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涵
魏書生說:“教育是一項可以給人以雙倍精神幸福的勞動。教育對象是人,是學生,是有思想、有語言、有感情的學生。教師勞動的收獲,既有自己感覺到的成功的歡樂,更有學生感覺到的成功的歡樂,于是教師收獲的是雙倍的、乃至更多于其他勞動倍數(shù)的幸福。”
前幾年,我在探究班級管理及教育有效措施的過程中,觀看了魏書生的教育視頻講座。一小時的視頻講座,余興未盡,這跟平時的開會有很大區(qū)別。之前雖聽同行講過,也瀏覽過他相關的教育書籍,但確實“百聞不如一見”。視頻中的他,如同面對面在與我們親切交談。那一番番平實又不失幽默的言論,足以填滿每位教師教育的小宇宙。
一、師者的親和力
藏青色的西服,白領襯衫,高而不寬的額頭,略帶旋式的發(fā)型,時刻保持三分笑意。樸實又個性的衣著及平和的神態(tài),是其親和的代言,無論說唱罵笑,都傳遞著絲絲暖意,濃濃愛意。這就是魏書生,大眾形象,農(nóng)民般的容顏,卻散發(fā)無窮的教育魅力。
正是其面不嚴、貌不揚的大眾化形象,樹立了一種無需抗拒的親和力,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建立了平等的關系;不矯作,坦然運作一切,這需要多少理論的沉積和身心的修煉啊!試問當下,有多少老師能長期保持這份謙和?這是一種溫柔的力量。在學生面前,如果我們長期的居高臨下,時刻以長者論處,以能者居之,我們?nèi)绾闻c學生平等對話?如何走進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學生更無法體會你的用心,反之,會以一種抵觸的情緒去對待;如果長期綁著臉說教,再大的理論都會變得政策化,再美的言語都會顯得生硬而沒有穿透力,再用心的交談都會失去感染力。所以,保持一份親和、一份謙卑,再遠的距離也會拉近。
魏書生正是保持著這份平凡又難得的親和力,在學生面前有著多重身份,既是師者又是長者,更是益友;既是引導者又是榜樣者,有時故意示弱讓學生學會獨立,有時又逞強以激發(fā)學生的斗志,多管齊下,都是為了學生的學習與成長。例如,學生干部因收班費犯愁時,他就故意推說不懂,而讓學生自己想法子,學生在他的暗示下,以各組比賽的形式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完成,這是不是很神奇呢!再如,他要求學生鍛煉身體時,他本身也參與其中,和學生一起做俯臥撐,且每天增加,結果在他外出講學的兩個月后,學生便要求他補回,加上之前的數(shù)量,他一個勁做了一百來個,這過程全部由學生監(jiān)督完成。事后,他又以友者的口吻對學生進行身心健康的教育,這樣的老師,誰會不服?從走入學生的群體繼而走進學生的心里,他已把“親和力”化于無形中,這樣“任性”又有血性的老師,有多少學生會不喜歡呢?這恰恰就是教育的人文關懷。
二、超常的韌性與耐性
視頻講座中,我看到的是一個隱含著光環(huán)的專家,一個濃縮成功的光輝形象。我想,這份成功不可能是一步到位的,這期間要經(jīng)歷多少崎嶇心境,要持續(xù)多少勇氣來支撐那份執(zhí)著,或許也彷徨過、消沉過,也動情動氣過,然而,低落而不至于沉落至奮起拼搏,直至完成一個歷程的成功,沒有一份超常人的韌性是很難做到的。
在教育的路子上,我們并不缺乏愛心、細心,但很多時候我們正是缺少像魏老師這樣的耐心和韌性。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一個漫長而又艱辛的過程,唯有慢慢咀嚼,才能品出味道。
三、強大的理論與說服力
僅僅是一個視頻講座,聽了足足一個小時,我卻毫無倦意,時不時在心中喝彩。是什么讓我能集中去聽那毫無樂曲渲染的話語?除了魏老的人格魅力,其實更多的是語言的魅力。和其容貌一樣,音色不見得美,音質(zhì)不見得清,但聽來卻能為之動容;其對文字、口語的處理足見其文學底蘊,專家風范;時而平鋪直敘,時而妙語連珠,時而稚氣口吻,時而師尊言談,配以具備極強穿透力的理論,一席言論如一道道佳肴,把“民主”“互助”等美味細化于日常工作中,步步攝人心魂,使人身臨其境,更有躍躍欲試之欲念。試想,在其強大理論與言語穿透力下,深諳本行的我們尚且能聽得津津有味,更何況是那些處于青青熱動的學生。作為教育者,理論不足,如何去支撐教育?言論無力,如何去說服學生?魏老師便有這樣的功力,他的言語未見得很動聽,也沒有激情澎湃之氣場;語言很樸實,但字字著情,句句在理;如聊家常,使人很上心,聽來總覺得很舒暢。反思我們自身,我們的教育并不少,話語連篇,似乎也達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為何學生會充耳不聞?甚至會覺得啰嗦,我們不妨總結自身的語言,我們的理論夠強大嗎?為什么有時會是“忠言逆耳”的局面?我們說到學生的心里去了嗎?
責任編輯 黃博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