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今,中國的崛起正在深刻地影響著世界文化力量結構,引起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對中國的警惕和敵視。文化自信是國家自立、自強的根本,在復雜多變嚴峻的國際大環(huán)境中,只有堅守和遵從自己的價值觀,才能以更加自信和開放的胸懷,在融入世界的同時發(fā)展和壯大自己。
【關鍵詞】價值沖突;文化自信;世界格
在文化體系中,最核心的內容就是價值觀“價值是外部客觀世界對于主體需要的作用和意義,價值觀就是主體對客體價值的評價,在實際生活中表現(xiàn)為人們對待事物的態(tài)度、原則、立場和要求等。”
價值觀從來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背后有著深厚的經濟和政治背景。在當今世界,不同國家和民族都存在占據(jù)主流地位的價值觀,它是在歷史和現(xiàn)實中產生的,是具體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體現(xiàn),也是政治活動的體現(xiàn),所以在世界上必然存在多元文化和多元的價值觀,在多元價值觀之間,或有著一致性,或有著差異性,或有著對抗和沖突性。對于一個國家和民族而言,如何在價值沖突中找到平衡,如何根據(jù)自身利益訴求構建價值觀,如何在多元文化尤其是強勢文化存在的環(huán)境中保持自身特質而不被強勢文化同化,這是值得探索的極其重要的課題。
由于歷史的原因,長期以來由西方主導的世界格局已經被固化,西方資產階級利益集團通過這樣的“等級”安排,享受著從“低級”國家那里獲得的各種利益,一旦這樣的既得利益受到挑戰(zhàn),就會產生強烈的應激反應,從而全力進行維護。今天的世界很大程度上已經被西方國家壟斷集團所擺控,一切以它們的話語權來決定,以它們的利益標準來衡量,西方國家壟斷集團的邏輯,就是世界的一切都應該為他們所利用,包括文化資源、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資源等一切資源。長期以來,它們以經濟實力、科技力量和軍事力量來維持其擁有的特權優(yōu)勢,掌控國際分工,把低端產業(yè)、有污染的產業(yè)推向發(fā)展中國家,這樣的格局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給它們帶來了豐厚的利潤,維持了西方國家的繁榮與發(fā)展。隨著全球化浪潮的深入,獨立后的發(fā)展中國家在謀求發(fā)展的過程中逐漸壯大起來。作為發(fā)展中國家的中國,從新中國成立以后,經過數(shù)十年的社會主義探索和建設,尤其是改革開放近四十年的快速發(fā)展,成為實力和體量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不斷加強。中國在文明形態(tài)、社會制度、國家意識形態(tài)等方面與西方國家存在不同,也即是說,“在政治制度、社會管理、倫理道德、生活方式等方面含有大量不同于西方的觀點和立場”。所以,隨著中國在世界上影響力的增強,遭致西方的警惕和敵視在所難免。
當今世界上價值沖突表現(xiàn)為幾個方面。
第一,價值主體的沖突。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其實質上是資產階級利益集團掌控國家權力,利益驅動是西方國家一切決策和行動的核心,西方資產階級利益集團的邏輯就是認為它們才是理所當然的世界主宰者和管理者?!叭驒嗬Y構的最高等級是由華爾街財政部集團及其在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的政治傀儡和經濟聯(lián)盟構成的?!彼鼈兺蛑S護國家利益的名義,采用各種手段實現(xiàn)著集團的利益,并且以強大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結盟來鞏固和擴大集團地位的利益。西方世界雄霸世界多個世紀,至今仍然不希望被其他“低級”國家來平等分享它們的利益和資源,誰“冒犯”了它們,就會受到經濟制裁、武力打擊、政治孤立,它們劃定的普世價值標準是雙重的,表面上看是為多數(shù)人謀利益,而實際上最終的好處則是極少數(shù)人獲得。然而占世界人口多數(shù)的發(fā)展中國家,尤其是中國這樣的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獨立自主地選擇適合自己國情的發(fā)展道路,對內謀求國家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幸福安康,對外謀求世界的和平發(fā)展和國家間的平等互利合作,以此為基礎建構國家的價值觀,這種有別于西方國家的價值觀是引起價值沖突的重要原因 。
