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語文書上有篇課文《鑿壁偷光》,講述的是漢朝時期的匡衡小時候因為家里窮,連油燈都點不起,只好偷偷地鑿通鄰居家的墻壁,依靠投射進來的燈光讀書。
據(jù)說這個故事有很多疑點,比如隔壁富人家的墻壁能不能被他鑿通,投射過來的燈光究竟能不能照到書上的字跡……唉,簡直不能深究!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這個鑿壁偷光的孩子長大后十分有出息。
匡衡憑借對《詩經(jīng)》的理解聲名遠播,還是太子的漢元帝就非常推崇他的文學素養(yǎng)。漢元帝執(zhí)政期間,匡衡被擢升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之后擔任丞相,成了百官之首。在治國安民上,匡衡極力主張“禮讓為國”,并主張首先從君臣做起。他還提出減少宮室的開銷、反對鋪張浪費、修考制、反對苛政、安民撫民等建議,這對千瘡百孔的腐敗政治無疑有一定的改良作用。漢元帝和漢成帝都很支持匡衡的主張。
元帝時,匡衡被封為樂安侯。按照西漢的規(guī)定,他因封侯所賜的土地為31萬畝,這已經(jīng)是一個不小的數(shù)目了。但是匡衡利用郡圖的失誤,在測量時拿出自己小時候的“聰明”勁兒,借助別人的疏漏給自己足足加了4萬多畝。
后來,有人向成帝舉發(fā)匡衡侵占土地。成帝大怒,心想:給你小子的已經(jīng)不少了,你怎么還這么貪?你是我的老師,又是丞相,不重重地罰你,天下人會怎么說我?我的面子往哪兒放?
成帝將匡衡撤職法辦,他的爵位和封地都被剝奪,并且被貶為平民。沒過幾年,匡衡病死于家鄉(xiāng)。
小時候是先進典型,老了卻成了反面教材??锖獾谋瘎?,就是因為貪欲造成的,不是什么光都可以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