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丹 李穎彤 阮浩
近年來,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方式改變, 成年女性超重和肥胖的發(fā)生率呈逐年上升趨勢, 為影響公共健康關鍵疾病, 應引起重視[1]。產后隨著激素、營養(yǎng)物質攝取等多因素改變, 為體重上升高峰期, 產后體重滯留(postpartum weight retention, PPWR)對女性遠期體重的發(fā)生、發(fā)展有深遠的影響。為了解本市婦女產后超重、肥胖的發(fā)病情況, 作者對佛山市婦幼保健院2016年10~12月在本院婦女保健科進行產后42 d常規(guī)檢查的婦女2271例進行調查?,F(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對2016年10~12月在本院婦女保健科進行產后42 d常規(guī)檢查的婦女2271例進行調查, 收回2271份數(shù)據(jù), 其中有效數(shù)據(jù)2226份。其中本院住院分娩2140例、占96.14%, 外院分娩86例、占3.86%;年齡20~38歲, 平均年齡(29.50±4.20)歲;平均身高(156.20±9.30)cm;平均體重(56.80±10.60)kg。見表 1。
表1 2226例產后婦女一般情況分析
1.2 調查方法 產后婦女在產后42 d進行常規(guī)檢查時, 統(tǒng)一由醫(yī)師采集研究所需信息, 完成電子病歷、調查問卷填寫,使用身高體重測量儀測量身高體重, 使用Inbody720人體成分分析儀測量人體成分。對產后婦女超聲/肥胖、隱性肥胖、中心性肥胖發(fā)生情況進行調查, 并探究VFA、BF%和WHR指標在中心性肥胖患者中診斷價值。隱性肥胖是指通過BMI診斷為正常范圍, 而用中心性肥胖相關指標診斷為肥胖[2]。
2.1 2226例產后婦女的超重/肥胖發(fā)生情況分析 以BMI>28.0 kg/m2為診斷標準, 2226例產后婦女中肥胖占6.38%,超重者占29.74%, 體重正常者占61.32%。中心性肥胖的相關指標:以BF%>30%、WHR>0.8、VFA>100 cm2作為診斷標準,2226例產后婦女中心性肥胖發(fā)生率分別為78.66%、96.81%、39.67%。見表2。
2.2 1365例BMI正常產后婦女的隱性肥胖發(fā)生情況分析 根據(jù)VFA>100 cm2、BF%>30%、WHR>0.8作為診斷中心性肥胖標準, 對BMI診斷為正常1365例產后婦女進行診斷, 隱性肥胖發(fā)病率分別為15.82%、69.01%、95.46%。見表3。
2.3 中心性肥胖相關指標的診斷符合率分析 VFA>100 cm2、VFA>90 cm2、BF%>30%、WHR>0.8對中心性肥胖的診斷符合率對比發(fā)現(xiàn), WHR>0.8和BF%>30%的相互符合率較高,經(jīng)BF%和(或)WHR診斷為腹型肥胖患者中VFA>100 cm2的并不多, 且VFA>100 cm2和BF%及WHR之間的診斷相符率明顯不及VFA>90 cm2。以VFA>90 cm2進行診斷中心性肥胖更合理。見表4。
表2 2226例產后婦女的超重/肥胖發(fā)生情況分析(n, %)
表3 1365例BMI正常產后婦女的隱性肥胖發(fā)生情況分析(n, %)
表4 中心性肥胖相關指標的診斷符合率(n, %)
肥胖癥為近年臨床中常見病、多發(fā)病, 在各個年齡階段人群中均有較高發(fā)病率, 與生活習慣、生活方式改變有重要相關性, 對患者健康、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產后為女性最后一個體重上升高峰期, PPWR對女性遠期體重的發(fā)展有重要影響。研究表明, 女性體重超重、肥胖為高代謝綜合征、心血管疾病發(fā)生獨立危險因素[3]。了解產后婦女肥胖/超重的發(fā)病情況, 對臨床針對性預防、干預有重要意義。
考慮到妊娠期間的體重增加以及產后哺乳等因素, 因此在評估婦女產后體重水平, 應將哺乳和孕期體重增長等因素進行綜合考慮分析。PPWR指與孕前體重相比, 產后婦女產后1年內體重超過孕前水平, 為評估婦女產后脂肪囤積情況重要方法[4]。既往研究認為, 多數(shù)婦女在產后1年內體重能恢復到孕前水平, 但近年研究發(fā)現(xiàn)并非如此[5]。于珊等[6]曾經(jīng)在2007年對濟南市480例產后42 d的產后婦女進行超重和肥胖研究調查, 以BMI、BF%、VFA診斷肥胖發(fā)生率分別為51.66%、87.29%和87.08%。對比該數(shù)據(jù), 本研究中產后婦女超重和肥胖及腹型肥胖發(fā)生率相對較低, 可能與南方/北方人的飲食習慣差異有一定相關性。
BMI為臨床中診斷肥胖重要標準, 本研究對BMI正常范圍的婦女進行中心性肥胖相關指標的進一步調查時, 發(fā)現(xiàn)產后42 d婦女體脂過高和腹型肥胖的發(fā)生率顯著高于以BMI為診斷標準的肥胖發(fā)生率。進一步研究發(fā)現(xiàn), 產后婦女肥胖以WHR增加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提示產后婦女肥胖癥的表現(xiàn)主要在于腹部特別是下腹部脂肪的囤積。反應腹部脂肪分布情況的指標, 如WHR、VFA、BF%等, 在產后婦女腹型肥胖的診斷中更具意義, 同時提示單純以BMI作為肥胖癥的診斷指標, 會漏診一部分腹型肥胖者[7]。
本研究對WHR、VFA、BF%在中心性肥胖中診斷價值差異進行探究, 發(fā)現(xiàn)WHR和BF%的相互符合率較高。提示以這兩個指標進行產后肥胖的診斷更有意義。研究指出,中心性肥胖患者身體脂肪主要集中在腹部, 所以BF%高的人, 腰圍大多超標, 引起WHR超標[8]。此外, 有關VFA進行中心性肥胖的診斷標準, 一直存在較大爭議, 國外文獻大多以VFA>100 cm2為診斷標準, 而國內文獻以VFA>90 cm2為診斷標準[9,10]。本研究中經(jīng)BF%和(或)WHR診斷為腹型肥胖患者中VFA>100 cm2的并不多。而且VFA>100 cm2和BF%及WHR之間的診斷相符率明顯不及VFA>90 cm2。提示以VFA>90 cm2進行診斷中心性肥胖會更合理。
綜上所述, 產后婦女肥胖現(xiàn)象嚴重, 使用WHR>0.8、BF%>30%、VFA>90 cm2作為產后超重、肥胖的診斷依據(jù)具有更高臨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