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北宋鑄錢工藝與活字技術研究

      2018-12-27 11:09王榕煊
      文物鑒定與鑒賞 2018年14期
      關鍵詞:活字北宋銅錢

      王榕煊

      摘 要:北宋銅錢上常見的文字錯位、混用等現(xiàn)象表明在鑄錢工藝中可能采用了活字技術。而唐、五代時期在鑄造錢幣時使用的“印戳”“鑲置錢”等方法為活字技術在北宋的大繁榮奠定了基礎。采用活字技術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效率,這與北宋銅錢驚人的鑄額不無關系。北宋時期的“錢荒”有可能是促成鑄錢技術手段進步的一個主要因素。此外,錢幣上表現(xiàn)出來的活字技術可能與活字印刷術有一定關聯(lián)。

      關鍵詞:北宋;銅錢;活字;鑄錢工藝;操作鏈

      1 引言

      錢幣與活字印刷術之間會有什么關系呢?聽起來風馬牛不相及,但是有證據(jù)表明在北宋時期銅錢的鑄造工藝中可能采用了活字技術。

      日本學者小川浩先生在他的著作《新訂北宋符合泉志》中提到:“我想起邦泉田中啟文先生生前就符合錢所說的話:‘我想也有的北宋錢是由母錢制造出來的,大概很多錢使用了活字的方法。同一書體的文字存在于一種錢的各種版別中,壓制錢范的時候,隨著手用力的情況或昂或降,或左右俯仰。我們來看錢文,各錢上相同的文字果然很多。”[1]為了方便讀者理解小川浩先生所說的“活字的方法”,筆者列舉了兩組例子[2][3][4](圖1,凡文中涉及的光背錢幣在非必要的情況下均不展示背圖)。

      觀察圖1-1、圖1-2、圖1-3不難發(fā)現(xiàn),“同一書體的文字存在于一種錢的各種版別中”,而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是在鑄造錢幣的某個過程中,錢幣上的文字是獨立存在的,可以任意組合。這就是所謂的“活字的方法”(下文第三章第二節(jié)對此做出了具體解釋)。

      圖1-4、圖1-5、圖1-6則顯示出雖文字寫法完全相同,“通”字的位置卻存在細微的差別。小川浩先生認為在鑄造錢幣的過程中,錢幣上的文字是利用活字印上去的,所以“壓制錢范的時候,隨著手的用力情況,或昂或降,或左右俯仰”。這種情況為“活字的方法”提供了另外一個證據(jù)(下文第三章第一節(jié)對此做出了具體解釋)。

      近來日本學者吉田昭二先生進一步提出對于“活字鑄錢工藝”的一些思考:“宋朝時期的鑄錢工藝里,母錢的做法有兩種……另一種方法則是我的獨創(chuàng)。稱為‘活字母式。也就是把‘錢體和‘獨立的四個字形分別做出,每個字再壓上去、貼上去,做出‘模型后,再制作成母錢。”[5]筆者將他的想法歸納為如圖所示的操作鏈(圖2)

      然而,兩位先生對于活字技術的解釋還顯得單薄。至于活字是如何發(fā)展而來的?北宋銅錢上留下的活字的痕跡具有哪些普遍的特點?這些特點與當時鑄造錢幣時使用的活字的方法可能有什么關系?將活字的方法用于鑄造銅錢的原因是什么以及這種方法沒有被后代繼承的原因又是什么?兩位日本學者并沒有講清楚。本文嘗試梳理錢幣表面留下的活字的痕跡,為上述問題尋找答案。

      2 唐五代銅錢上所見活字技術

      整個唐代均鑄造開元通寶錢,會昌開元就是其中的一種。唐武宗會昌五年(845),朝廷下令各地所鑄錢幣均于錢背增添地名,統(tǒng)稱“會昌開元”。這種錢的背文清晰程度遠不如面文,而且背文常常壓在錢背內外郭之上,甚至背文高高凸起于錢幣背面顯得很不協(xié)調,應該使用了特別的鑄錢工藝。雖然關于會昌開元的鑄造方法一直存在爭議,但是以下這種觀點已經(jīng)成為人們的共識——即利用舊的開元通寶錢作為母錢印制沙盤,另外單刻一個字戳在沙盤上印出背面的文字[6][7]。換句話說,這里所說的字戳就是錢幣中使用活字的雛形。