第二,現(xiàn)實利益中的價值沖突。二戰(zhàn)以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長期控制國際的政治和經濟秩序,并在這樣的格局中享受著實實在在的實惠,廣大發(fā)展中國家為它們付出了巨大的政治經濟和生態(tài)代價,在很大程度上支撐了西方國家的發(fā)展。但是隨著全球化的深入和多極化世界格局的形成,美國推行的單邊主義氣數(shù)已盡,原有的不合理的舊格局正在動搖,西方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力量日漸削弱,國際社會要和平,爭取平等發(fā)展的呼聲日趨高漲,正在形成越來越強大的力量,所以發(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間存在的利益鴻溝是價值沖突的現(xiàn)實原因。
第三,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tài)差異引起的價值沖突。當今世界上存在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和地區(qū),雖然占據(jù)主導地位的仍然是資本主義制度,但在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的中國,國家的經濟社會發(fā)展正顯示出勃勃生機,成為維護世界和平、推動世界發(fā)展的重要力量,也是世界發(fā)展的主要參與者和貢獻者。有研究認為,世界上不同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tài)的國家之間的價值觀通常存在沖突和非沖突,社會的經濟關系和政治關系都會成為導致文化沖突的因素,社會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的不同,必然導致國家追求的社會發(fā)展目標和發(fā)展成果惠及的社會群體不同,全球化開放競爭的環(huán)境也必然會引起國家之間的價值觀沖突。中國實行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制度,其價值導向就是要讓社會中占人口絕大多數(shù)的人民享受發(fā)展成果,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和幸福感,這與西方資本主義制度以滿足和維護資產階級利益集團的結果是截然不同的。
第四,民族性格不同引起的價值沖突。中華民族以愛好和平、不屈不撓、勤勞勇敢、中庸平和為主要特征,這種民族性格是在長期艱難的生存環(huán)境中養(yǎng)成的,它與西方人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工作加班對國人來說很容易接受,而對于西方人來說,就不愿以犧牲生活享受來加班。民族性格的差異導致的價值觀沖突雖然不具有本質屬性,但也是客觀存在的。歷史上中華民族曾經與眾多國家通過商,達到萬邦仰慕的高度,但中國并不占領和奴役這些國家和地區(qū),而是采取恩澤四海的政策。反觀西方國家,慣常的做法就是對外進行侵略和殖民活動。經過長期的建設和積累,今天的中國又處在近百年來最接近民族復興的時候,這與長期以來中國人的艱苦奮斗、奮發(fā)圖強分不開,中國取得的成就引起西方國家的焦慮就不足為奇了,因為西方人的邏輯,就是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必然會挑戰(zhàn)現(xiàn)存大國,哪怕這個新的大國是和平崛起,只是為了走好自己的發(fā)展道路。
文化具有實踐性和流動性。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把文化自信與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并列在一起,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在這個時間節(jié)點提出文化自信重要性的原因在于以下幾點。
第一,文化自信是民眾對本民族文化認知、認同、維護和尊崇的過程。文化自信心的建立,是與國家的發(fā)展狀況、發(fā)展成果,人民的獲得感分不開的;同時,中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需要國家有強大的凝聚力,最大限度減少內耗,而減少內耗的前提條件就是需要建立國民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只有這樣才會形成相對統(tǒng)一的思想和行動,所以國家發(fā)展與文化自信兩者是相輔相成的。目前是我國處在實現(xiàn)全面小康社會目標、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歷史時期,文化自信的提出,就是要求我國各族人民同心同德,滿懷信心,全力維護我國來之不易的社會發(fā)展道路和建設成果,才能實現(xiàn)這一偉大的歷史使命。
