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翔敏
(中國礦業(yè)大學 外國語言文化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西方社會在現(xiàn)代性的進程中廢黜了上帝、解放了科技、發(fā)展了生產(chǎn)、擱置了信仰。就在人們?yōu)樽诮痰淖杂膳c生產(chǎn)的進步歡呼時,結(jié)構(gòu)復雜且高度分工的現(xiàn)代社會已然不動聲色地擺脫了傳統(tǒng)道德感的約束,逐步抑制了現(xiàn)代人的道德心理機制。于是,傳統(tǒng)倫理遭遇集體流放,一幕幕觸目驚心的道德災難以“完全未被預計到的且十分不詳?shù)姆绞礁淖冃螒B(tài)”[1]93,入侵至個體生活的方方面面,似乎輕易便可將現(xiàn)代人從文明的盛世推向地獄的深淵。雖然一如米蘭·昆德拉所言,美國社會并未經(jīng)歷現(xiàn)代性的誕生,但這位后起之秀卻同樣親歷政治、經(jīng)濟、種族、婚姻、家庭等各領(lǐng)域上演的道德危機。
約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 1932-2009)作為美國社會的忠實記錄者,恰精準捕捉了道德這一古老話題的新形態(tài),并將“道德困境”“上帝之死”“信仰危機”等關(guān)鍵詞頻頻亮相于長篇小說創(chuàng)作中。其每隔十年推出一部的代表作兔子系列小說,更是借由綽號“兔子”的主人公哈里·安斯特朗不斷推進的人生近況,呈現(xiàn)了美國社會中級階層自20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的價值變遷,為演繹個體在美國倫理現(xiàn)實中的困境搭建了絕佳的敘事舞臺。雖然國內(nèi)研究者較少論及兔子小說的倫理維度,但在該舞臺上演的倫理故事卻一度成為國外學者爭論的焦點。一方是馬歇爾·博斯韋爾(Marshall Boswell)與大衛(wèi)·菲柯特(David Fekete)等人的哲學闡釋和堅決捍衛(wèi);另一方則是羅伯特·基利(Robert Kiely)與拉爾夫·伍德(Ralph Wood)等人的激憤言辭與奚落嘲諷。如果說在過去幾十年以來,雙方一直相持不下的皆是兔子小說倫理故事的內(nèi)容,那么,筆者將把注意力轉(zhuǎn)至倫理敘事的形式,關(guān)注“當文本形式與它想象的讀者對話時”,以何種敘事策略召喚讀者的倫理意識,繼而“產(chǎn)生了什么類型的感受與想象”[2]15,簡言之,即是從敘事藝術(shù)的角度來探究兔子小說的倫理主題與道德旨歸。
在小說的敘事研究中,敘述者是任何敘事學家都繞不開的一個話題,它的重要性也決不僅限于充當作者的傳話筒,正如米克·巴爾(Mieke Bal)所言:“敘述者的身份,以及這種身份在文中顯露的程度與方式,和其所隱含的種種選擇,皆給予了文本一種個性化的特征”[3]。在每部兔子小說中,敘述者皆以第三人稱身份,將自己界定為敘事的旁觀者。誠然厄普代克常以保守現(xiàn)實主義作家自稱,但彌漫的全知、上帝的姿態(tài)、以及健談的口吻,這些第三人稱敘述傳統(tǒng)顯然并不是他想要追求的敘事風格。于是,讀者不難發(fā)現(xiàn)這位第三人稱敘述者雖具有更高的敘述權(quán)限,卻不以“全知者”自詡,他謝卻了上帝般的寶座,辭讓了凌駕于人物的權(quán)威,轉(zhuǎn)而以中立的口吻講述兔子的人生際遇。
