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被譽為我國的國粹,是中華民族特有的體育項目,并且武術涵蓋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各種成分和因素,滲透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健身方法,是傳承民族文化、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武術具有健身性、觀賞性等特點,對于培養(yǎng)學生勇猛、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也是中學體育教學的重要內容。
現代的體育課堂教學中不重視傳統(tǒng)的武術教學
當代學生受“尚文”文化的影響,在體育課堂教學中對于武術的學習基本不夠重視,并且由于武術的流失,學生能夠切實接觸武術的機會很少,他們對武術的了解不多,僅是單純地通過武俠小說和武俠電影了解一點武術。另外,中華民族封閉思想觀念根深蒂固,以前流派眾多的民間武術,由于遵從家族相傳的舊習,許多武術精髓都在傳承中逐漸流失,并且失傳。由此可見,在中學體育課堂上進行武術教學與訓練,讓這份民族文化瑰寶得到傳承還是非常困難的。上述因素造成了武術師資的缺乏問題。在中學校園里,中學體育教師普遍只會武術的皮毛,其精髓難以掌握,教師的專業(yè)能力不高,又談何在體育教學中傳授武術?在目前來說,想要將武術真正融入中學體育課堂教學活動中,需要擴大武術教師的選拔。武術教師完全可以從普通高校體育學院和武術專業(yè)隊員中選拔,也可以從民間選拔優(yōu)秀的武術人才來擔任體育教師。這里還有一個較為困難的事情,即受經濟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大部分年輕教師更傾向于選擇大城市、好學校就業(yè),農村地區(qū)、偏遠的山村地區(qū)武術師資的短缺問題依然存在。
對于武術基本功的訓練不夠重視
武術是以身體素質和基本功為基礎的,招式再多,沒有練過武術的人,只要夠快,力氣足夠大,也能瞬間秒殺。并且,武術基本功是練習武術必須具備的身體活動能力、技術技巧能力以及心理素質等基礎?;竟τ柧殨r,有一系列專門的綜合性練習針對人體內外各部位功能的方法和手段,這些方法和手段突出了武術運動的專項要求,具有鮮明的內外兼修的運動特點。我國當代青少年身體素質呈逐年下降的趨勢,學生的體制健康問題突出,《中國青少年體質健康發(fā)展報告》顯示:耐力、力量、速度等體能指標有明顯降低趨勢、肺功能持續(xù)降低,城市超重和肥胖青少年的比例明顯增加。當代青少年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形勢較好,他們從小生活一帆風順,不想吃苦,喜歡玩樂,對于武術基本功的練習,他們認為太苦,無法做到。而改變這種狀況,以提升學生身體素質和體質健康水平為目標來進行武術教學是一種有效手段。以上也是武術在體育課堂上無法真正發(fā)揮作用的重要原因,想要將武術融入體育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中,需要幫助學生樹立武術精神。在學習武術的過程中,逐漸滲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內涵,培養(yǎng)學生武術的拼搏精神和社會正義感。在體育課的教學中,增加武術內容,不僅要將武術作為鍛煉學生身體的手段,還應該作為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的手段,要按照時代的發(fā)展需要、民族的需要來推動武術的發(fā)展。因此,學校教育必須要有武術教育,武術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也需要當代學校的這片土壤來發(fā)展。
甄子丹飾演的葉問曾說過一句很有道理的話:“武術,雖然是一種武裝力量,但是我們中國武術是包含了儒家哲理,武德,我就是仁,推己及人。這才是中國真正的武術精神和民族愛國精神。”除了葉問,李小龍可以說是我國武術的一代宗師,初中生一般都比較尚武,觀看過李小龍電影的學生普遍將其視為自己的偶像,在體育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講有關李小龍的事跡,將其身上帶有的愛國情感、社會責任感傳遞到學生身上,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自己身上的重擔,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讓學生認識到武術精神,激發(fā)學生學習武術的興趣,使其積極主動地投身武術課堂教學中。
體育課堂上武術精神無用武之地
現如今,單單來看家長為孩子報的興趣班就能發(fā)現,傳統(tǒng)武術歷經千年的發(fā)展其社會地位已經嚴重下降,大多數家長都為孩子報跆拳道、空手道這類興趣班,周圍甚少看見有家長讓孩子學習傳統(tǒng)武術。由此可以看出,現代的武術教學模式也趨向于競技化,正因為如此,專業(yè)的運動員必然會得到社會、學校的大力支持,對其進行訓練投資,這些社會影響勢必對學校武術的教學發(fā)展產生一定的消極作用。武術精神包羅萬象、道德至上,而武術競技精神應該是“以武會友”,在體育課堂上,將武術精神的精髓融入進來,讓學生進行競技才能全面強調武術的文化價值,才能讓學生在體育課堂上充分理解武術精神,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武術精神,進而促進現代中學體育課武術教學的良好發(fā)展。
例如,在體育課堂上教師教授青年拳時,如果課堂上僅僅是讓學生重復機械地練習,時間久了學生肯定會感到枯燥乏味,練習效果不佳。此時,我們可以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進行競技比賽,教師從每一個隊伍中選出一個學生作為監(jiān)督者和裁判,為其他組打分;學生比賽時可以分個人賽和團體賽等不同的形式,讓每個組出一個成員,依次展示,總成績最高的小組勝利。或者是整個小組統(tǒng)一展示,依據動作、整齊度、團隊配合狀況等情況進行打分,得分最高的小組勝利。學生在競賽過程中會認真對待,并且組員之間要相互糾正錯誤的動作,觀看其他同學的展示可以讓學生學會欣賞。并且,通過團隊間的相互比賽,增加了學生的團隊歸屬感和集體榮譽感。競賽的方式培養(yǎng)了學生勇于拼搏、敢為人先的精神,也讓學生表現出極強的團隊凝聚力,這也是武術精神的進一步體現。在這里,體育教師要注意總結經驗,讓這種良好的教學氛圍和創(chuàng)意性較高的教學活動經常出現在武術課堂上。開展以競賽促進練習,以競賽代替考試,以競賽的模式促進教學的新型體育教學模式,為武術融入體育課堂提供更寬廣的道路。
結語
總而言之,武術在中學體育課堂教學中要走的路還很長,在武術體育課堂教學中,教師只要切合實際,注重探究、實踐、反思,將博大精深的中國武術融入中學體育課堂上,可以靈活地加以解決武術在體育課堂存在的種種問題。當然,這還需要所有體育教學工作者共同努力來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