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佩華
【摘要】基于牧式教育教學理念和組織形式,筆者就構建牧式課堂應把握的要素提出了建設性意見,諸如從“先學后教”“合作學習”“共同未知”等方面進行了較為詳盡的闡述,旨在探索牧式教學理論應用于實踐的具體可操作方案。
【關鍵詞】牧式教育;理論;實踐
牧式教育是基于牧場上健康生態(tài)環(huán)境而提出的一種自由開放的教育理念和組織形式,旨在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妥帖自然的學習場域,讓學生在積極的場域里自然生長、自主發(fā)展。牧式課堂主張建立一個開放有序的學習場域,使每個學生既能在“放養(yǎng)”中實現(xiàn)自主學習、自我發(fā)展,也能遵守規(guī)則,維護并融入集體,實現(xiàn)集體智慧下的優(yōu)質發(fā)展。牧式課堂關注個體生命價值的體現(xiàn),關注學習共同體的打造,關注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構建牧式課堂我們應把握以下要素。
一、牧式課堂——認定有效的“先學后教”
基于牧式教學的理論,我們不得不思考,每堂課要讓學生學會些什么?過去以“教會”為訴求的課堂如何轉化為以“學會”為訴求的課堂?教師的“慧教”就是成就學生的“會學”。
在我們的傳統(tǒng)課堂上,教師集編、導、演于一身,而理應成為舞臺真正主角的學生,卻不折不扣地成了老師的配角,他們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似乎都在教師的預設之中。打個比方來說,原本我們只是想指引學生去植樹,但是因為沉迷于植樹時走什么路線,穿什么鞋,拿什么工具,結果忙活了半天竟忘了植樹。我們的教學設計,到底是為了“學”——幫助學生從“不會學”到“會學”,還是為了“教”——證明教師的設計才能?答案自然是不言而明的。因此,在我們的牧式課堂教學中,多了一項“牧式學案”。牧式學案(簡稱“牧學單”)指導學生的學習,學生依據(jù)牧學單進行自主學習。牧式課堂上,教師沒有把學習所需的現(xiàn)成資源都準備好了放在學生眼前,而是提供一些可以獲取資源的途徑和辦法,讓學生憑借已有的媒介或其他途徑自己去搜尋和發(fā)現(xiàn)。
1.養(yǎng)成自主預習的習慣
“我認為知識如果沒有自我發(fā)現(xiàn)的特點是不會掌握得很牢固的,同樣,知識如果不與運用相結合,則是僵死的,既不利于調動孩子的興趣,也不利于知識的自我衍生。”英國教育家斯賓塞的這段話,簡直就是為“牧式教學”的“自主預習”寫的廣告詞。從根本上來說,與其急于教導,不如等待孩子的成長。牧學單的設計突出的不是知識的輸入,而是要培養(yǎng)孩子可以自己獲得知識,或者設法幫助學生靠自己的力量成長。牧學單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培養(yǎng)學生自學習慣、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的教與學的有效載體,它充分體現(xiàn)了“以學定教”,增強教的針對性,提高教與學的效率。學習單上有明確的學習目標,有清晰的學習程序,有具體的學習內容,有精心的活動設計……有了牧學單,學生的預習不再是一紙空文。牧學單,是學生自主學習的“腳手架”。
2.助推自主學習的思維
課前將設計好的牧學單發(fā)給孩子,學生采用“獨學”的方式完成學習單?!蔼殞W”可以安排在課堂上,也可以課外完成。有了這張牧學單,學生學習的思維線便能從無到有,由細變粗,而且學生獲取知識、運用知識的能力也逐步提升。牧學單由“基礎部分”“要點部分”“拓展部分”這三部分組成。基礎部分關注后進生,突出普及性;要點部分關注中等生,強調突破性;拓展部分關注優(yōu)等生,提倡拔高性。大家都知道思維是智力的核心,學生學習水平的差異常常是由思維能力決定的。正確的思維方法可以使學生的學習事半功倍。牧學單重點揭示內隱的思維過程,反映了學生思考的路徑與步驟,形象地說,就是學生的“思維鏈”。
如《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牧學單。
【基礎部分】
1.我會讀:我要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有感情,我已經讀了( )遍課文了哦!