      仔細觀察圖3中的六組錢幣,其中每一對錢幣的面文的寫法都是完全一致的,如果排除背文的干擾那么每一組錢幣的版式是相同的,即證明下面的會昌開元是由舊的開元通寶作為母錢生產(chǎn)的。

      圖4中的一組例子則證明會昌開元的背文是由字戳印上去的。同一個“洪”字分別出現(xiàn)在上、下、左、右四個方位,很顯然是工匠在印制翻砂用砂型的時候把方向弄錯了。因為“洪”字在背面的位置是游離的,所以不難推測母錢和字戳也是分開的。

      唐至五代時期出現(xiàn)了一種被日本學者稱為“鑲置錢”的工藝[8],以唐朝的乾元重寶(公元758年始鑄)和后漢的漢元通寶(公元947—950年鑄造)為代表。“唐乾元重寶的小平錢是把開通元寶的‘開字變成‘乾字而做出來的……特別是漢通元寶更是全部以開通元寶為基礎做成母錢,然后再制作出通用錢?!盵9]如圖5-1、圖5-2和圖5-3、圖5-4兩對錢幣都是利用唐朝舊錢作為母錢,然后使用活字“乾”和“重”替換了原來的“開”和“通”。同理,圖5-5、圖5-6和圖5-7、圖5-8中“漢”都是活字。直到北宋初期鑄造宋元通寶錢時(公元960—976年鑄造)仍然有少部分銅錢采用了相同的鑄錢工藝(圖5-9、圖5-10)。發(fā)展到這個階段,活字技術在錢幣上的使用已經(jīng)算比較成熟了。

      3 北宋銅錢上所見活字技術

      在接下來一段中,筆者將北宋銅錢上所見的活字痕跡分為三個部分介紹。通過對這三個部分的閱讀,讀者不僅會相信活字的方法確實曾運用在北宋銅錢的鑄造上,而且可以認識到活字的方法內在的優(yōu)越性。

      前文提到活字通常都是成套的,一套活字通常是四個書法風格一致的字戳,這四個字戳會被用來反復鑄造錢幣。由于每次鑄造錢幣的時候字戳在沙盤上印字的位置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就導致了有些錢幣書體完全相同但是個別文字的位置卻存在諸多細微的偏差,這是北宋銅錢上極為常見的現(xiàn)象。

      觀察圖6中的一組皇宋通寶錢幣:六枚錢幣上的文字的寫法完全一致,但是仔細觀察,四個字的位置卻稍有不同。同理,引言中提到的一組皇宋通寶錢幣又是一例(圖1-4、圖1-5、圖1-6)。如果說不是采用了活字技術,那么這些錢幣上文字的位移現(xiàn)象是很難解釋的。

      有時候不同版別的活字被混用,產(chǎn)生了新的錢幣品種。其原因可能是工匠的粗心(圖7),也可能是為了替代損壞的某個活字(圖1),甚至是為了創(chuàng)造新的版別(圖8)。

      如圖7-3中的“宋”“元”“寶”三個字都是篆書的,來源于圖7-2;而“圣”字卻是楷書的,來源于圖7-1。圖7-1和圖7-2是一對對錢。圖7-3的產(chǎn)生可能是工匠在取字戳的時候把這套字戳中的篆書“圣”和真書“圣”弄混淆了。

      圖1提供了用來替換原來的一套字戳中損壞的那個字戳的新字戳的來源:圖1-2中的“元”字被圖1-1中的“元”字替換后形成了圖1-3。由此可見,如果一套活字中有某個字戳損壞了,工匠會借用另外一套活字中同一個字的字戳替代壞掉的字戳。在不用重新雕刻一個新的字戳來更換那個損壞的字戳的情況下,鑄錢工匠仍然可以繼續(xù)使用這套缺字的字戳。

