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儀
“百善孝為先”。孝道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維持和諧家庭關系的基礎。盡管在不同時代,各領域的專家學者都對孝道進行了不同的闡述和解釋,但其核心思想是不變的。青少年作為祖國未來的棟梁,其三觀尚處于發(fā)展期,對孝道的理解和認知決定了其對待父母和長輩的方式。及時了解和掌握青少年的孝道觀和行孝方式,不僅能夠促進青少年自身的不斷完善和成長,而且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也有著積極的影響。
一、正視青少年孝道意識缺失問題
加強青少年孝道意識,需要從幾個方面著手。首先,父母與子女應該是平等的親情關系,而非子女對父母完全順從,一切聽從父母安排。其次,青少年行孝時,不僅要從物質角度出發(fā),滿足父母日常的基本生活需要,平時還要多與父母溝通交流,關心了解父母的心理情況,適時給予精神贍養(yǎng)。最后,青少年要根據自己對孝道的認知靈活把握自己的行孝行為,除了孝敬父母之外,還要尊重長輩和關愛他人。
二、構建青少年的孝道觀
構建青少年的孝道觀,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共同努力,同時也需要青少年加強自身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為了幫助青少年構建正確的孝道觀,學校應開設有關孝道的思想教育課,真正把孝道教育落實到日常教學中,落實在實際行動中。要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弘揚傳統(tǒng)文化,牢牢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繼承和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弘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這是每個學校和青少年義不容辭的責任。
青少年是祖國未來的棟梁,是民族發(fā)展的中堅力量。青少年對孝道的正確理解和認識,可以使其更加體貼父母和尊敬長輩。那么,什么是孝?孝道不僅是對自己家庭負責,同時也是對社會和他人負責。
孝,就要對父母用心去愛。行孝歷來是國人提倡的美德:百善孝為先。只是我們行孝不能只停留在初級階段,更不能停留在口頭上,止步于“朋友圈”里。要用心行孝。愛不但要說出來讓父母知道,更要用行動讓他們感覺到?!皟号疅羟?,父母膝下”是人生至福。每一個能用行動直接向父母表達孝心的日子,都應該成為兒女“分秒必珍”的美好時光。
孝,就要對父母智慧地愛。孝不但要用心,還要用腦。有人說孝是陪伴。筆者認為,孝不是一種簡單的陪伴。我們要懂得一點養(yǎng)生學,方能讓父母身體健康一點;我們要懂得一點心理學,方能讓父母心里愉悅一點;我們還要懂得一點哲學,方能在復雜的關系網中找到一個平衡點,讓孝道更有效一點……所以我們要知書、達理,作為青少年,努力求學,方能行孝。否則連基本的是非觀念都沒有,很容易掉進愚孝的圈子里。核潛艇之父黃旭華雖然三十年遠離父母,但他和無數國家功臣一樣換來了祖國的安定富強,讓無數父母生活在祥和繁榮的大地上,讓民族不再遭受侵犯和殺戮、疾病和貧困,這才是大孝!
孝,就要讓父母擁有愛心。孩子是父母的眼睛,是父母的臂膀。孩子要心胸寬廣、目光高遠、愛己及人,這樣才能讓父母在正確的人生軌道上行走,才能讓父母愛己及人,呵護好自己,也關愛別人,熱愛生活,熱愛社會和大自然,心胸像大地一樣寬廣,目光像藍天一樣高遠,知足常樂,一切順其自然,不羞愧、不后悔、不嫉妒、不抱怨,永遠堅強和勇敢,永遠珍惜和感恩,物我歸一,永遠平和喜樂,獲得人生應有的樂趣,這才是孝!有人說孝順孝順,孝就要順從。可如果父母沒有知愛之心,不在人生正確的軌道上行走,作為子女卻一味地去順從,豈不是害了父母?“小杖則受,大杖則走”。對父母不能一概百依百順,依了順了也可能釀成“大不孝”。任何事情都有度的把握,所謂過猶不及。否則,就可能成愚孝。《無問東西》中的沈光耀,陽光友善,用生命詮釋了“真心、正義、無畏”,對得起“三代五將”的家風,也讓母親知道了什么是大愛,這才是大孝!
三、培養(yǎng)青少年的孝道意識
通過分析可知,青少年普遍對傳統(tǒng)孝道和傳統(tǒng)文化有著很高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隨著時代的進步,一些落后的孝道文化逐漸被青少年所排斥,例如傳宗接代、子承父業(yè)等。這體現了青少年思想的進步以及對孝道更深的認識和把握。但同時青少年在行孝過程中也存在著如孝道意識淡薄、缺乏集體觀念和責任感不強等問題,需要進一步加強對青少年孝道意識的培養(yǎng)。
總之,構建青少年的孝道觀,培養(yǎng)青少年的孝道意識,不僅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共同努力,還需要青少年自身的努力。青少年行孝,重在行動,而不是停留在口頭上。行孝更要因人而異,量力而行,不可一概而論,更不能以偏概全。知書達理、愛己及人、關愛父母、尊敬長輩、熱愛社會、關愛他人,這些都是青少年正確的行孝方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愛國、敬業(yè)、誠信和友善都需要青少年認真把握和貫徹,這不僅能夠加強青少年的內在修養(yǎng),更有助于維護社會和諧穩(wěn)定,也是當今社會道德的集中體現。
(作者單位:大連市第八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