(jié)奏互相重疊各歸各……這些都是錫劇樂隊的揚琴演奏員與眾位樂師面臨的又一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