      圖8中的四枚錢幣的文字風格相似,大概是一個錢監(jiān)生產(chǎn)的。無論是元祐通寶錢還是紹圣元寶錢當中都存在行書的“元”被草書的元替換的現(xiàn)象,這顯然不是偶然,而是鑄錢工匠為了生產(chǎn)新的版別的錢幣而有意為之。

      ③有不少活字的壽命很長,它們出現(xiàn)在不止一個年號的錢幣上——這樣顯然可以節(jié)約成本。如圖9中的“通”“寶”,圖8中的行書“元”和草書“元”。

      4 活字技術鑄錢工藝操作鏈

      中國鑄錢工藝主要經(jīng)歷了三個發(fā)展階段:平板范豎式澆鑄法是東周到西漢時期最主要的鑄錢工藝;隨著社會對錢幣需求的不斷增長,錢幣鑄造開始使用生產(chǎn)效率更高的疊鑄技術,這種被稱為疊鑄法的工藝成為我國秦漢至南北朝時期鑄錢的主要方法;唐宋時期,社會經(jīng)濟高度發(fā)展,致使鑄錢工藝發(fā)生了重大變革,出現(xiàn)了母錢翻砂快速鑄錢工藝,它以金屬母錢為模,細砂為造型材料,不需要使用泥料了[10]。由于傳世和出土的各種材質的錢范和范母存世量較大以及一些重要鑄錢遺址被發(fā)現(xiàn)[11][12],學術界基本能夠復原唐代以前的各個時期的鑄錢工藝操作鏈,而對母錢翻砂法工藝的了解主要依賴文獻記載。

      北宋時期也采用翻砂法鑄錢,雖然當時的鑄錢工藝操作鏈還不甚明了,但根據(jù)《宋史·食貨志》《大冶賦》《天工開物·冶鑄篇》等古代文獻的記載以及周衛(wèi)榮[13]、華覺明[14]等先生的研究,目前我們對于北宋鑄錢工藝有一點基本的認識:“它在造型方法上已與砂型鑄造相近,并且很可能已使用濕型。”[15]即與現(xiàn)代翻砂工藝相似。基于以上事實,并且類比明清時期鑄錢工藝操作鏈[16],筆者對吉田昭二先生的“活字技術”操作鏈稍作修改(圖10)。

      如圖10所示,北宋時的活字并不直接用于鑄造通用錢,它的作用相當于明清時期的雕母,是工匠用來在翻砂的沙盤上印制錢幣文字的模具。不同的是北宋“活字技術”錢形與文字是分離的,而明清時期雕母則是一個整體,但是兩者的原理和功能無疑是相同的。那么北宋時的工匠為什么不直接使用活字鑄造通用錢呢?在明清時期,雕母的數(shù)量非常少,因為雕刻母錢是一件很費工的事情。為了滿足錢幣的大量鑄造,就要用雕母翻鑄一批母錢投入到實際的生產(chǎn)中。同理,北宋時活字數(shù)量也不會太多,但是北宋銅錢的發(fā)行量卻非常大,如果直接用活字翻鑄通用錢,活字肯定不夠用。不僅如此,同樣因為北宋銅錢的鑄額驚人,如果每一枚錢幣上的文字都是用字戳印在沙盤上的,那么鑄幣的速度將非常得慢。至于吉田昭二先生認為“母錢”和“活字”之間還要“原母錢”作為過渡,這似乎有些多余。他大概是覺得用活字直接翻鑄大量的母錢,產(chǎn)生的變化太多、不好控制,在筆者看來這恰好解釋了北宋銅錢有如此多的相互之間差別甚微的小版別存在的原因。

      關于上述活字的方法有何優(yōu)勢,筆者在文章的第三部分已經(jīng)涉及,不再贅述。總得來講無非以下三點:①如果某一個字戳磨損了,同一組的其他三個字戳還可以正常使用。工匠只需要重新雕刻一個字戳而不是一個母錢,甚至他可以拿另外一套活字中的這個字替換損壞的字。②工匠通過將不同風格的活字組合在一枚錢幣上,或者將同一組活字與不同形態(tài)的無文母錢搭配,便能創(chuàng)造出諸多版別。假設沒有活字的方法,他就不得不雕刻大量的不同版別的雕母。③隨著年號的更迭有些活字仍然可以繼續(xù)使用,如“元”“通”“寶”等。

