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玲,田 慧,金美英,潘韋韋,李瑞恩,樸春麗*
(1.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吉林 長春 130117;2.長春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吉林 長春 130021;3.廣州中醫(yī)藥大學深圳醫(yī)院,廣州 深圳 518000)
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內分泌代謝性疾病,易累及中樞及周圍神經系統(tǒng)[1]。糖尿病泌汗異常是指發(fā)生自主神經病變時,汗腺功能失常而出現的汗液排泄異常,主要包括溫熱性汗出異常和精神刺激時的汗出異常等,多表現為下肢皮膚干、涼、泌汗減少甚至無汗,上半身泌汗增多,特別是面部和胸部泌汗過多[2]。糖尿病泌汗異常屬中醫(yī)學“汗證”范疇,《素問·陰陽別論》曰“陽加于陰謂之汗?!薄端貑枴ぴu熱病論》曰“陰虛者,陽必湊之,故少氣時熱而汗出也?!惫势浠静C為陰陽失衡,汗液外泄。患有周圍神經病變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約有83%~94%出現泌汗異常[3],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
西醫(yī)多進行降血糖、營養(yǎng)神經等治療,但效果不理想,而祖國醫(yī)學對治療糖尿病泌汗異常有著獨特的優(yōu)勢,糖尿病泌汗異?;颊哌^食辛辣肥甘厚味,釀成濕熱,日久則陰傷氣耗,或因情志不暢,肝郁氣滯,郁久化熱,化燥傷陰,陰傷氣耗,氣虛不固,陰虛于內,虛熱內擾,導致腠理開闔失司,腠理不固則泌汗過多[4],臨床多辨為營衛(wèi)不和、氣陰兩虛、瘀血阻絡、陰虛火旺、濕熱蘊結、肺胃熱盛[5]等證型。腹針療法是以中醫(yī)理論為基礎,神闕先天調控系統(tǒng)為核心,通過針刺腹部穴位以達到調理臟腑、疏通經脈來治療疾病的一種針灸療法,適應證廣,對于多種臨床常見病、慢性病療效顯著,且無痛、安全,患者易于接受。臨床運用腹針可平衡陰陽,調腠理之開闔,臨床辨證加減運用,療效滿意?,F附腹針治療糖尿病泌汗異常驗案2則。
張××,男,56歲。2018年7月11日初診。既往糖尿病病史9年,空腹血糖波動在7.1 mmol/L~10.5 mmol/L左右,餐后2 h血糖在14.0 mmol/L左右,糖化血紅蛋白8.3%,尿糖(+)。自訴近2個月以來,不明原因的自汗、盜汗,甚至汗透衣衫,進食、醒后明顯,伴神疲乏力、心慌、氣短,口干,觸及雙下肢皮膚未覺明顯異常。舌淡苔薄,脈弱。肺部X線未見明顯異常。曾于當地多家醫(yī)院內分泌科就診,既往服用甲鈷胺分散片,間斷口服玉屏風散、知柏地黃丸等,未見明顯效果。中醫(yī)診斷:消渴汗證(氣陰兩虛證);西醫(yī)診斷:2型糖尿病,糖尿病泌汗異常。予腹針治療,選穴:中脘、下脘、氣海、關元、外陵、滑肉門、大橫、氣穴,平補平瀉手法,留針50分鐘,針刺1次后患者自覺出汗次數較前明顯減少,連續(xù)2周后基本痊愈。
按:患者消渴病日久,氣陰兩虧,心陰耗傷,不能內養(yǎng)心神,故口干、心慌、氣短,脾虛運化失常,大便干稀失調,陰虛無以制陽,陽不入于陰,故夜間汗出;此患者自汗與盜汗兼有,是氣陰兩傷也。取穴中脘、下脘、氣海、關元,以調陰益陽,引氣歸元,取外陵、滑肉門調節(jié)全身氣血運行,大橫健脾和營,氣穴益氣斂汗,諸穴共湊益氣養(yǎng)陰,和營斂汗之功。
李某,女,57歲。2019年02月16就診。既往糖尿病病史7年,絕經6年,口服鹽酸二甲雙胍片0.85 g日2次,格列美脲片1 mg,日1次以降血糖??崭寡?.8 mmol/L左右,餐后2 h血糖11 mmol/L左右,糖化血紅蛋白7.7%,血脂甘油三酯輕度偏高。自訴近1年來,出現易汗、盜汗,伴五心煩熱,心悸,少寐,口干渴及大便干燥,觸及雙下肢皮膚未覺明顯異常。舌紅少苔少津,脈弦細數。曾口服甲鈷胺片3月余,上癥無明顯改善,肺部X線排除結核疾病。甲狀腺功能未見異常為求中醫(yī)診治來我院就診。中醫(yī)診斷:消渴汗證(陰虛火旺證);西醫(yī)診斷:2型糖尿病,糖尿病泌汗異常。予腹針治療,選穴:中脘、下脘、氣海、關元、外陵、滑肉門、大橫、氣穴,平肝,大椎,平補平瀉手法,留針50分鐘。1周后患者自覺出汗次數較前明顯減少,3周后上證消失。
按:此患者在消渴病氣陰虧虛的基礎上,情志不舒,肝氣郁結,氣機不暢,肝郁化火,邪熱郁蒸,迫津外泄。陰血虧虛,虛火內生,上擾心神,故見五心煩熱、心悸。陰虛陽亢,陽不入于陰故少寐。舌紅少苔少津,脈弦細數,為陰虛火旺之象也。取穴中脘、下脘、氣海、關元,以引氣歸元,外陵、滑肉門理氣機助血運,大橫健脾和營,氣穴益調脾氣,平肝、大椎、泄熱以瀉火除煩止汗。
《醫(yī)學正傳·汗證》曰“各臟皆能令人出汗,獨心與脾胃主濕熱,乃總司耳…自汗者,無時而濈濈然,動則為甚,屬陽虛,胃氣之所司…大抵自汗宜補陽調衛(wèi)?!薄端貑枴そ浢}別論》亦云: “故飲食飽甚,汗出與胃…搖體勞苦,汗出與脾。”《素問·脈要精微論》曰“陽氣有余為身熱無汗,陰氣有余為多汗身寒?!毕嗜站眉又遣▌哟?,糖毒致損[6],日久傷及氣血陰陽,導致全身氣血運行不暢。所以,汗證的論治要著手于平衡臟腑陰陽,調和營衛(wèi),固密腠理。腹針療法通過刺激腹部經穴,以達到臟腑平和、氣血陰陽平衡,調和營衛(wèi),肌湊固密,治療糖尿病泌汗異常。處方中中脘主心與小腸,屬火,關元主腎與膀胱,屬水,陰陽相濟,神意相融。 中脘、下脘、氣海、關元合用起到調節(jié)臟腑機能的作用,滑肉門及外陵四個穴位被認為是腹針的四關,針刺四穴為“開四關”,調節(jié)全身氣血運行[7],大橫健脾和營,氣穴益調脾氣,共奏平衡臟腑、調和營衛(wèi)、固密腠理之功。腹針療法以神闕調控系統(tǒng)為核心,臨床療效安全可靠,為治療糖尿病泌汗異常的有效方法,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