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遠會
【摘 要】目的:探討認知行為干預對肺癌癌痛患者焦慮抑郁情緒的影響。方法:選擇2016年3月-2017年3月期間我院收治的肺癌癌痛患者60例為研究對象,均分為兩組,對照組為常規(guī)干預,觀察組為認知行為干預,對比兩組干預情況。結(jié)果:干預后,兩組的焦慮、抑郁評分低于干預前,觀察組低于對照組,統(tǒng)計學有意義(P<0.05)。結(jié)論:認知行為干預對肺癌癌痛患者焦慮抑郁情緒的應用效果非常顯著,癥狀得到改善,提高了治療效果,值得應用。
【關鍵詞】:認知行為干預;肺癌癌痛;焦慮;抑郁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8)10-03--01
肺癌為臨床上常見的惡性腫瘤疾病,也為典型的危險性病癥,癌痛為其常見的并發(fā)癥,會導致患者滋生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使得依從性和生活質(zhì)量嚴重下降,如此形成惡性循環(huán),生命安全受到嚴重威脅,應給予重點關注;針對這一現(xiàn)象,患者的認知非常的重要,應對患者錯誤的認知進行糾正,形成正面的、積極地認知行為,進而提升患者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消除負面情緒,因此,認知行為干預的應用效果顯著[1]。本文為探討認知行為干預對肺癌癌痛患者焦慮抑郁情緒的影響,特對比常規(guī)干預與認知行為干預對肺癌癌痛患者焦慮抑郁情緒的影響。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
選擇2016年3月-2017年3月期間我院收治的肺癌癌痛患者60例為研究對象,均分為兩組,每組30例,其中,對照組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年齡在34-68歲,平均年齡為(52.26±1.22)歲,;觀察組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1例,年齡在35-69歲,平均年齡為(52.25±1.25)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基本資料方面,統(tǒng)計學無意義(P>0.05),存在可比性。納入標注:依據(jù)WHO中關于脊髓損傷的診斷標準[2],確診為脊髓損傷患者,所有患者均屬自愿參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全身免疫性疾病者,排除嚴重器官功能不全者,排除不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精神疾病者。
1.2 方法
對照組為常規(guī)干預,依據(jù)原有的干預措施,嚴格執(zhí)行。
觀察組為認知行為干預,措施為:①重建認知:通過視頻、宣傳手冊、定期講座的方法為患者實施疾病相關知識的宣教,提升患者對于疾病的認知度,進而形成正確的新認知。②行為訓練:引導患者形成自我疼痛管理,應用簡單的疼痛評估方法,對疼痛進行評估,記錄疼痛程度、部位、緩解因素等資料;依據(jù)醫(yī)囑,合理、科學的使用藥物,出現(xiàn)劇烈疼痛或持續(xù)性疼痛時,及時告知醫(yī)護人員,更改藥物;應堅持每天飲用2000ml的水,攝取充足的纖維素,在身體允許的情況下,適當運動訓練,預防便秘的出現(xiàn),如果三天未出現(xiàn)大便癥狀,及時告知醫(yī)生,使用藥物并調(diào)整飲食結(jié)構(gòu);在患者身體允許的情況下,引導患者形成有氧呼吸訓練、行走訓練、太極拳訓練等,每天1-2次,依據(jù)身體狀況而定,每次堅持半小時;在病房中每天為患者播放30-60min的音樂,緩解患者的疲勞,音量大小依據(jù)實際情況而定。③行為鞏固:對疼痛記錄每天查看,評價并指導,在身體允許的情況下,堅持每天實施一次15min的運動訓練,保持充足的睡眠。④心理疏導:對患者的心理狀況進行評估,主動與患者進行溝通,一旦發(fā)現(xiàn)滋生負面情緒,找出根源,為患者制定針對性的心理輔導,改善心理狀況,提升依從性和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干預前后焦慮、抑郁評分情況。焦慮評分依據(jù)Zung焦慮自評量表進行評估,總分42分,評估所得分數(shù)越高,表示焦慮癥狀越嚴重,反之,表示焦慮癥狀越輕。抑郁評分依據(jù)Zung抑郁自評量表進行評估,總分42分,評估所得分數(shù)越高,表示抑郁癥狀越嚴重,反之,表示抑郁癥狀越輕[3]。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將數(shù)據(jù)輸入到SPSS19.0中,分析,用()表示平均值,組間用t、χ2檢驗,P<0.05,統(tǒng)計學有意義。
2 結(jié)果
2.1 兩組干預前后焦慮、抑郁評分情況
干預前,兩組的焦慮、抑郁評分進行比較,統(tǒng)計學無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的焦慮、抑郁評分低于干預前,觀察組低于對照組,統(tǒng)計學有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肺癌癌痛對患者的身心健康有著嚴重的負面影響,生活質(zhì)量嚴重降低,睡眠質(zhì)量和食欲也會產(chǎn)生不良影響,進而出現(xiàn)睡眠障礙、營養(yǎng)不良等癥狀,病情惡化,這些癥狀更加嚴重,如此形成惡性循環(huán),危害性極高,應給予重點關注[4]。
認知行為干預為針對性極強的干預措施,針對患者已經(jīng)形成的錯誤認知進行重建,建立正確的認知,然后依據(jù)患者的身體狀況,為患者制定行為訓練,在身體允許的情況下,實施各類的功能行為訓練,提升患者的身體素質(zhì)和康復速度,針對滋生的負面心理情緒,及時進行針對性的心理輔導,應用價值極高,值得選用[5]。
綜上所述,認知行為干預對肺癌癌痛患者焦慮抑郁情緒的應用效果非常顯著,癥狀得到改善,提高了治療效果,認知行為干預值得肺癌癌痛患者應用。
參考文獻
林曉紅,彭婧,李平東,等.認知行為干預對肺癌癌痛患者焦慮抑郁情緒的影響[J].國際醫(yī)藥衛(wèi)生導報,2015,21(18):2773-2775.
汪浩,項東陽,孟穎,等.階段性認知行為干預對肺癌化療患者情緒及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分析[J].護士進修雜志,2015,30(24):2266-2269.
劉芹,蔣純,姚麗,等.心理護理對肺癌術后患者疼痛及焦慮、抑郁情緒的影響[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17,44(2):362-364.
何圓,劉芳,錢曉濤,等.認知行為干預晚期肺癌化療患者焦慮、抑郁模式分析[J].重慶醫(yī)學,2015,44(20):2776-2779.
于彩艷.心理護理干預及健康宣教對肺癌患者癌性疼痛及生活質(zhì)量及生存質(zhì)量影響[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6,1(3):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