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此論文為云南省教育廳科研基金項目“云南白族龍傳說的英譯及研究”(2018JS446)階段性成果。
摘 要:云南白族的龍傳說,作為白族文學的奇葩瑰寶,在白族文學中具有很特殊的位置,它是白族文化長期沉淀的產(chǎn)物,其內(nèi)容涉及社會形態(tài)、道德規(guī)范、宗教意識、民族特點、文化傳統(tǒng)等,但由于語言的制約和文化的差異,云南白族的龍傳說的傳播還是局限于民族內(nèi)部,翻譯到外國的少數(shù)民族典籍只是鳳毛麟角。目前文化與翻譯的研究大多著眼于宏觀, 而集中討論某文化某一領(lǐng)域的翻譯問題較少。有關(guān)云南白族民俗文化翻譯的專題研究更為鮮見,筆者將對白族民俗文化的翻譯進行初步探討。
關(guān)鍵詞:云南;白族;龍傳說;民俗;翻譯策略
作者簡介:朱黎(1982-),女,云南曲靖市人,文學碩士,云南曲靖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文學及翻譯。
[中圖分類號]:H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32--03
一、導言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56個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了輝煌燦爛的中華民族文化。少數(shù)民族典籍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一部分。對于中華文明的傳承與發(fā)展起著重要的作用。云南白族的龍傳說,作為白族文學的奇葩瑰寶,在白族文學中具有很特殊的位置,它不是單純的神話傳說幻想,而是白族文化長期沉淀的產(chǎn)物,其內(nèi)容涉及社會形態(tài)、道德規(guī)范、宗教意識、民族特點、文化傳統(tǒng)等,是反映白族社會的一個縮影,是了解該民族最好的鏡子。但由于語言的制約和文化的差異,云南白族的龍傳說的傳播還是局限于民族內(nèi)部,翻譯到外國的少數(shù)民族典籍只是鳳毛麟角。翻譯是一種跨文化的交際活動,它不僅僅是一個語言轉(zhuǎn)換的過程,更是一個文化傳通、交談和融會的過程(金惠康, 2003:viii)。在這一過程中,不同文化所具有的文化個性往往會成為翻譯的障礙。其中, 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民俗文化更是如此。目前文化與翻譯的研究大多著眼于宏觀, 而集中討論某文化某一領(lǐng)域的翻譯問題較少。有關(guān)云南白族民俗文化翻譯的專題研究更為鮮見。筆者將對白族民俗文化的翻譯進行初步探討。
二、白族龍傳說民俗翻譯策略的初探
云南白族的龍傳說原文信息中含有很多源語特有的文化,要完成原文文本的翻譯所采取的策略一是“設法化解漢英兩種語言在邏輯,語體風格,文化等方面的差異”(胡興文,2013:75),使譯文表達符合目的語的表達習慣,確保譯本讀者能夠順暢地接受文本所傳達的信息。另一方面,民俗翻譯的目的就是向讀者介紹中國文化和民族地方的民俗文化,因此譯文中要有意識地保留某些民族特有的地域文化,讓讀者領(lǐng)略民族文化的特色,更好地做好對外的文化傳播工作。
在我國的少數(shù)民族文化典籍的翻譯工作中,如何做到在文化交流的浪潮中保持民族本色,又能讓世界為之傾倒是需要我們進行深層次思考的 (黃中習2008:195)。白族龍傳說原文文本中除了一些負載中國文化的詞匯,還有一些白族民俗文化的專有名詞。民俗專有名稱蘊含著一個民族和一個地區(qū)的特有文化,在翻譯時會出現(xiàn)文化空缺。針對文化背景不同的譯文讀者,兼顧傳遞文化信息和讀者接受是譯者首先要考慮的問題。這些詞匯,除了直譯法,筆者還用了直譯加注釋,音譯加注釋等翻譯方法,為目的語讀者創(chuàng)造特定語境,盡量減少對民族文化的隔閡感。譯文應在傳播民族文化的同時,兼顧目的語讀者的閱讀習慣和心理反應,依據(jù)具體情況選擇恰當?shù)姆g方法,已實現(xiàn)文本的文本功能和翻譯功能。
例1
原文:每逢各地祭祀本主龍神和“繞三靈”盛會,都要到她那里尚香朝拜,以示尊敬。過去大理有耍龍的風俗,每一條龍開光后,首先要到九龍圣母前朝拜此行。(周靜書,施孝峰2012:304)
譯文:When people in different villages worship Benzhu Loong God and celebrate the Raosanling festival, they will go to worship the Mother of nine loongs first. In the past, people in Dali had the custom of loong dance. Each dragon that was about to leave the village after consecration would worship and farewell to the Mother of nine loongs.
