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雨軒
( 遼寧省丹東市中心醫(yī)院 , 遼寧 丹東 118000 )
跟骨骨折大多是因高強度的負荷而引發(fā),對患者足部的穩(wěn)定性帶來不良影響,具有比較高的殘疾幾率。現今,臨床多采取“L”型切口手術治療方式,然而,具有比較高的術后并發(fā)癥情況。經皮撬拔空心釘固定因對足部運動功能的恢復效果較好,且術后并發(fā)癥較少,逐漸應用于臨床[1]。本文加入研究的資料是選自2016年3月-2018年4月本醫(yī)院收入及開展手術治療的60例跟骨骨折患者,探究和評估將經皮撬拔空心釘固定手術治療方法和“L”型切口手術治療方法分別運用在跟骨骨折患者中的臨床療效。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本文所開展分析的資料來自本醫(yī)院收入及開展手術治療的60例跟骨骨折患者,選于2016年3月-2018年4月,依據治療方式不同分組,每組納入30例,對照組男:女是20:10,其年齡均值為(39.41±4.25)歲;觀察組男:女是19:11,其年齡均值為(39.44±4.27)歲。統(tǒng)計對照組和觀察組跟骨骨折患者基礎資料,P>0.05。納入標準:單純的外傷性跟骨骨折;在受傷7天之內接受治療;Sanders II型、Sanders III型跟骨骨折;患者與家屬簽字醫(yī)院發(fā)放的知情同意書,往醫(yī)學倫理會報告得到審批。排除標準:開放性骨折;無存在手術禁忌證;存在軟組織缺損。
2 方法:對照組實施“L”型切口手術治療方案,給予腰部麻醉處理,使其保持側臥,于股骨下端部位將止血帶綁住,行“L”型切口,對骨膜之下相關皮瓣組織剝離,采取克氏針對外踝予以固定,復位關節(jié)之后采取鋼板內固定處理。觀察組實施經皮撬拔空心釘固定手術治療方案,給予腰部麻醉處理,使其保持側臥,使1根骨圓釘保持橫向穿到患者跟骨骨節(jié)部位,將另1根骨圓釘置入足跟及跟骨后關節(jié)的連接部位,采取克氏針牽引并復位塌陷的骨塊,完成復位之后采取螺釘對骨折塊實施固定處理。
3 相關指標:分析和統(tǒng)計對照組以及觀察組跟骨骨折患者術前、術后3個月的Gissane角、Bohler角、跟骨高度測量值、跟骨寬度測量值。計算2組患者的治療優(yōu)良合計率,采取美國足踝骨科學會(AOFAS)制定的相關評分標準予以評估,優(yōu):AOFAS評分值為90-100分,良:AOFAS評分值為80-89分,可:AOFAS評分值為70-79分,差:AOFAS評分值為70分以下。分析2組患者的術后并發(fā)癥合計率,術后并發(fā)癥主要涉及傷口不愈合、皮膚淺表感染、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皮膚邊緣壞死等。
5 結果
5.1 2組患者術前、術后3個月的Gissane角、Bohler角對比:術前,對照組:Gissane角是156.82°±8.40°,Bohler角是12.20°±2.13°,觀察組:Gissane角是156.80°±8.33°,Bohler角是12.16°±2.10°,觀察組跟骨骨折患者術前的Gissane角、Bohler角與對照組患者指標比較及檢測,t=0.009、0.073,P=0.992、0.941>0.05,未顯示出數據間的統(tǒng)計學意義。術后3個月,對照組:Gissane角是131.70°±6.41°,Bohler角是36.53°±1.20°,觀察組:Gissane角是131.62°±6.40°,Bohler角是36.50°±1.18°,觀察組跟骨骨折患者術后3個月的Gissane角、Bohler角與對照組患者指標比較及檢測,t=0.048、0.097,P=0.961、0.922>0.05,未顯示出數據間的統(tǒng)計學意義。與術前指標比較,觀察組與對照組跟骨骨折患者術后3個月的Gissane角明顯提升,Bohler角明顯降低,t=13.021、56.748與13.129、55.344,P=0.000、0.000與0.000、0.000<0.05,顯示出數據間的統(tǒng)計學意義。