第二,從近代以來,在國民中形成的中國在西方國家面前技不如人、制不如人、思想文化不如人的觀念還深深影響著社會上一部分人,他們文化自卑,崇洋媚外,看不到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的強大思想力量,不理解中華民族站立、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國家從貧窮落后到強大的轉變中蘊藏的文化力量,看不到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的優(yōu)勢和特質。這部分人對西方世界的了解和認知也是片面的、不合時宜的,他們缺乏正確的歷史觀和分析比較的正確方法,甚至通過主觀臆想,把西方世界描繪得美輪美奐,一邊倒地頌揚西方文化,把自己的文化貶得一無是處,全然無視西方社會中存在的生產力發(fā)展衰退、失業(yè)增多、社會動蕩甚至道德墮落、失信等現(xiàn)實社會問題,由于這部分人在社會上有一定的身份和地位,他們的言行對廣大群眾有誤導,產生副作用。
第三,西方國家別有用心唱衰中國,妖魔化中國,不希望有一個與他們同臺競爭的中國出現(xiàn)在世界舞臺上,出于利益需求,西方國家要么說“中國威脅”,要么說“中國崩潰”,自相矛盾,其目的就是制造混亂,遏制中國發(fā)展。為了達到目的,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采取從文化上對中國進行顛覆,打一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欲從最根本的價值觀上摧毀我們的國人尤其是后代人的思想和意志、尊嚴和自豪,他們以“溫柔”的方法代替過去用軍事手段才能達到的目標。在中國歷史上,我們的先輩受到外族入侵后,文化不僅沒有被同化,反而被外族所接受和利用,說明我國文化具有堅韌性和生命力。但近代中國開始衰落,受盡西方欺辱,割地和賠款,在世界上沒有話語權,直到現(xiàn)在,西方國家仍然掌握著主流話語權,打壓著中國人的文化自信,所以這樣的局勢需要去扭轉。
文化自信的當代意義在于:一切國家和民族都是平等的,這是符合公平正義原則的,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是不公正的歷史的產物,每個國家和民族有權按照自己國家的歷史文化和現(xiàn)實國情選擇自己的發(fā)展道路而不應受到外力的干擾和控制。我國提出文化自信,既是對那種“外國月亮比中國亮”的錯誤認識進行矯正,也是擺脫西方文化中心主義影響的明智選擇。我們堅持文化自信的理由在于:國家的指導思想和理論的科學性,國家發(fā)展和綜合實力提升的成功實踐,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積淀,國家的創(chuàng)造力創(chuàng)新力凝聚力不斷增強,盡管中國還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都可以通過自身努力得以有效解決。隨著中國越來越被世界所關注,中國外交政策中體現(xiàn)出的蘊含中國儒家文化精髓的“和”文化,深受發(fā)展中國家的認同和贊譽,國家因文化自信而更加開放和包容。
文化的本質既是實踐的反映,也是實踐的產物?!胺彩欠显撁褡逅帤v史發(fā)展階段歷史必然性要求的文化,既具有存在的合理性,也有存在的權利?!比魏挝幕漠a生都是與國家特定的歷史階段相聯(lián)系的,這是文化產生的規(guī)律,也正因為如此,世界的文化才是多元的,所以文化沖突也是難免的,世界上各種文化獨具特色,各有優(yōu)勢和劣勢,文化之間不能被強行同化、改變和取代,否則就是文化霸權主義的做法。文化沖突與文化自信所不同的是,文化沖突是無法避免的,而文化自信是可以主動選擇和建構的。文化的自信,既是實際行動也是情感升華,它是從思想深處進行的由文化認知,到認同,到篤信,到尊崇的過程。我們的文化自信,不是憑空建立的,是歷史的也是現(xiàn)實的,是在民族獨立到民族強大的長期奮斗中建立起來的自信。
文化自信要注意幾個問題。
第一,文化自信是要在開放視野中、在動態(tài)的對比中找出自信,沒有開放與對比,找不出文化的優(yōu)劣,就難以真正產生思想認識基礎上的文化自信。對于曾經飽受西方帝國主義侵略和掠奪,飽受欺凌與宰割的中華民族來說,沒有什么能夠取代民族獨立獲得的尊嚴所帶來的自信,沒有什么能夠取代在不合理的世界經濟政治格局背景中,中國經過艱難探索、奮發(fā)圖強,取得舉世矚目發(fā)展成就帶來的自豪和自信。我們的自信,是在鑒別西方文化本質的過程中產生的自信,是對西方文化從不知到知之,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過程中增強的文化自信,是參與改變世界格局過程中產生的自信。