在《兔子,跑吧》(Rabbit,Run)開篇,作為“二流”生活的叛逃者,26歲的哈里拋棄酗酒的妻子,駕車南去,繼而另結(jié)新歡。這一行徑明顯違背了他作為丈夫與父親的道德準則,對此,小說中的埃克里斯牧師譴責道:“你自私得可怕。你是一個懦夫。你根本不在乎對與錯;你只膜拜你那最糟糕的本能?!盵4]125-126牧師的評價明確表達了道德立場,但問題是,此般道德討伐并非來自敘述者的權(quán)威聲音。就像波特·阿爾伯特(Porter Abbot)所說的:“聲音很容易轉(zhuǎn)移”,而“最常見的轉(zhuǎn)移方式便是通過直接引用人物思想或公開表達的話語,從敘述者的聲音移至人物的聲音”[5],也就是說,直接引語可以通過人物話語來替代敘述者的聲音。于是,在直接引語的掩護下,敘述者一方面讓讀者聽到了道德辯論中來自理性倫理的道德歸罪,另一方面又將話筒傳給兔子,令辯論的另一方高呼起了唯我獨尊的口號:“如果你有膽量做你自己”,其他人將會“為你買單”[4]140。
面對雙方的倫理對峙,敘述者并沒有用涇渭分明的姿態(tài)來表明立場,而是選擇借助一種“辯論的敘事方式”,以“柏拉圖式的傳統(tǒng)”來書寫道德哲學[6],并靜待讀者對此做出個體的道德回應(yīng)。這一解放人物話語權(quán)、拒絕道德評判的敘事態(tài)度,便是兔子小說引燃半個多世紀倫理爭議的導火索??稍诓┧鬼f爾看來,這些憤慨的質(zhì)疑者其實忽視了小說辯證手法中“奇特的道德元素”,換句話說,兔子小說并不缺乏道德后果的歸咎,“只是責罰的方式并不是大多數(shù)人所期待的而已”[7]23。進而言之,盡管隱蔽敘述懸置了傳統(tǒng)的道德評判,但兔子并沒有就此擺脫道德后果。
沉淪酒醉的妻子珍妮絲淹死了尚為幼嬰的女兒瑞貝卡,讀者發(fā)現(xiàn)兔子的道德信條不幸應(yīng)驗,為此“買單”的竟是他的親生骨肉??墒牵煌趥鹘y(tǒng)道德小說,敘述者并沒有站出來闡釋這一倫理法則,亦沒有為女嬰的死渲染煽情筆觸。他選擇以隱蔽卻詳盡的敘事方式,將瑞貝卡的死化作兔子心頭的一團烏云,縈繞余生,盤亙不去,并以此將讀者一同拖入被道德后果圍困、被倫理良知撕扯的痛苦之中:“就像有無形的軟墊堵住他的喉嚨,糾纏住他的手腳;他胸口的絞痛變得越來越明顯,越來越堅不可摧。饒恕我,饒恕我吧,他不停默念,卻不知要懺悔給誰聽?!盵4]255-256
此時,敘述者一改直接引語的偏好,利用“他不停默念”這一轉(zhuǎn)述從句以及抹去的引號,將人物的聚焦與聲音融合到自由間接引語之中,繼而擺脫了敘述語境的壓力,令讀者“在無任何準備的情況下,直接接觸人物的‘原話’”[8]。如此一來,兔子的道德懺悔不僅保有了第三人稱敘述者可靠的敘述姿態(tài),也展露了他作為道德當事人的話語生動性,使讀者因此獲得一種厄普代克追求的“情緒強度”。在鮑伯·巴徹拉(Bob Batchelor)看來,這種借助“文體風格”激發(fā)“讀者情感反應(yīng)”的寫作技藝,“恰是厄普代克的神來一筆”[9],以此取得的敘事效果亦比道德布道更具審美與倫理感染力。
小說與讀者的道德辯論并沒有就此結(jié)束,就在讀者開始移情于兔子的道德際遇時,這位逃避分子卻被沉重的道德負擔壓垮,在葬禮上不顧一切地倉皇而逃,躲回到情人露絲身邊。 但這次出走并沒有使他擺脫困境,露絲的懷孕使他再次陷入又一番的道德辯論:是與發(fā)妻珍妮絲離婚,還是離開有孕在身的露絲?這無疑將兔子與讀者共同推入倫理悖論,面對兩種選擇,兔子陷入困惑:“我不知道,他不停地告訴露絲;他不知道,不知道該做什么,該去哪里,將會發(fā)生什么?!盵4]283在主人公進退維谷之間,敘述者再次利用自由間接引語,將自己的聲音與兔子的道德回應(yīng)相結(jié)合,將無以回避的抉擇問題拋向讀者。
這種開放式結(jié)局不僅是厄普代克處理小說故事情節(jié)的獨特方式,也是他傳達倫理旨歸的巧妙途徑,即便在終結(jié)曲《兔子安息》(RabbitatRest)中亦是如此。盡管通篇彌漫無以逃避的死亡話題,但主人公與讀者仍面臨著道德抉擇的一系列試煉。在年邁兔子的不倫出軌暴露之時,敘述者便利用直接引語,將話筒傳給珍妮絲,讓讀者聽到了道德受害方的聲討:“那時你逃走了,接著是佩吉,我最好的朋友,然后是可憐的嬉皮士女孩,再后是塞爾瑪……但現(xiàn)在,你當真干了令人無法饒恕的事情”[10]433。面對最終的清算,敘述者沒有介入評價。在個體自由的道德意愿之下,兔子再次出逃,并在一次籃球比賽中撒手人寰,將道德判斷之“球”最終傳給讀者,留下他們繼續(xù)在各自的倫理世界中,思忖道德辯論的脈絡(luò),摸索倫理困境的出口。
