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蕓
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總開關”。如何把牢“總開關”,先從一個小故事說起。
墨子通過觀察染絲發(fā)現(xiàn),“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使用不同顏色染料,絲的顏色也隨之變化。墨子得出結論:“染不可不慎也?!边@個小故事告誡我們,外界環(huán)境對人的思想觀念的養(yǎng)成有著重要影響。當然,我們不是生活在一個真空的環(huán)境里,面對外界襲染,就必須把牢理想信念的“總開關”,自覺擋住各類腐朽思想、不良作風的侵蝕。只有把牢“總開關”,才會對人、對事有正確的立場觀點和思想方法。確立了正確的人生目標和價值取向,站位就高了,心胸就開闊了,就能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做到“風雨不動安如山”。
1.把牢“總開關”,要正確看待是和非。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舉什么旗?走什么路?這些都是是非問題,甚至是大是大非問題,回答好這些根本性問題,關系到胸懷怎樣的理想信仰、秉持怎樣的根本宗旨、走上怎樣的方向道路。是非混亂,會導致政治立場偏移,最終釀成大錯。例如,出席中共一大的13位代表,在歷經革命的洗禮后,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陳潭秋、何叔衡、鄧恩銘為革命獻出了寶貴生命;陳公博、周佛海叛黨投敵,成了臭名昭著的漢奸,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張國燾密謀另立“中央”,失敗后叛黨投靠國民黨,自絕于黨和人民。
分清大是大非如此重要,可是仍有個別人覺得是非問題“抽象、空洞、刻板。都什么年代了,談理想太遙遠、談信念太宏大、談宗旨太空泛,還是整點實際的吧”。
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命題。但是共產黨人的是非觀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面對全球化、信息化的大環(huán)境,我們身處經濟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是非問題不是可以似是而非,而是必須明辨是非??谔柨梢陨俸埃罕娎嬷辽系母玖霾荒軇訐u;信仰不靠形式,但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要求不能放松;觀點可以多元,但核心價值觀不能跑偏。旗幟鮮明地堅持“是”、反對“非”,是對黨員領導干部的基本要求。
2.把牢“總開關”,要正確看待苦和樂。在一些人眼里,對黨員干部要求越來越多、越來越嚴,甚至個別人發(fā)出“為官不易”的論調,說什么理論學習苦,為民服務苦,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苦,遵守八項規(guī)定苦,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苦……。如果沒有正確的苦樂觀,黨員干部就會在“苦差”前打退堂鼓,甚至面對“苦差”繞著走。俗話說:“苦不苦,想想長征二萬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輩。”遠學王進喜、焦裕祿,近學黃大年、南仁東,以英雄模范人物為標桿,不斷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才能以苦為樂,苦中有樂。
趨樂避苦是本能,正確看待苦和樂是本事。某些時候選擇“苦”看似失去了一些東西,但同時也得到了另外的東西。加班工作犧牲了休息時間,但工作經驗積累得快;面對榮譽謙虛退讓,但獲得了大家的認可;選擇到基層工作失去了大城市的舒適方便,但了解了民情得到了歷練。天上不會掉餡餅,努力奮斗才能夢想成真?!皹s譽的桂冠從來都是用荊棘編成的。”黨員干部只有深刻認識到苦和樂的辯證關系,才能苦中得樂、先苦后樂。
陳望道在翻譯《共產黨宣言》時,有一天,媽媽告訴他:“吃粽子要加紅糖水,吃了嗎?”他說:“吃了吃了,甜極了?!睂嶋H上,陳望道埋頭寫書,把墨水錯當成紅糖水喝了,但是他渾然不覺。這個故事就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講述的“真理的味道”的故事。墨汁為什么那樣甜?這種信仰真理的味道,只有真正的共產黨人才能品味得到。只有真正信仰真理,才能以苦為甜、以苦為樂。
3.把牢“總開關”,要正確看待公和私。公和私的關系,看起來很大,但很多時候都是工作、生活中的小事。也正因為事小,容易讓人在思想上有所松懈:和有業(yè)務往來的企業(yè)老板吃幾頓飯、喝點好酒,逢年過節(jié)收個月餅條、送張螃蟹券……嘴上喊著正確看待公和私,心里想的卻是“舌尖上的浪費”“會所中的歪風”還不是為了推動工作?算不得大問題,不必上綱上線。可見,公和私的問題擺不正,小處松勁,就容易大處松動,進而產生大的作風問題。
分清公和私,先得從思想上真正弄明白自己的公仆身份,站穩(wěn)立場擺正位,增進同群眾的感情,做到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立場不能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能忘,群眾是真正英雄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不能丟;分清公和私,還得從行動上“見真章”。毛澤東為自己定下三條原則:戀親,但不為親徇私;念舊,但不為舊謀利;濟親,但不以公濟私。秉持廉潔為公、摒棄私心,才能為民謀福祉、為國謀未來。
公私分明,也體現(xiàn)著共產黨員的作風。面對難啃的硬骨頭,如果“私”字作祟,先想到頭上的“烏紗帽”,難免干出阜陽“刷白墻”“拍60萬的宣傳片”式的面子工程,又怎能“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解決掉難啃的硬骨頭!私欲面前不為所動、私利面前不為所惑,才是共產黨人的崇高境界,也是立業(yè)修身的基本操守。
4.把牢“總開關”,要正確看待義和利。義字當頭、重義輕利,本來就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優(yōu)秀精神品質。東漢時,太守楊震在赴任途中經過昌邑時,縣令王密來拜訪,懷金十斤相贈,報答知遇之恩,并說:“天黑,無人知曉?!睏钫鹫f:“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謂無知?”楊震拒金之事直到今天都被傳為美談。
在市場經濟的大環(huán)境下,個別人忘記了重義輕利的傳統(tǒng)美德,在利益中迷失。有的人“道義放兩旁,利字擺中間”,心中只剩下一個利字,一味見錢眼開;有的人想著“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見利忘義、保利棄義,一肚子得與失的算計;有的人為了個人私利,丟了公共利益,甚至不顧民族國家大義……
義和利并非不可兼得。習近平總書記在首爾大學發(fā)表演講時,強調在國際關系中要妥善處理義和利的關系,“既要讓自己過得好,也要讓別人過得好”。國與國的交往是這樣,人與人相處也是這個道理。在處理義和利的關系時,“德”是最重要的考慮因素。安徽桐城有條“六尺巷”,兩戶相鄰人家起初因占地而起爭執(zhí),后來雙方把圍墻各退三尺,為后人留下了一條“六尺巷”。這個故事也留下了“千里家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存,不見當年秦始皇”的詩句。對于一個人來說,百年之后,那些曾經爭得不可開交、打得死去活來的名和利,早已經成了浮云。
作者系中共天津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委網信辦主任
責任編輯:雙艷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