第二,文化自信是要在世界格局變化和重構中建立自信。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tài)不同于西方的中國,秉承獨立自主原則,不接受西方擺布的中國,長期以來被西方世界丑化妖魔化,深受國際話語權弱小帶來的負面影響。在這種語境下,中國人接受的是被美化、理想化的西方社會,出現(xiàn)了非理性認識西方、虔誠地仰慕西方,甚至連審美觀也甘被同化,以追求西方生活方式為榮,接受西方在科技、文藝等方面的評判標準,唯西方是從的很多不正常現(xiàn)象。當今,中國的快速發(fā)展,文化軟實力的增強和在國際社會影響力的提升,是增強文化自信,提升國際話語權的堅實后盾和充分條件,必須把握好契機。
第三,文化自信是要在廣大民眾思想中打造自信。文化自信絕不是少數(shù)人的覺悟,而是整個社會的覺悟,是從對西方的仰慕到發(fā)自內心的認同和維護本民族文化的轉變過程,只有發(fā)自內心噴薄而出的文化自信,才會使國人更加珍惜本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增強國民身份意識和自豪感,凝聚成強大的推動社會發(fā)展的力量。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文化自信也是一場“人民戰(zhàn)爭”,文化自信需要通過全民教育和社會大力宣傳來實現(xiàn),這種教育既可以在學校里進行,也可以在社會范圍內進行,以生動的形式把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融入現(xiàn)代人生活中。比如大型電視節(jié)目《舌尖上的中國》,通過對美食的介紹,喚起了億萬中國人包括海外華人對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彰顯中華民族熱愛生活的態(tài)度和生存的智慧的重視,加強了國人對本民族文化的珍視,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教育作用。
第四,文化自信是理智的自信、實事求是的自信,是能夠找出自身差距的自信,是執(zhí)著堅守的自信,是有遠大理想和使命的自信。社會上存在一種過激的現(xiàn)象,盲目認為中國已經很強大了,中國社會沒有嚴峻的社會問題了,缺乏對西方世界的冷靜分析與判斷,一廂情愿地認為西方已經嚴重衰落、氣息奄奄、不堪一擊了。這種基于脫離實際主觀推斷的做法是極端錯誤的。事實上,中國還有許多艱難的路要走,而在這個過程中,還要面臨西方的抱團干涉,情況還將更嚴峻。我們的文化自信應該是建立在踏踏實實謀發(fā)展基礎上的自信。
第五,文化自信是反對文化霸權主義和西方中心主義的文化自信。堅信中國文化自有體系,與西方文化相比各具特色。中西方文化都是世界文化的組成部分、構成多元文化的分子,應堅信中國文化有其產生、存在和發(fā)展的合理性。在當今,中國秉承和平、平等、共贏原則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得到越來越多國家和地區(qū)人民的認同和支持,使中國能夠與世界其他文化之間找到更多的共鳴音,形成更加廣泛的國際合作力量,為世界的和平與發(fā)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曾憲靈.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與文化認同[J].貴州社會科學,2010(06):45-47.
[2]張禮偉.全球化與價值沖突[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3]伯爾尼德·哈姆,拉塞爾·斯曼戴奇.論文化帝國主義:文化統(tǒng)治的政治經濟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4]林劍.論文化中的沖突性因素與非沖突性因素[J].學術界,2013(07):70-79.
[5]朱云漢.高思在云:中國興起與全球秩序重組[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
[6]程光泉.全球化與價值沖突[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55-57.
[7]邊芹.誰在導演世界[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