2.我能寫:生字新詞寫兩遍,帶拼音,并與對學伙伴互讀三遍。
3.我發(fā)現(xiàn):文中易讀錯、寫錯的字。
4.我理解:查一查、寫一寫不理解的詞語的意思。
5.邊讀邊想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請按照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畫一畫思維導圖。
【要點部分】
1.自讀思考:讀了第1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你是從哪兒知道的?請通過朗讀讀出來。
2.默讀課文第2自然段,用橫線畫出能表現(xiàn)彭德懷愛大黑騾子的句子,用波浪線畫出他喜愛的原因。圈畫出關鍵詞,反復讀一讀,說說自己的感受。(抓住彭德懷的語言、神態(tài)、動作,在書上寫批注)
【拓展部分】
長征中還有很多感人故事,如《豐碑》《金色的魚鉤》《倔強的小紅軍》《草地夜行》……嘗試品味細節(jié),走入長征,走近英雄。
3.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弊鳛榻處?,我們不僅要關注學生學會了什么,還要關注學生在學會的過程中有沒有掌握方法,思維能力有沒有得到發(fā)展,是否學會了學習。牧學單是實現(xiàn)由“學會”到“會學”的一種有效的學習能力訓練方法。牧學單的設計為學生提供了明確的內容線、活動線、時間線。如學習程序,組內展示:課堂進行組內要點部分的交流,教師巡視(完成第二次學情調查)→教師切塊分工,小組預演→組際展示:組織展示,其他小組點評或補充→教師點評、補充。如時間線,獨立完成時間約為10分鐘,小組交流約為8分鐘,組織展示、點評、補充,時間約為12分鐘。
先學后教,才會讓教有針對性;以學定教,才會讓教更有效。顯然,學生的學習問題、學習困惑,不是在教師的提問中產生的,而是在學習的過程中顯現(xiàn)出來的。
二、牧式課堂——實現(xiàn)真正的“合作學習”
美國教育家杜威認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為經驗之不斷改造。他提出教師要把教授知識的課堂變成兒童的樂園,引導兒童積極地投入活動,從活動中不知不覺地養(yǎng)成品德,獲得知識,現(xiàn)實生活、生長和經驗的改造。杜威的這一思想,為“小組合作學習”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撐。在我們的課堂中,學生并不是孤立的個體,他們相聚在課堂之中,就意味著學生應該是一個被聯(lián)合起來的群體,他們的共同任務就是學習。事實上,也只有聯(lián)合起來的學生群體,才會在知識的道路上取得可喜的成績。在課堂上把學生的水平差異視為教學資源,就得采用“兵帶兵、兵幫兵”的方式,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學會團結,在課堂團結中學會學習。牧式課堂將小組合作學習作為主要的學習方式,努力構建“充滿智慧和生命活力的學習共同體”。
1.謹慎合理分組,重視文化建組
將班級學生分成4—6人為一組的若干小組,分組時,除了必須遵循異質分組的原則,還應考慮男女比例。有了小組組織,就要努力打造小組團隊之魂,可以小組為單位,通過從校內到校外,從德育體育到藝術勞動、社會實踐,按一定的時間周期設計系列活動,使小組成員為了共同的目標而共同行動,久而久之,凝聚力、協(xié)作力等團隊力就自然形成了。
(1)小組文化:小組成員在同學習、同實踐、同活動、同競爭中,逐漸形成感情共同體、價值共同體和行為共同體。而小組文化建設為小組合作學習這顆種子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例如,組名、組徽、組歌、組規(guī)、組訓等的設計形成了小組的顯性文化,由于這些規(guī)則為學生自主討論形成,而非教師外力強加,因此能讓小組成員產生認同感,并提升自身的責任感。