本主,是白族人民奉祀的民族神。本主就是本境的保護神。在佛教、道教傳入白族地區(qū)之前,本主崇拜,是白族的唯一宗教。佛教、道教傳入白族地區(qū)以后, 善于兼收并蓄的白族人民,巧妙地將佛教、道教融入本主崇拜而獨樹一幟。這是一種特有的文化現(xiàn)象,也是白族相異于其他民族的一種特殊信仰。 為了保留白族的文化特色,筆者采取了音譯加注釋的翻譯方法。 Benzhu添加腳注“Bai people think Benzhu is the most noble protector of the land;the local God”,對該詞進行了解釋,使譯文直觀體現(xiàn)了文化詞匯的同時,又使譯文讀者準確理解其內(nèi)涵。西方的龍和中國龍也是不一樣的,因此筆者把“龍”音譯為loong.“繞三靈”是云南省大理白族為求雨祈福、祭祀本主而舉行的全民性的節(jié)日盛會。這一風俗有悠久的歷史,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蠻書》中就記載了繞三靈的早期形態(tài),清代大理地方文獻中亦有明確記載,這一節(jié)日在白族鄉(xiāng)村傳承不斷。 三靈,指位于大理三塔寺旁的“佛都”——崇圣寺、位于蒼山腳下慶洞村的“神都”——五百神王廟、位于喜洲東部的“仙都”——洱河祠?!叭肌笔抢@三靈活動的核心區(qū)。筆者在此添加腳注“It is one of the Bai peoples national festivals. During the festival, Bai people go to Congsheng temple, five-hundred-Gods temple, Erhe temple, praying for rain and blessings.”,一個民族的術(shù)語、人名、地名等往往帶有很強的民族文化性,翻譯時在譯語中很難找到對應的詞。因此,最好采取音譯或音譯加注的方法處理。這樣不僅可以使讀者感受到原語的民族文化色彩,而且還給譯語文化注入了新鮮的血液。通過音譯加注釋的翻譯有意識的保留某些白族特有的地域文化,向讀者介紹了白族的民俗文化,讓讀者領(lǐng)略白族龍文化的特色,更好地做好對外的文化傳播工作。
例2
原文:大家想到幺龍王去不了龍宮,又受這樣重的傷,不禁又悲痛的大哭起來。哭聲感動了觀音,她變成一個挖藥的老倌,在豹子洞前面的石墻邊挖藥。犯人們看見了,就恭恭敬敬地請他來醫(yī)治龍傷。老人從背簍里拿出一些葉下花和打不死,金絲巖托,五爪龍,搗碎后包扎在淤處,龍王的傷口立即痊愈。(周靜書,施孝峰2012:360)
譯文:When the criminals know Loong King Yao could not go back to the Loong Palace and got injured badly, they cant help crying sadly. Their cries move Guanyin(a Bodhisattva:Buddhist Goddess of Mercy), then Guanyin disguises herself into a Laoguan (a man over fifty is addressed as Laoguan in the dialect of south China) who is collecting herbal medicines by the stone wall of the Cave Leopard. When people see the Laoguan collecting the herbal medicines by the cave, they ask him respectfully to treat Loong King Yaos wounds. Laoguan brings some herbal medicines out from his back basket, crushes them, then applies them to the bruised parts and bandages the wounds up. Speedily the wounds recover.