對于讀者面臨的這種閱讀窘境,厄普代克曾直言不諱地表示,他不愿僅僅提供給讀者“一個賴以行事的口號或座右銘?!盵7]75的確,兔子小說從始至終未遵循任何倫理法則,也未表達明確的道德立場,但這不意味它因此抹殺了道德判斷。小說通過隱蔽的敘述模式與變換的話語形式,在虛構(gòu)的倫理敘事中創(chuàng)作出種種對立的道德立場,藉此將讀者帶入倫理辯論之中,將道德判斷的抉擇權(quán)交給個體讀者,激發(fā)他們自主加入道德倫理的反思與辯論之中。正如努斯鮑姆所言,“小說的非判斷性參與”,引導了讀者“承認每一種生活都有它自己的故事”[2]44,因而有助于讀者以“不帶有偏見”的立場,“借助他們的經(jīng)驗信息”[2]112-113,給出自己在道德辯論中的最終判斷。
故事被感知的特定視角一直是小說家最關(guān)注的藝術(shù)追求,也是講述倫理故事的關(guān)鍵所在。如果說隱蔽敘述抹去了權(quán)威敘述聲音的道德譴責,那么,蔓延始終的內(nèi)聚焦則在主人公內(nèi)心建立起了令他無所遁形的道德法庭。如果說在另三部小說中,兔子多以不負責任、沒擔當?shù)男蜗蟪霈F(xiàn),那么,第二部的開篇他可謂洗心革面。36歲的哈里在《兔子歸來》(RabbitRedux)中,以丈夫、父親和納稅人的身份回歸家庭,以順從的方式面對失意的生活,以默許的態(tài)度容忍妻子的婚外情。
然而,在美國當代社會的倫理語境中,道德至善論與傳統(tǒng)價值觀早已遭到嚴重肢解,取而代之的是“以‘自我表達’‘自我實現(xiàn)’‘自我滿足’為行為準則的新的個人主義”,這令傳統(tǒng)道德在“新個人主義面前的軟弱無用顯而易見”[11]164。讀者隨即發(fā)現(xiàn),兔子的隱忍順從無以彌補他的道德過失,反而使其淪為了道德無能者。獨自與兒子納爾遜生活的他,收容了離家出走的白人姑娘吉爾和黑人逃犯斯基特,將性、種族、與毒品的倫理冒險統(tǒng)統(tǒng)請進家門。在無序混亂的倫理洪流之下,兔子發(fā)現(xiàn)自己再次墮入道德困境的鐐銬之中,并間接導致又一個無辜女孩吉爾的死亡。
吉爾和瑞貝卡之死,在故事倫理與敘述倫理上存在極大的相似性。兩個無辜生命,一個死于鄰居的縱火之下,一個死于母親的醉酒之中,她們皆以兔子與讀者始料不及的方式成為道德災難的替罪羔羊。借由相似的故事與敘述手法,小說不動聲色卻意蘊深遠地向讀者展露了當代倫理世界的無常:“打擊隨時會出現(xiàn),不需任何原因也沒有任何解釋;人們做些什么和什么降臨到他們頭上之間只有最微弱的(如果有的話)聯(lián)系?!盵1]33
可是,道德的不確定性并不意味著倫理的虛無主義,正如劉小楓所言:“在道德相對化的生活世界中,道德法庭其實還是有的,不過是自我內(nèi)心的道德法庭;道德警察也還是有的,不過只在自我內(nèi)心巡視?!盵13]174面對又一道德殉葬者的殞命,隱含作者利用內(nèi)聚焦的手法打開了主人公內(nèi)心的窗口:“取消,取消,那聲音想把他們帶回到今天下午,從他們離家的那一刻起,不要做他們做過的一切,不要出門,讓一切都不要發(fā)生?!盵12]282借助內(nèi)聚焦的方式,哈里的主體意識與懊悔不已的心理細節(jié),在聚焦者的“鏡頭”中得以生動呈現(xiàn)。在此番敘事交流中,讀者并不是從敘述者那里被動接收旁觀者的報道,而是通過敘述對內(nèi)在意識的模仿,直接步入人物內(nèi)心的道德法庭。
即使警察在火災現(xiàn)場并未將兔子列入嫌疑,但他仍有種“逃脫法網(wǎng)”的感覺,因為“他知道他是罪犯,只是從未被緝拿歸案而已”[12]286。盡管經(jīng)由第三人稱敘述,但讀者并不是通過敘述者,而是通過兔子的內(nèi)聚焦來體驗他在內(nèi)心深處的道德歸罪。換言之,雖然敘述聲音來自于故事外的敘述者,可敘述視角來自故事內(nèi)的當事人,這一聲音與視角的分離既沒有破壞隱蔽敘述者不予評判的姿態(tài),又為探詢?nèi)宋飪?nèi)心的道德法庭提供了絕佳的敘事途徑。在《兔子歸來》臨近尾聲時,備受良知譴責的哈里向珍妮絲,也向讀者吐露了心聲:
“我感到十分愧疚?!?/p>
“關(guān)于什么?”
“關(guān)于所有事情?!?/p>
“放寬心。并不是所有事情都是你的錯?!?/p>
“我沒辦法接受這一點。”[12]352-353
兩人關(guān)于倫理責任的短暫交流使讀者最終意識到,雖然故事外的敘述者與故事內(nèi)的人物均未對兔子進行道德聲討,但他卻早已被內(nèi)心巡視的道德警察緝拿歸案,并被內(nèi)心的道德法庭宣判有罪。
事實上,內(nèi)聚焦下的道德法庭在兔子系列小說中俯拾皆是,連敘事步調(diào)“最愉悅、最輕快”[12]363的《兔子富了》(RabbitIsRich)也不例外。此時46歲的哈里已然掌控豐田汽車的經(jīng)銷權(quán),他開起了高檔名車,打起了高爾夫球,還打算買套新房。然而,財富的眷顧并未抵消道德法庭的巡查。晉升中上層階級的兔子以為金錢可替他贖罪,他多次暗訪前任情人露絲的家,并在內(nèi)心想象與她的對話:“別,等等。別關(guān)門?;蛟S我可以幫你。”“我現(xiàn)在有錢了?!盵14]99透過內(nèi)聚焦下兔子的自負想象,當代美國人渴望用金錢消解道德拷問的實用主義心理在讀者面前展露無遺。然而,盡管兔子多次試圖接近露絲,打算用金錢彌補過往辜負的感情,用財富換取又一個女兒,但他的各番努力與試探卻在對方冷淡的回應(yīng)下最終念想破滅。
可以說,金錢不僅沒能將兔子從內(nèi)心的道德法庭中赦免,反而將他推入愈加焦慮不安的恐懼之中。一如內(nèi)聚焦用意識流的形式向讀者展現(xiàn)的那樣:“他覺得人行道現(xiàn)在好似成了一道斜坡,整整一年的損失一樁接著一樁流失在他腳下”。兔子擁有的財富以諷刺的方式折磨著他,并最終讓他認清一個道理:“富有必遭劫掠,致富即是變窮”[14]339。這一借助主人公視角所展現(xiàn)的金錢本質(zhì),形象向讀者揭露了美國中上層階級在物質(zhì)財富的光鮮面具下,內(nèi)心永無安寧的空虛與恐懼。
縱觀現(xiàn)代小說,只需稍回顧喬伊斯、伍爾夫、福克納、以及海明威等前輩作家,我們便可以肯定,厄普代克既非隱蔽敘述與內(nèi)聚焦的創(chuàng)始者,也絕非在虛構(gòu)小說中顛覆理性倫理法則的第一人。但這位風格冒險家顯然不愿止步于此,作為新現(xiàn)實主義代表作家之一,他借助現(xiàn)在時態(tài)的通篇使用,突破性地在倫理構(gòu)想中顛覆了過去時態(tài)的敘事束縛,以即時即刻的敘事模式營造更接近真實世界的倫理效果。
雖然前有達蒙·魯尼恩(Damon Runyon)、唐恩·鮑威爾(Dawn Powell)、與喬伊斯·卡瑞(Joyce Cary)等先行者,厄普代克算不得使用現(xiàn)在時態(tài)的先驅(qū),但在《兔子,跑吧》剛問世的60年代,以“he leaves”取代“he left”的時態(tài)策略,在文學敏感度上仍可稱得上叛逆且大膽,更何況這一敘事冒險創(chuàng)舉般貫穿了整個四部曲。恰如約翰·尼亞里(John Neary)所贊嘆的那樣,“除了兔子系列小說以外,我從未見過任何一部一千頁或一千頁以上的文學作品通篇采用過現(xiàn)在時態(tài)”[15]。這一延續(xù)始終的現(xiàn)在時態(tài),使得小說敘事徹底擺脫了過去時態(tài)的暴政,或以羅蘭·巴特的觀點來說,現(xiàn)在時態(tài)超越的是一種死板的模式,這一模式曾經(jīng)馴服了整個文學世界,令所有作家皆以過去式的邏輯思考。