      5 采用活字技術鑄錢工藝的原因

      活字技術在錢幣上留下的痕跡在北宋以后就消失了,換言之,這種先進的技術為什么在北宋極盛又突然被遺棄?以下的北宋銅錢鑄造額表[17]和中國歷朝銅錢年鑄額比較表[18]可以合理地解釋這個問題(表1,表2)。

      “北宋是我國歷史上銅錢年鑄行量最多的時期,平均年鑄行量達到二百多萬貫。最高年鑄行量達到四五百萬貫,約相當唐代年產(chǎn)量的十余倍。北宋銅錢生產(chǎn)波動相對較小……連續(xù)一百多年高額生產(chǎn)?!盵19]為何需要鑄造如此多的銅錢呢?唐石父先生將此現(xiàn)象歸因于以下四個方面:①由于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的發(fā)展,商業(yè)也得到相應的發(fā)展,需要的錢幣數(shù)量增加。②銅是國家的禁榷物,民間缺銅,通過銷毀銅錢制造工具可以獲利五至十倍。③雖然政府嚴禁銅錢流出塞外及南蕃諸國,但是銅錢私下外流的情況越來越多。④鐵錢越來越輕,銅鐵錢的比值不斷增長。民間多儲藏銅錢,錢荒現(xiàn)象在北宋無法克服[20]。此外,彭信威先生還特別指出:北宋錢荒的持續(xù)發(fā)酵一定程度上“歸因于役錢的收斂”[21]。在熙寧、元豐年間,錢荒的現(xiàn)象已經(jīng)非常嚴重,所以國家不得不鑄造更多的銅錢以滿足市場的需求?!拔踟S間,王安石的免役法把通貨集中國庫,沖銷了一部分通貨的作用。免役法包括免役錢、助役錢和免役寬剩錢。免役錢是勞役的貨幣化,其作用應當同楊炎的兩稅法差不多。助役錢和免役寬剩錢則和西漢的算賦相像,這些都使貨幣流進國庫。單就免役寬剩錢一項來說,熙寧十年呂陶報告四川彭州四縣在四年間便積了四萬八千七百多貫,他計算全國應當有六七百萬貫在官庫里。元祐元年蘇軾說自取寬剩錢以來,十六七年間已有三千多萬貫積而不用。所以熙豐年間錢幣雖然鑄造得多,但實際流通數(shù)卻沒有那樣多;有些錢鑄造后根本沒有發(fā)行出來流通?!盵22]

      可以說,銅錢供不應求的現(xiàn)象在北宋一直存在,而南渡以后情況反而出現(xiàn)了好轉?!氨彼蔚臅r候,銅錢是主要的貨幣,流通面也廣……(然而)到了南宋,銅錢的流通受到很大的限制,許多地方,根本不用銅錢,或用交會,或用鐵錢;用銅錢的只有政治中心的東南,而這東南也不專用銅錢,而是以會子為主,銅錢也以折二為主,所以(銅錢的)鑄錢額一定不多?!盵23]正如引文中指出,紙幣的流通是導致銅錢需求量、鑄行量減少的主要原因。

      北宋銅錢上顯示的采用活字技術鑄錢工藝的跡象與北宋銅錢驚人的鑄造量之間存在聯(lián)系嗎?是否可以做這樣的假設:北宋時的鑄錢工匠正是運用活字這種省工的方法,才能夠完成每年如此龐大的鑄造任務。北宋以后的歷代,隨著銅錢鑄行量的銳減,活字技術逐漸被鑄錢的工匠棄用。