直譯會使譯文讀者感到困惑,意譯又會失去原文的文化特色。因此,為了兼顧原文的文化色彩與譯文的可讀性,譯者應適時采用音譯加注釋,音譯和直譯結(jié)合法。老倌用來指代年過半百的老頭,多用于南方方言中。在民俗文化的翻譯過程中, 在直譯行不通的時候, 必須采取適當?shù)淖兺ㄊ侄?。若簡單地以?old man” 來替換“老倌”,那么它的文化個性便蕩然無存。不妨譯為Laoguan,采取音譯加注的方法譯為Laoguan (a man over fifty is addressed as Laoguan in the dialect of south China), 這樣才能保持其文化身份的清晰度。觀音:佛教菩薩之一,筆者譯為Guanyin (a Bodhisattva: Buddhist Goddess of Mercy); 葉下花和打不死,金絲巖托,五爪龍這些都是白族老百姓熟知的一些草藥,筆者在這里采用了音譯和直譯的方法,譯成yexia flower, dabusi grass, jinsituoyan grass, wuzhualong grass. 通過音譯加直譯,不僅可以保留原語文化特色,而且能讓譯文讀者更好理解原文文本。
例3
原文:老漁翁起先嚇了一跳,后感到結(jié)識龍公主,老友爹又得意起來。他說:“這件事情我能幫你的忙。我有一個老表,他家住在馬鹿,聽說他的兒子也打了一個老友,是洱海的一條小黃龍。明天我領(lǐng)你們?nèi)ダ媳砑覇?,看看他兒子的老友小黃龍在不在,如果合意,我就做個大媒,成全你們?!?(周靜書,施孝峰2012:348)
譯文:The old fisherman at first gets startled then feels proud of getting acquainted with Loong Princess. He says: “I can help you with this. I have an old friend, who lives in Malu. I heard that his son made a trustworthy friend from his peers, who is a yellow loong in Erhai lake. Tomorrow I will take you to my friends home to see whether the Little Yellow Loong is at home or not. If he is there and you feel he is suitable for you, I will be the matchmaker and help you to fulfill your wish.
打:意思是結(jié)交;老:意思是終生,是從小到老;友:意思是同性別同年齡的可靠的好朋友。打老友,即結(jié)交終生親密往來的同性別同年齡的好朋友。這是大理白族生活中常見的一種風俗習慣。所以在翻譯的時候直譯為“make a trustworthy friend from ones peers”。直譯是指在不違背英語文化傳統(tǒng)的前提下,在英譯文中完全保留漢語詞語的指稱意義,求得內(nèi)容與形式相符的方法(陳宏薇,1998: 88)。直譯法有利于保留典籍中的民族特色,既向外國讀者傳播了源語文化,又豐富了譯文語言的表達力。為了源語文化,原來的民俗得以保持,筆者基本上采用的是忠實傳譯的策略,從而保持了原文的文化意象和民俗事象,及其基本的文化內(nèi)涵。
民俗翻譯的另一個重點就是篇章翻譯。在翻譯中,首先要考慮漢英兩種語言的差異。漢語重意合,句與句之間銜接弱,語法關(guān)系不明顯,表達中追求對稱與平衡,以復迭來增強效果(劉宓慶,2006:120)。而英語與之相反,句子之間邏輯關(guān)系強,且避免重復信息。
例4
原文: “一日三,三日九”,每逢月夜,這小伙子便到海邊跟靈姑相會,他們互相傾吐愛慕之意,立下海誓山盟,決心永遠相伴,結(jié)為夫妻。(周靜書,施孝峰2012:324)
譯文:As time goes by, the girl and the lad get to know each other gradually. On moonlit evenings, the lad will meet the girl at the seaside. They confide their affections to each other, making a solemn pledge of love and deciding to get married and company each other for ever.