(2)團隊游戲:游戲是學生的最愛,而設計團隊游戲的目的并不是讓學生玩,而是培養(yǎng)小組成員在游戲中能相互包容,相互激勵,共同進退。學生在團隊榮譽感的激發(fā)下,會更加有效地合作,努力完成之前的各個任務,這對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集體榮譽感是十分有益的。
(3)陣地承包:班級的圖書角、板報欄、綠化角、展示欄等由小組承包,從方案設計到實踐布置都由小組成員一手策劃,還包括日常的更新和維護。由于是自己小組承包的“一畝三分地”,小組成員的積極性更高了,心更齊了。
2.明確角色分工,建立奪分機制
在開展合作學習之前,教師需耐心地幫助學生完成若干的前期工作。其中有一項工作相當重要,那就是指導學生完成角色分工。
(1)組長與核心成員
組長(行政組長、學科組長),建議選擇能力中等的學生擔任,主要基于以下考量:能干、強勢的孩子通常不用培養(yǎng),已經具有領導管理的才干,所以請其擔任核心成員來輔助組長,既是為了向其“借力”,幫助教師培養(yǎng)新的領導者,同時也能確保同組成員不因其太過強勢而難以發(fā)表獨立見解,發(fā)展也不會受抑制。
(2)板書設計師和時間掌控員
板書設計師最初可以讓學生推薦組內書寫漂亮的“熟手”擔任,之后可鼓勵每組栽培“新手”。實踐證明,此舉對于原本不重視書寫或缺乏書寫自信的孩子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時間掌控員看似普通,實則相當重要,每個小組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都迫切需要一名靈活機智的成員來替全組掌控時間,否則可能會出現(xiàn)小組交流拖拉、小組展示拖拉等,導致課堂效率低下。
(3)發(fā)言人與奪分制
每個課堂,都會坐著一些沉默寡言的學困生,如何照顧他們,如何幫助他們共同成長,是牧式課堂始終關注的。但僅憑教師一個人的力量終究是有限的,所以為了確保人人都能成為課堂的主人,得向學生借力。而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奪分制的設計就為這些發(fā)言人提供了升值的空間,如一旦你們組的學困生能成為發(fā)言人,小組就能獲得雙倍積分。所以原本被每個小組視為累贅的學困生,瞬間身價倍增。當然,每組孩子在合作中漸漸地產生戰(zhàn)友般的深厚情誼時,孩子們的思想境界也會由“追求利益世界”升華為“追求精神世界”。
3.重視師生點評,引導學生前進的方向
在漢語中,先生與學生,都含有一個“生”字?!吧?,生長也。”一個“生”注定了先生和學生在一個學習共同體中,有著同生共長的緣分。一個師生關系平等且能共同生長的課堂,定是一個充滿活力和生命力的課堂。
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正如學生容易關注“教”的質量而忽視“學”的質量一樣,有些教師也會只關注小組展示的質量,而忽略了師生點評的質量。這樣會導致學生的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團隊合作能力都止步不前。而有質量的師生點評,不僅是各合作小組不斷自我改進、自我完善的燈塔,還是保障小組合作學習具有沖刺與挑戰(zhàn)力度的點睛之筆。
(1)學生點評的內容以評價其他小組展示為主,不能說意見,可以提建議。同時也可以借此回應展示小組提出的問題,或合理的建議,或必要的補充……點評不是為了挑刺,不是為了貶低別人而抬高自己,而是為了真誠地幫助別的小組發(fā)現(xiàn)問題,改進展示,所以在提出建議前必須先指出對方進步的地方,或者是值得自己學習的地方,這是為了磨煉點評者的思辨力與學習力。
(2)牧式課堂學生唱主角,那教師在牧式課堂中又扮演了怎樣的角色呢?