5.2 2組患者術前、術后3個月的跟骨高度測量值、跟骨寬度測量值對比:術前,對照組:跟骨高度測量值是(48.20±3.35)mm,跟骨寬度測量值是(41.23±3.10)mm,觀察組:跟骨高度測量值是(48.22±3.30)mm,跟骨寬度測量值是(41.20±3.14)mm,觀察組跟骨骨折患者術前的跟骨高度測量值、跟骨寬度測量值與對照組患者指標比較及檢測,t=0.023、0.037,P=0.981、0.970>0.05,未顯示出數據間的統(tǒng)計學意義。術后3個月,對照組:跟骨高度測量值是(45.50±2.23)mm,跟骨寬度測量值是(29.97±2.10)mm,觀察組:跟骨高度測量值是(44.91±2.20)mm,跟骨寬度測量值是(30.10±2.13)mm,觀察組跟骨骨折患者術后3個月的跟骨高度測量值、跟骨寬度測量值與對照組患者指標比較及檢測,t=1.031、0.238,P=0.306、0.812>0.05,未顯示出數據間的統(tǒng)計學意義。與術前指標比較,觀察組與對照組跟骨骨折患者術后3個月的跟骨高度測量值、跟骨寬度測量值均明顯降低,t=3.674、16.471與4.571、16.023,P=0.000、0.000與0.000、0.000<0.05,顯示出數據間的統(tǒng)計學意義。
5.3 2組患者的治療優(yōu)良合計率對比:對照組:治療效果差1例,治療效果可2例,治療效果良12例,治療效果優(yōu)15例,治療優(yōu)良合計率是90.00%(27/30),觀察組:治療效果差0例,治療效果可2例,治療效果良11例,治療效果優(yōu)17例,治療優(yōu)良合計率是93.33%(28/30),觀察組跟骨骨折患者的治療優(yōu)良合計率與對照組患者指標比較及檢測,x2值=0.218,P=0.640>0.05,未顯示出數據間的統(tǒng)計學意義。
5.4 2組患者的術后并發(fā)癥合計率對比:對照組:傷口不愈合1例,皮膚淺表感染1例,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1例,皮膚邊緣壞死1例,術后并發(fā)癥合計率是13.33%(4/30),觀察組:無1例患者出現以上術后并發(fā)癥,術后并發(fā)癥合計率是0.00%(0/30),觀察組跟骨骨折患者的術后并發(fā)癥合計率與對照組患者指標比較及檢測,觀察組更低,x2值=4.285,P=0.038<0.05,顯示出數據間的統(tǒng)計學意義。
近年來,跟骨骨折具有比較高的發(fā)病率,臨床上有多種治療方式,比如,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手術、微創(chuàng)鋼板固定治療、經皮撬拔空心釘固定手術等[2-3]。對于Sanders II型、Sanders III型、Sanders Ⅳ型跟骨骨折患者多采取手術治療方式,“L”型切口手術治療是常用方式,能夠對骨折予以良好顯露,在直視之下開展復位及固定,具有良好治療效果。但是,患者術后容易出現切口感染、皮膚壞死、跟骨痛等并發(fā)癥,不利于術后恢復[4-5]。
經皮撬拔空心釘固定手術治療屬于微創(chuàng)手術,能夠對患者的骨折予以良好復位及有效固定,對患者損害小,且術后并發(fā)癥少[6-7]。此文相關數值展示,和術前相對比,觀察組及對照組患者術后3個月的Gissane角、跟骨高度測量值、跟骨寬度測量值都顯著降低,Bohler角都顯著提高,P<0.05,出現數據間的統(tǒng)計學意義,然而2組間相比,P>0.05,未出現數據間的統(tǒng)計學意義;觀察組患者的治療優(yōu)良合計率和對照組患者指標比較,P>0.05,未出現數據間的統(tǒng)計學意義;觀察組患者的術后并發(fā)癥合計率較對照組患者指標顯著降低,P<0.05,出現數據間的統(tǒng)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對跟骨骨折患者開展經皮撬拔空心釘固定手術治療方法和“L”型切口手術治療方法都能得到良好臨床療效,而且,采取經皮撬拔空心釘固定手術治療的術后相關并發(fā)癥更少一些,手術安全性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