“一日三,三日九”意思是逐日積累,聚少成多。本句要表達的意思是姑娘和小伙子一來二去,常在月光下一唱一彈,逐漸熟識起來。筆者在翻譯時對原句進行了信息的提取和重組,以平實客觀的語言傳達原文的語義。該句有多個動詞短語并列,若直接照搬翻譯,顯然不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因此把動詞短語處理成非謂語動詞結(jié)構(gòu),這樣使譯文主次分明,符合英語表達習慣。這樣才能“跳出原文語言層面的束縛,傳達出原文的意義和精神”(司顯柱,1999:15)。
例5
原文:書生見她細細盯著自己,怕露出破綻,急忙說:“家父在洞里修道百年,算著今天六月十三定有仙女下凡,與小生有緣,因此特來相迎,忘小姐不要見怪,請同我進去拜見家父吧?!比饕娝袂椴簧?,怕進洞去遭到暗算,便婉言拒絕:“我不是仙女,是去山前探望姑媽的。公子的美意,小女不能做主,回去請雙親定奪,明年六月十三,定來回話?!?(周靜書,施孝峰.2012:335)
譯文:The young man who looks like a scholar sees her staring at him and feels afraid of being recognized as a demon. Then he hastily says: “My father has been living here for hundreds of years. He says today 13th June a fairy must be here. She and I are predestined to be husband and wife. So I come to meet her. No offence to you, please come with me to see my father.” Prince Ⅲ notices he wears an unfriendly air. For fear of being plotted, she turns down him: “I am not the fairy. I am going to visit my aunt living in front of the mountain. Thank you for your kind proposal. I am afraid I could not go with you now. I need to ask for my parentsapproval first. On 13th, June next year I will come back to tell you the decision.”
民族文化文本的最佳翻譯效果就是文化信息上的恰當傳達不失真,文本的翻譯應注重文化內(nèi)涵信息的對等,即超越文本形式看內(nèi)容本質(zhì),采用靈活的翻譯原則來達到翻譯的最佳效果。筆者并沒照搬原文進行翻譯,而是對信息做了一些必要的補充,如“She and I are predestined to be husband and wife”,在構(gòu)句過程中,整合信息,轉(zhuǎn)換句式,補充完整信息,刪除冗余等方法,是原文信息更好地被目的語讀者接受。譯者應盡量做到譯文與原文在意義和功能上忠實。
三、結(jié)語
鑒于當前國內(nèi)外上對白族文化的翻譯和研究甚少,因此對白族民俗文化翻譯的研究大有可為。云南白族民俗文化具有濃厚的民族色彩,要將其恰到好處地翻譯成英文并非易事,不僅要有扎實的中英知識、深厚的中英文化修養(yǎng),還要熟知少數(shù)民族文化,理解其典籍中所蘊含的民族精髓。只有在了解白族少數(shù)民俗文化的基礎上,才能在翻譯中體現(xiàn)出白族民俗文化的特點和內(nèi)涵。英語中,中國少數(shù)民族典籍中很多的語句都沒有對應表達,也就談不上英語是不是“正宗”了(金惠康, 2004:235)。只有體現(xiàn)中國文化特色和語言特色,才是真正體現(xiàn)中國民族特色的翻譯。同時,還要有再創(chuàng)造和再現(xiàn)原作風格的能力,通過靈活采用各種翻譯策略,再現(xiàn)原著的文化特征,保留原著的民族色彩,在正確傳達原文信息的基礎上,盡可能減少各種意義的流失,以期達到翻譯的最高境界,實現(xiàn)不同民族典籍的相互溝通與交融。
參考文獻:
[1]陳宏薇.漢英翻譯基礎[M].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 88.
[2]胡興文.文化語境再翻譯中的重要性及其翻譯方法[J].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04):73-76.
[3]黃中習. 外語學者與典籍英譯[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髙教版),2008,(4):195.
[4]金惠康. 跨文化交際翻譯續(xù)編[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 : viii, 235.
[5]劉宓慶. 中西翻譯文化對談錄[J].蘭州大學學報,2006,(05):118-124.
[6]司顯柱.論語篇為翻譯的基本單位[J].中國翻譯, 1999,(02):14-17
[7]周靜書,施孝峰.中華龍傳說[M].寧波:寧波出版社,2012:304;360;348;324;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