角色一:智慧的外援
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組內交流的環(huán)節(jié),教師需要隨時待命,等待各個合作小組的召喚。有的組因為遭遇邏輯串聯(lián)的問題,需要教師指點迷津;有的組會在合作中發(fā)生矛盾,需要教師出面調停;有的組面臨兩種展示的思路,需要教師幫助抉擇……
角色二:沉著的謀士
在合作學習的展示環(huán)節(jié),教師需“進駐”合作展示組,坐在小老師的空位上,成為這個展示組的臨時成員,擔當謀士的角色。在展示的過程中,每個組都可能會出現(xiàn)一些難以應付的意外。如有的小組成員,因為一時緊張突然一言不發(fā);有的學生因能力問題向大家傳遞了一個完全錯誤的信息,但小組成員不知該如何及時補救……
角色三:公正的裁判
在師生點評環(huán)節(jié),教師需要擔當裁判的角色。而這個環(huán)節(jié)是學生從合作的狀態(tài)中慢慢回歸自我,所以這是幫助學生將集體化知識轉化為個人認知,將學生學習、合作的經歷發(fā)酵為經驗的最佳場域。教師須充分體現(xiàn)裁判的公正性;須與學生約定,點評的內容不與他人重復;須明確評價標準,為學生記錄點評分;須引導學生在合作中學會彼此欣賞,學會借力,學會反思。評價的目的在于診斷與改進,要能給更多人以啟發(fā)。
三、牧式課堂——探索師生的“共同未知”
牧式課堂鼓勵師生在認識、辨析中發(fā)現(xiàn)問題,并借助“判斷處理和發(fā)明創(chuàng)造”來解決問題。同時也深知,牧式課堂不是僅憑教師個人的能力來創(chuàng)造的,而是要靠課堂中所有學習參與者的集體智慧累積起來的。
1.好奇未知
牧式課堂相信好奇是學習的開端。環(huán)顧我們身邊的課堂,不難發(fā)現(xiàn),為了教學效率,放棄學生的獨立思考;為了師道尊嚴,阻止了學生有思維價值的插嘴;為了分數(shù),以復習為名強化訓練……從而將好奇徹底地趕離了課堂。倘若教師每天都能心懷好奇地走進課堂,今天孩子們又會和我分享什么樣的新發(fā)現(xiàn)呢?課堂上最可怕的事情,莫過于有眼睛卻發(fā)現(xiàn)不了問題,有頭腦卻不會解決問題,有心靈卻無法理解什么是有意義的學習。老師不會好奇,學生也會失去學習和創(chuàng)造的激情,于是師生永遠都無法邂逅驚喜。
2.思想自由
“自主與自由,意味著學生可以對自己的事情做出決定,意味著我們把培養(yǎng)學生‘自主判斷、自主選擇和自主承擔的能力作為目標追求,意味著我們重視自由——責任精神的揚塵,意味著我們對奴性人格的徹底放棄,對轉制性格的全面顛覆。”肖川博士書中的這段話便是對牧學園孩子們的最好注解。
3.權威質疑
(1)關于學科整體性的問題
我們從前中科大朱清時教授的演講詞中找到了詮釋:“我國的教學制度仍是以教師為中心,這與知識大爆炸時代要求以學生為中心,以犧牲知識的完整性為代價來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創(chuàng)新能力的精神并不相符?!?/p>
(2)關于教學效率的問題
必須承認,在小組合作學習剛剛起步階段,教學效率會給老師們帶來極大的困擾。對此,佐藤學教授在書中為我們做了充分的理論分析,我們也根據(jù)實踐經驗找到了解決問題的兩條策略:其一,在小組合作教學時,借助定時器和時間掌控員培養(yǎng)學生的時間觀念;其二,每個單元確定兩篇教材用于小組合作學習,其他教材的教學進度適當加快,確保小組合作的教學時間。待學生過了磨合期,這一問題自然會得到解決。
牧式課堂,會順應自然生長的法則,必將會在不斷地質疑與好奇中與學生共同成長,牧學園的師生將永遠在未知的路上,邊探索,邊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