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杰
高中化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利用多媒體,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突破教學難點、解決演示實驗中的不足、增加課堂教學容量等。只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用好多媒體,可以改變課堂教學模式,有利于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教學質(zhì)量。但仍須注意多媒體教學不能完全取代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而是要與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有機結合。教師應通過精心認真的教學設計,選擇最合適的教學媒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手段為輔助”的原則,揚長避短,靈活地使用多媒體,使它在教學中起到最好的作用,出色地完成課堂教學任務。筆者結合自己幾年的教學經(jīng)驗談幾點感悟。
一、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不能排斥或替代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是廣大教育工作者經(jīng)過長期的實踐和研究所總結出來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當前的教學模式仍不可能脫離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只能作為“輔助”的手段,而不能完全替代傳統(tǒng)教學模式。有的教師認為多媒體課堂教學具有傳統(tǒng)教學模式所沒有的優(yōu)勢,每節(jié)課必言多媒體,特別是公開課或示范課,好像不用多媒體就不能算是一節(jié)好課。這種認識過分強調(diào)了多媒體教學的優(yōu)點,而忽視了課堂教學中的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作用、師生之間課堂上的情感交流,削弱了教師的授課藝術和臨場發(fā)揮能力,不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如果一味追求課堂上的教學過程的“奢華”,講究聲音、錄像、動畫和投影,追求知識傳授上的“大容量”,最終不是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就是把學生搞得顧此失彼,反面降低了課堂效率。每一個教師特定的教學語言、教態(tài)、板書和應變能力是最大的財富,只有把傳統(tǒng)教學手段、教師個人特色和多媒體輔助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真正發(fā)揮多媒體課堂教學的效果。
二、多媒體輔助課堂教學必須有助于突破教學重難點
在課堂教學中使用多媒體技術必須有助于突破教學內(nèi)容的重難點,否則就沒有必要使用多媒體技術。通過多媒體技術把抽象的、難以直接用語言表達的概念和理論以直觀的、易于接受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或把課堂演示實驗中有毒的、有危險性的實驗通過播放錄像的形式演示出來,或把物質(zhì)的微觀結構或微觀粒子的運動狀態(tài)通過動畫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這些都是多媒體輔助教學中研究的方向,多媒體課堂教學決不能只停留于表面,用電腦屏幕代替板書,用錄像代替所有課堂演示實驗等這些形式都是不可取的。如我們在講授“晶體結構”這一節(jié)時,可設計NaCl、CsCl、CO■等結構模型,通過不同角度透視、旋轉及切割,使學生從課本插圖中對晶體結構的平面感覺上升到真實的三維立體空間感覺,培養(yǎng)了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思維能力,同時也輕松地突破了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所以在遵循學生的心理特點、認知規(guī)律和記憶規(guī)律的基礎上,恰當?shù)厥褂枚嗝襟w技術有助于突破教材中的重難點。
三、多媒體積件的制作必須具有科學性
科學性是自然科學中首先必須具備而且是最重要的一個性質(zhì),離開了科學性,也就失去了自然科學立足的根本。因此,我們要設計積件時一定要注意不能犯科學性錯誤,否則不但不能起到輔助教學的目的,而且會給學生帶來更大的負面影響。筆者曾見到一個膠體的課件,其中演示膠體的電泳實驗中粒子移動的動畫時,紅褐色的氫氧化鐵膠體粒子完全地從陽極流向陰極,從陽極到U形管中間部分的溶液全部變?yōu)闊o色,這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
四、正確處理教學過程中諸要素之間的關系
多媒體課堂教學過程主要包含四個要素:教師、學生、教材和媒體,四要素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為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必須處理好四個要素之間的關系。根據(jù)皮亞杰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教師是教學過程中的組織者、指導者和知識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主動施教的知識灌輸者;學生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動接受者、知識的灌輸對象;教材中所提供的知識是學生主動建構的對象,而不是教師向學生灌輸?shù)膬?nèi)容;媒體是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學生主動學習、協(xié)作、探索和完成知識意義建構的認知工具,而不是教師向學生灌輸所使用的手段和方法??梢?,多媒體輔助課堂教學不能簡單地代替教師的傳授,仍然要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突出多媒體教學的輔助功能。只有處理好四個要素之間的關系才能正確定位多媒體課堂教學在中學化學課堂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多媒體教學更有利于向學生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電化教學生動、形象,感染力強,易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內(nèi)部動機,還可寓德育教育于智育教育之中。在初中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學習中講述造紙、火藥、指南針、燒瓷等發(fā)明。在選修三“化學與生活”中講述我國早在商代就制造出精美的青銅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會冶鐵和煉鋼,為中國成為四大文明古國做出重大貢獻。但鴉片戰(zhàn)爭時期,英國人卻依靠指南針來到中國,用鋼鐵制成的戰(zhàn)艦和利炮以及中國人發(fā)明的火藥,打開了我國的大門。使同學們不僅了解了中國曾經(jīng)有過的輝煌,而且使他們認識到落后就要挨打的事實。增強學生努力學習、提高素質(zhì),為增強國力而努力奮發(fā)拼搏的動力,進而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
總之,利用多媒體技術能夠將文字、圖像、色彩、聲、樂融合在一起,可以達到對學生的視覺、聽覺進行刺激,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方面具有巨大的優(yōu)越性。當然,我們在教學中也不能一味應用多媒體,造成自己教學風格的喪失。現(xiàn)在網(wǎng)上課件很多,有的教師盲目下載,不按自己上課風格進行修改轉化為自己的東西,而是直接使用,結果和自己的教學風格以及學生的接受能力不符,導致課堂效果不理想。要注重實效性,讓多媒體手段更好地服務于我們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