      6 結語

      北宋銅錢上常見的文字錯位、混用等現(xiàn)象表明在鑄錢工藝中可能采用了活字技術。而唐、五代時期在鑄造錢幣時使用的“印戳”“鑲置錢”等方法為活字技術在北宋的大繁榮奠定了基礎。采用活字技術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效率,這與北宋銅錢驚人的鑄額不無關系。北宋時期的“錢荒”有可能是促成鑄錢技術手段進步的一個主要因素。此外,錢幣上表現(xiàn)出來的活字技術可能與活字印刷術有一定關聯(lián)。在胡道靜校正的《夢溪筆談》中引用了這樣一條注釋:“王國維《夢溪筆談手識·卷二十》云:‘祥符中有老鍛工畢昇,曾在禁中為王捷鍛金。云云,當即其人。”[24]如果畢昇果真是鑄造業(yè)出身的,那么活字印刷術受到活字鑄造錢幣的影響就是很有可能的事情了。

      幾千年來錢幣鑄造的效率總是伴隨著經(jīng)濟活動的發(fā)展而不斷提高的,總體上經(jīng)過了兩次變革——從平板范豎式澆鑄法到疊鑄法、從疊鑄法到母錢翻砂法。如果北宋時期確實采用活字技術鑄造錢幣的話,那么這無疑可以被看作提高鑄幣效率的第三次變革。遺憾的是,由于北宋以后對銅錢需求量的減少,這種技術沒有傳承下去,也就沒有產(chǎn)生更加深遠的影響。而古人是如何認識到活字的便利并逐步將活字思想應用于生產(chǎn)的?這是一個饒有趣味的話題。通過考察從中唐到北宋這一段時間發(fā)生在錢幣鑄造上的變化也許可以給我們提供一點啟發(fā)。

      參考文獻

      [1](日)小川浩.新訂北宋符合泉志[M].北京:中華書局,1996.

      [2]閻福善.北宋銅錢[M].北京:中華書局,2008.

      [3]《中國錢幣大辭典》編纂委員會·中國錢幣大辭典·唐五代十國編[M].北京:中華書局,2003.

      [4][8](日)吉田昭二.乾元重寶錢譜[M].日本:田中制本紙工,出版時間不詳.

      [5][9]邊仁.中日貨幣研討會述要[J].中國錢幣,2000(1):45.

      [6]唐石父.中國古錢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7]楊心珉.唐代貨幣史若干問題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15.

      [10][13]周衛(wèi)榮.中國傳統(tǒng)鑄錢工藝初探[M].周衛(wèi)榮,戴志強.錢幣學與冶鑄史論叢.北京:中華書局,2002.

      [11]陜西省文管會,澄城縣文化館聯(lián)合發(fā)掘隊.陜西坡頭村西漢鑄錢遺址發(fā)掘簡報[J].考古,1982(1):23.

      [12]西安文物保護修復中心.漢鐘官鑄錢遺址[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14][15]華覺明,張宏禮.宋代鑄錢工藝研究[J].自然科學史研究,1988(1):38-47.

      [16]錢嶼.錢樣、雕母、母錢與樣錢[J].中國錢幣,1986(3):38-39

      [17][18][21][22][23]彭信威.中國貨幣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9]汪圣鐸.北宋錢幣概論[M].閻福善.北宋銅錢.北京:中華書局,2008.

      [20]唐石父.中國古錢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4]胡道靜.夢溪筆談校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猜你喜歡
      活字北宋銅錢
      花喜鵲的銅錢
      銅錢為什么中間有方孔
      銅錢草
      可以泡著喝的漢字
      字在用玩的方式傳播漢字文化的精神力量
      蘇軾《李白仙詩卷》風格探析
      從服飾表現(xiàn)的視角再議《韓熙載夜宴圖》的成畫年代
      隋唐至北宋時期河洛地區(qū)與周邊區(qū)域的文化交流
      把玩活字 續(xù)寫光陰的故事
      進“門”填字
      萨迦县| 张北县| 康保县| 宜章县| 武汉市| 宿松县| 榕江县| 宣城市| 固镇县| 阿拉善右旗| 文安县| 弋阳县| 长沙市| 萍乡市| 清镇市| 中西区| 宜宾市| 长宁县| 皋兰县| 洛隆县| 二手房| 志丹县| 都匀市| 江源县| 赣榆县| 越西县| 隆尧县| 施甸县| 台北市| 石城县| 承德县| 峡江县| 建瓯市| 永新县| 中宁县| 临漳县| 龙泉市| 荔波县| 宁南县| 成都市| 沂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