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識字教學中對字理加以應用,其目的是通過拆分組合漢字的方式,幫助學生準確認知所學漢字,并且對學生的積極性進行激發(fā)。文章分別介紹了分解組合、觸類旁通等在小學課堂上較為常見的字理識字法,并結合教學內容,對不同方法的具體應用進行了舉例,供小學語文教師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 識字教學 字理應用
小學階段開展的識字教學活動,主要是以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夠接觸到的語言因素為核心材料,結合學生所掌握的生活經(jīng)驗,鼓勵并引導學生在課余時間主動進行識字,從而達到識用結合的目標。要想實現(xiàn)上述目標,需要教師有選擇性地應用教學方法,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輕松和諧的識字氛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教學方法即為以漢字情況、學生特點為前提,以漢字構成規(guī)律為依據(jù)的字理識字,對該法進行合理應用,可以使教學效率得到提高。
一、字謎歌訣法
字謎法指的是識字教學中,對畫字謎、拆字謎等諸多形式的字謎加以應用,該法的優(yōu)勢在于能夠充分激發(fā)學生興趣,構建輕松、趣味性強的學習氛圍;歌訣法則是將兒歌引入教學活動中,通過朗朗上口且節(jié)奏感強的兒歌,提高學生對教學活動的認同感。無論是運用字謎法還是歌訣法開展教學,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教師都應當鼓勵學生,根據(jù)所學生字對字謎、兒歌進行編輯,這是因為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對提高教學效率而言,具有無法被替代的重要作用。除此之外,上文所提及教學方法的優(yōu)勢,還包括激發(fā)學生想象力及創(chuàng)造力等。
二、分解組合法
分解組合法更適合應用在對會意字進行教學的過程中,這是因為古人在對會意字進行構造時,常以形形相加與會和表意為依據(jù),因此,將分解猜想、組合想象作為對會意字進行學習的主要方式,更利于加強學生獨立分析與理解的能力。作為典型的會意字,在對“初”字進行教學時,教師首先應引導學生將其分解為“衣”和“刀”,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出“為什么要將‘初字拆分為這兩個部分?”或類似的問題,鼓勵學生展開獨立思考,對漢字的本義加以了解?!俺酢弊值谋玖x如下:制作衣服的第一步,是用刀對布進行裁剪,因此,“衣”和“刀”共同構成了“初”,由于衣服只有經(jīng)過裁剪才能完成后續(xù)步驟,“初”的含義即為初始、起始。在對“初”字的本義加以了解后,教師便可以引導學生對其在課文中表達的含義進行思考和探究,例如“初冬”代表冬季剛剛開始。
三、故事聯(lián)想法
故事聯(lián)想法分為故事法和聯(lián)想法兩部分。故事法指的是教師以故事為依托,對字理加以闡釋,之所以可以應用該法對漢字進行教學,主要是因為漢字具有極其豐富的故事內涵,在對故事法加以應用時,教師應對漢字故事內涵的挖掘引起重視,或是以自身的認知基礎為依據(jù),對字理故事進行編寫,使其在最大程度上符合小學生的理解水平;聯(lián)想法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圍繞著所學漢字展開聯(lián)想,并且在聯(lián)想的過程中,理解漢字的字形、字音和字義,一般來說,會意字和象形字更適合應用聯(lián)想法展開教學。從本質上來說,故事法與聯(lián)想法存在著大量的相似之處,因此,在識字教學過程中同時引入二者,與字理識字的規(guī)律和訴求相符。與初、高中生相比,小學生普遍對故事具有較高的熱情,除此之外,多重聯(lián)想意識在小學生身上也表現(xiàn)的更加淋漓盡致,因此,合理應用故事聯(lián)想法,對激發(fā)學生熱情,具有十分突出的作用。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教師可以有選擇性地鼓勵學生進行個性聯(lián)想,根據(jù)所學漢字創(chuàng)編故事,這樣做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建立起豐富、科學并且系統(tǒng)的學習認知。
四、觸類旁通法
觸類旁通法往往被用來對形聲字進行教學或學習。絕大多數(shù)漢字都屬于形聲字,構造方式可以被概括為形旁表意和聲旁表音,學生只需要對偏旁具有準確的理解,就可以掌握大量由該偏旁所組成漢字的字義,在此基礎上,將形旁與聲旁相結合,一個個語義不同形聲字便躍然于紙上。由此可以看出,在對諸多不同類型的漢字進行學習時,形聲字不僅學習效果高,學習效率也要明顯高于其他類型的漢字。在對形聲字進行教學時,教師應將教學重點放在利用形旁對字義進行推理和利用聲旁對讀音進行推理的方面。以“廣”字為例,通過學習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廣”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均作為房屋的象形而存在。因此,“廟”“府”等形旁為“廣”的漢字,與房屋之間都存在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再以“青”字為例,待學生掌握其讀音后,教師便可以引導學生對“情”“清”等和“青”字聲旁讀音相同的生字進行類推及學習,教學效率自然會隨之提升。
五、圖示演示法
圖示法通常出現(xiàn)在對指事字和象形字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從本質上來說,該法是以漢字有別于其他文字的生動、形象的特點為立足點,通過圖像對漢字內涵加以展示,以此來達到幫助學生對漢字字形進行準確記憶的目的。演示法通常是以動作、實物作為對字理進行詮釋的主要方法,與圖示法相比,演示法的應用面臨著一定的局限性。將二者進行結合,可謂是大勢所趨。圖示法和演示法存在著諸多的相似之處,無論是掛圖展示還是實物展示,都需要教師進行講解,因此,以學生的實際需求為依據(jù),將二者進行結合,能夠使展示效果變得更加直觀、更加立體。以“兔”字為例,教師首先可以找出標注著“兔”字的生字卡片,讓學生通過看圖識字的方式,對所學漢字具有相對系統(tǒng)且直觀的印象,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對“兔”字的演變過程進行思考,并利用多媒體設備將演變過程進行展示,最后鼓勵學生對“兔”字在不同時期的造型進行模仿。實踐結果表明,以掛圖和實物為載體對所學漢字加以展示,能夠在短時間內吸引學生的目光,引導學生展開與所學漢字相關的個性認知,教學活動至此步入正軌。
結語
綜上所述,圍繞著字理開展的識字教學活動,與傳統(tǒng)教學方法相比,和學生的興趣點更加契合,換句話說,在應用該法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漢字構形理據(jù)作為依據(jù),引導學生對所學漢字進行更深層次的感受和領悟,這樣做既避免了學習過程的單一、枯燥,還在無形之中加深了學生在漢字構形理據(jù)方面具有的印象,為后續(xù)更高難度的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奠基。希望文中討論的內容可以給小學語文教師以啟發(fā),為教學效率的提高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陳婭楠.趣味識字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家,2018(26):60-61.
[2]黃慶梅.淺談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凸顯字理教學的幾點體會[J].課程教育研究,2018(24):163-164.
作者簡介
付蔚男(1992—),女,籍貫:浦江,本科,小學語文二級,研究方向:小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