擺脫了過去時態(tài)的語法羈絆,人物的外在行動與內(nèi)在意識皆得以共存于現(xiàn)在時態(tài)之中,伴隨一切事物交融于非標記時態(tài)的敘事,作者和讀者可以在沒有任何障礙的空間中自由活動。進而言之,作者可以更輕松地游走于意識、人物、和動作之間,這種在創(chuàng)作中隨即流露出的自由與解放,不僅以內(nèi)聚焦的方式捕捉了兔子的每個突發(fā)奇想,而且以即時性的效果俘獲了新歷一切的讀者,直接將他們拉入對主人公和外部環(huán)境而言的“現(xiàn)在感”之中。這不禁令讀者產(chǎn)生了一種即時的錯覺,一種與人物一同置身于有限現(xiàn)在,觸不到過去與將來的閱讀感受,并以此斬斷了“現(xiàn)在與過去和將來的聯(lián)系”,撤銷了建立在過去或?qū)碇系摹斑B帶關(guān)系”,也因而消解了基于“連帶關(guān)系”的傳統(tǒng)道德審判[13]176-177。
在現(xiàn)在時態(tài)的敘事模式之下,傳統(tǒng)的道德法庭再也無從評判發(fā)生在此時此刻的倫理事件。獲得道德假釋的兔子,在一次次即刻無常、突如其來的本能刺激之下,轉(zhuǎn)身投向活在當下的道德沖動之中,極大強化了他在回應(yīng)倫理世界的自發(fā)性與當下性,這正是厄普代克汲取自克爾凱郭爾的存在主義理念,也是個體身處現(xiàn)代道德迷霧中的存在即時感。即便人到老年,當珍妮絲要求他“一輩子至少得有一次自己收拾爛攤子”時,一走了之的念頭還是突然沖入兔子腦海,“人生在世得到的啟示寥寥無幾,因此一旦有了啟示就必須按它辦事。兔子心知肚明該怎么辦?!庇谑牵x者緊接著在下一句中,再次見證了主人公即刻觸發(fā)的道德抉擇,“他當機立斷,迅速行動,上樓去收拾行李”[10]435。就這樣,在存在主義的此處和此刻之中,兔子一走了之。就像30年前那樣,作為一個存在的個體,他關(guān)注當下的存在,迫切想通過即刻做出的選擇尋找真正的自我,然而,這并沒有將他從焦慮感中拯救出來,反將其卷入無法消解的對立漩渦。
通過現(xiàn)在時態(tài)敘事,這種存在的焦慮感同時傳達給了讀者。正如厄普代克所言,現(xiàn)在時態(tài)的即時效果會給讀者一種“突然的不安全感”,這通常發(fā)生在一個迷失的旅行者身上,“當他闖入一個地圖上找不到的國家時,此時的他會馬上感到自己不僅完全迷失了方向,也迷失了自己的身份”[12]357。的確,擺脫了過去時態(tài)那壓抑之手的掌控,讀者直接步入兔子實時的道德生活中,無從知曉未來的倫理方向。這一敘事效果恰應(yīng)驗了昆德拉的著名比喻,現(xiàn)代人的倫理生活是在迷霧中的自由,雖不至于在漆黑中摸索,但他們的道德能見度也僅限于近處,或者說,即刻的現(xiàn)在,這正是厄普代克眼中美國現(xiàn)代社會的道德真相與困境所在。
論及厄普代克對“現(xiàn)實”與“真相”孜孜不倦的追求,金衡山曾一語中的地評價,在厄普代克的小說中,“道德觀”與“真實觀”其實是一種“共生共在,相互依存,甚至是合二為一的”關(guān)系。他認為這源自卡爾·巴特宗教觀念對厄普代克產(chǎn)生的深遠影響,這一觀點明晰解釋了為何在其小說的故事倫理中,主人公常常是“個體主義”的集大成者,為何他們一方面違背道德準則,另一方面又信仰上帝[11]22-27。而通過上述的敘事分析,我們還會發(fā)現(xiàn),在兔子小說中,“道德觀”與“真實觀”的融合,不單局限于內(nèi)容范疇的故事倫理,還蔓延至形式范疇的敘述倫理,滲透至每個讀者的閱讀體驗之中。現(xiàn)在時態(tài)的貫穿使用不僅強化了人物道德回應(yīng)中的即刻性,也突顯了現(xiàn)代倫理中道德迷霧的本相。
自古以來,文學藝術(shù)從未在對道德倫理的講述與探尋中停下腳步,所有的小說都在講述道德故事,探求道德問題,厄普代克的兔子系列小說也不例外。然而,有別于推崇道德理性法則的作品,兔子小說為讀者繪制的是一幅復雜的、真實的、不甚美好的現(xiàn)代倫理圖景。正像劉小楓所言,“生命的多面性正是現(xiàn)代倫理的終極世界,其中充滿相互排斥和相互矛盾的東西”[13]149,當現(xiàn)代倫理希翼界定道德與解答悖論的愿望落空之時,在虛構(gòu)敘事中探求道德倫理的可能性便遠比簡化的倫理說教更具現(xiàn)代意義。在對美國30多年來漫長的道德探詢中,兔子系列小說借由敘事藝術(shù)之曼妙手法,將故事倫理與敘述倫理有機結(jié)合,為讀者展開了各種倫理對話與道德想象。它利用隱蔽敘述抹去了權(quán)威的道德評判,將讀者與人物一同推入永無休止的道德辯論;它以內(nèi)聚焦的形式令人物內(nèi)心的道德法庭躍然紙上,讓讀者感受到主人公被道德良知撕扯的彷徨;它借助貫穿始終的現(xiàn)在時態(tài)強化了道德回應(yīng)的當下性,使讀者在道德迷霧的即刻性中領(lǐng)悟現(xiàn)實倫理世界中的困境,不斷喚起人們對美國現(xiàn)代社會道德現(xiàn)實的詰問與尋思。
