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遙環(huán)
【摘 要】當前,小說的閱讀教學現(xiàn)狀差強人意。實行小說的個性化閱讀教學,能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改善閱讀教學的效果,增強學生的語文能力。抓好小說的個性化閱讀教學,筆者認為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一、教師要學會獨立分析文本;二、提倡批注點評法;三、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質疑習慣;四、寫課堂片段作文。
【關鍵詞】中學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教法
在中學語文課本中,小說無疑是最能吸引學生閱讀的文體。然而,小說的閱讀教學的實際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還是教師沒有重視學生在閱讀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對學生灌輸?shù)幂^多,使學生被動地接受,抑制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的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蹦敲?,如何抓好小說的個性化閱讀教學呢?筆者通過教學實踐,覺得以下幾個方面需要關注:
一、教師要學會獨立分析文本
毋庸諱言,不少教師在備課時,往往是參考甚至照搬教師教學用書上的分析或者結論,自己則很少去獨立思考、分析文本。進行小說閱讀教學時,給學生講解的內容往往就是教學用書上的內容。這種做法的弊端是顯而易見的。因為自己上課之前沒有獨立、認真地思考和分析文本,所以上課時對于學生的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就不大會珍視,也就不能作出正確的評價或者引導。另外,時下的圖書市場上有各種各樣的語文教學輔導書,學生如果有一兩本這樣的輔導書,發(fā)現(xiàn)教師講的內容竟然和輔導書上的內容差不多甚至一模一樣,那么,教師在課堂上的閱讀教學效果肯定會大打折扣。教師要學生學會個性化閱讀,首先自己要作出表率,學會獨立分析文本,這樣才能對學生進行切實有效的指導。
比如:莫泊桑的名篇《我的叔叔于勒》,教師教學用書上對該小說的主題的分析是表現(xiàn)了“資本主義社會中異化的人和人的關系”,是“資本主義金錢至上社會的現(xiàn)實概括”,這樣的主題顯然是不全面的。我們現(xiàn)在所處的社會,人和人之間(包括親人之間)的關系不也沾染了銅臭味嗎?如果教師把教學用書上的上述分析硬塞給學生,恐怕是難以令學生信服的。如果教師在備課時獨立思考、認真分析,就會發(fā)現(xiàn)于勒雖然值得同情,但也有讓人憎恨的地方。他在前半生毀了自己,也確實拖累了菲利普一家。菲利普夫婦的做法雖然不符合中國人的傳統(tǒng)道德價值觀,但是他們也確實是有難處的,如果認下窮困潦倒的于勒,收留他,那么他們本來就拮據的生活會雪上加霜,待字閨中的大女兒的婚嫁問題就更加棘手。二女婿難保不會有想法,二女兒的人生命運可能也將被改寫。菲利普夫婦的選擇其實也是無奈的。如果從這個角度去看,這篇小說不是也展現(xiàn)了社會底層人物辛酸的生活嗎?
二、提倡批注點評法
在以往的小說閱讀教學中,教師可能會不時地遇到這種情況,比如:對小說中的某一人物形象作出評價,一位學生發(fā)言完畢,另一位學生被點名回答,會說:“我和他(她)的看法一樣。”這是因為一部分學生懶于思考,不能提出自己的獨特見解,所以就人云亦云。這顯然不利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
如:教學魯迅的《故鄉(xiāng)》,讓學生采用批注點評法閱讀。學生們個個凝神閱讀,有時若有所思,在文中寫下了不少有見地的點評。有學生對“母親叫閏土坐,他遲疑了一回,終于就了坐”這句話作了如下批注:“閏土遲疑了,說明他有所顧忌,認為自己是下人,不配和迅哥的母親平起平坐。他的這種神態(tài)和動作與前面的稱我為‘老爺都反映出他頭腦中已經有了封建等級觀念?!庇袑W生在“接著便飛出了八歲的侄兒宏兒”的“飛”字下加了著重號,并寫道:“用‘飛字看似不合常理,實則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了宏兒天真活潑的性格特點和興奮喜悅之情。”學生們紛紛用三言兩語寫下自己的見解和感悟,真正使自己的心靈融進了文本中。
采用批注點評法,能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營造讀書探究的氛圍,構建師生平等交流的平臺。
三、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質疑習慣
明代學者陳獻章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睈垡蛱挂舱f:“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庇纱丝梢?,在進行閱讀教學時,啟迪學生思考,引導學生質疑是多么重要。
曾經聽過校內一節(jié)公開課《談骨氣》,上課伊始,執(zhí)教者于學生朗讀全文之際,在黑板上畫了一張評分表格,表格中依次列出了全班各小組的序號。她解釋道,只要某小組的同學能提出問題或者解決問題,就給該組加上3分。得分最高的小組就成為這節(jié)課的優(yōu)勝小組。在判斷文章標題是不是論點和劃分文章層次之后,她就讓學生從課文中尋找問題,比如一些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聞一多為什么要選擇死?”“文中都是中國的、男性的事例,能不能舉外國的、女性的事例?”“本文所說的骨氣與我們現(xiàn)在義氣有什么差別?”······然后學生互相解決問題,解決不了的,再由教師引導、點撥。
這節(jié)課最大的優(yōu)點,就是以學生為本,讓學生釋放出活力,迸發(fā)出思維的火花。這種由學生質疑、師生共同解決的方式,一掃以往閱讀教學中教師占主體地位、搞話語霸權的陰霾,給語文課堂帶來了盎然的春意,有利于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分析、理解和創(chuàng)新能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筆者在小說的個性化閱讀教學中,也引入了這種教學方式,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質疑習慣。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學生質疑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以上是筆者對小說的個性化閱讀教學的一些粗淺的看法。更多更好的教學方法、方式、手段等,還需要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不斷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