[1] 齊格蒙·鮑曼. 流動的恐懼[M]. 谷蕾, 楊超, 譯. 南京: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12.
[2] 瑪莎·努斯鮑姆. 詩性正義:文學想象與公共生活[M]. 丁曉東, 譯.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0.
[3] Bal, Mieke.Narratology:IntroductiontotheTheoryofNarrative[M].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85: 120.
[4] Updike, John.Rabbit,Run[M]. New York: Fawcett Crest, 1989.
[5] Abbott, H. Porter.TheCambridgeIntroductiontoNarrativ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77.
[6] Morley, Catherine.TheQuestforEpicinContemporaryAmericanFiction:JohnUpdike,PhilipRothandDonDeLillo[M].New York: Routledge, 2009: 64.
[7] Boswell, Marshall.JohnUpdike’sRabbitTetralogy:MasteredIronyinMotion[M]. Columbia: University of Missouri Press, 2001.
[8] 申丹, 王麗亞. 西方敘事學:經(jīng)典與后經(jīng)典[M]. 徐強, 譯.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0: 156.
[9] Batchelor, Bob.JohnUpdike:ACriticalBiography[M]. Santa Barbara: Praeger, 2013: 212.
[10] Updike, John.RabbitatRest[M]. New York: Alfred A. Knof, Inc., 1990.
[11] 金衡山. 厄普代克與當代美國社會——厄普代克十部小說研究[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8.
[12] Updike, John.RabbitRedux[M]. London: Penguin Classics, 2006.
[13] 劉小楓.沉重的肉身.[M]. 北京: 華夏出版社, 2012.
[14] Updike, John.RabbitIsRich[M]. London: Penguin Classics, 2006.
[15] Neary, John.SomethingandNothingness:TheFictionofJohnUpdikeandJohnFowles[M]. Carbondale, IL: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1992: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