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 菲
喜、怒、憂、思、悲、恐、驚這七情既可以致病也可以治病。文章從七情致病與七情治病的理論淵源、七情互相作用的機制、七情致病的性別偏好與驗案舉例四方面探討了中醫(yī)理論中的七情,剖析了七情對人體機能的影響,辨析了七情致病與治病的相反相成性。
喜、怒、憂、思、悲、恐、驚本是人類七種正常的情志變化,是人們在面對內外環(huán)境刺激時產(chǎn)生的不同的情緒反應,在人際交往中可以起到達意和傳情的作用。一般來說,喜、怒、憂、思、悲、恐、驚這七情不會改變人體生理狀況或引發(fā)疾病。但是,在特殊情況下,如遇到強烈或持久的精神刺激,超出了個體的適應能力,影響到臟腑機能,或導致氣血失調等,此時,七情就成為了引發(fā)疾病的誘因。七情致病只是看到了七情對人體影響的一個方面,還需要辨證地看待這個問題,即七情不僅可以致病,還可以治愈疾病。中醫(yī)傳統(tǒng)理論早就注意到了七情的這種特點,并把它總結成相應的理論。掌握了這些內容,有利于人們調控情緒,保持健康的身體。
早在春秋戰(zhàn)國甚至更早,人們就認識到七情對人體生理和心理活動的多方面影響,并把對這種影響的認識上升到了理論高度。如《管子·內業(yè)》中提到善心、定心、全心等養(yǎng)心之術,通過養(yǎng)心使心情安樂進而實現(xiàn)身心健康。這大概是最早從治病和維持身體健康方面來論述七情的理論了。另外《內經(jīng)素問·五運行大論》談到:“思傷脾,怒勝思;恐傷腎,思勝恐”。此是運用五行生克的道理論述如何運用七情的生化克制來治療情志疾病。而《內經(jīng)》(包括《素問》和《靈樞》)中對七情致病與預防論述也較多。如《內經(jīng)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故喜怒傷氣……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喜怒不節(jié),寒暑過度,生乃不固?!闭f明喜怒悲憂恐五情不加節(jié)制的話,皆會影響到身體健康。此外《素問·調經(jīng)論》《素問·舉痛論》《靈樞·本神》《靈樞·口問》《靈樞·憂恚無言》等篇也都從不同角度談到了七情與臟腑經(jīng)絡氣血功能失調之間的互相影響,進而論到七情致病的病因、病機與病勢等。同時,《內經(jīng)》還運用五行生克之理,論述了七情之間互相制約,進而調節(jié)身體,治愈疾病的道理。
七情互相作用包括七情自身的互相影響、七情與臟腑氣血等之間的互相制約與作用等。七情互相作用的機制在傳統(tǒng)中醫(yī)理論中有比較系統(tǒng)完整的論述。具體說來,首先,明確了七情與臟腑的歸屬關系。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指出“肝在志為怒,心在志為喜,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憂,腎在志為恐?!闭f明正常狀態(tài)下各臟腑皆有其所屬之主要情志。第二,指出臟腑虛實不同、氣血有余不足等對情志的影響也各有不同。如《靈樞·本神》說:“肝氣虛則恐,實則怒……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再如《素問·調經(jīng)論》說:“神有余則笑不休,神不足則悲……血有余則怒,不足則恐。”指出了臟腑虛、實,氣血有余、不足也即病理狀態(tài)下情志會相應地發(fā)生哪些變化。第三,指出了七情致病的具體病形。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再如《素問·舉痛論》:“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边@說明情志不節(jié),會導致機體陰陽失調,致使疾病發(fā)生。最后,揭示了七情如何互相制約與轉化。這在《內經(jīng)素問·五運行大論》中有較詳細的記載。比如憂慮會損害到肺臟,但是可以用喜來對治,也就是說心情喜樂則可以醫(yī)治肺臟的不適,使身體恢復健康。因為心在志為喜,五行屬火,而肺在志為憂,五行屬金,火能克金,故喜可以克制憂,使機體功能恢復正常。
雖然說男女皆可因七情不節(jié)而生病,但是,由于性別不同而產(chǎn)生的個體生理、心理差異及其社會角色差異等的影響,致使女性更容易受七情刺激而引發(fā)疾病。明代醫(yī)學家張景岳在這方面有深刻的認識,他總結出七情致病性別偏好的病因、致病特點、治療方法和不易治療的特點等。張景岳認為女子比男子更容易受七情影響而得病,這主要是由于婦人多“幽居”,多“嫉妒”,以致情懷郁結,沉思積郁,怒氣良多,以致肝脾等病變發(fā)生。女性得病后比男子更不易治療,他說:“蓋以婦人幽居多郁,常無所伸,陰性偏拗,每不可解。加之慈戀愛憎,嫉妒憂恚,罔知義命,每多怨憂?;蛴袘巡荒軙乘?,或有病不可告人,或信師巫,或畏藥餌,故染著堅牢,根深蒂固,治之有不易耳,此其情之使然也?!保ā毒霸廊珪D人規(guī)》)即使在現(xiàn)代社會,女性因七情內傷而得病的人數(shù)也比男性多,因為女性本就容易激動,偏好思慮,對感情又看得較重,故更容易受到情志變化的影響。在臨床上,肝氣不舒,肝氣犯胃,思慮傷脾等病癥主要是女性病患。
張景岳認為“以情病者,非情不解”“不當全恃藥餌”。這不僅適用于古代社會七情致病的治療,也一樣適用于現(xiàn)代社會。在現(xiàn)代社會,女性有更廣大的活動空間,承擔著和男性基本一樣的社會化責任,應該放寬心胸,保持心情愉悅,不要再如古代女子一樣囿于一己之狹小天地而情懷郁郁以致生病。
古人很早就懂得針對七情內傷的疾病運用相對應的七情來加以對治的道理,史書記載的此類驗案也不少,茲舉數(shù)例于下,以證七情致病與七情治病的辯證統(tǒng)一,期望人們能善調情志,善用情志,以長保安康。
有一郡守病,佗以為其人盛怒則差,乃多受其貨而不加治,無何棄去,留書罵之??な毓笈钊俗纷綒①???な刈又?,屬使勿逐。守瞋恚既甚,吐黑血數(shù)升而愈。(《三國志·華佗傳》)
這個故事說的是有個郡守患病,請華佗醫(yī)治,經(jīng)辨證后,華佗認為不需用藥,只要激怒他,就可以治好。在華佗收受郡守許多財物之后,未給開藥,即離去。郡守果然盛怒后吐出黑血數(shù)升而病痊愈。
燕姬因怒而病氣厥若死,延張景岳為其診治,而后便聲言其危,假稱要用灸法才能治好。燕姬知道灸法不僅會引起疼痛,而且會損毀面容或身體其他部位的皮膚。于是,繼而轉悲,悲則氣消,將胸中的郁怒之氣排解。這樣就克制了憤怒的情緒,消除了憤怒引起的疾病。張景岳并告誡醫(yī)生:“凡遇此類,不可不加之詳審?!保ā毒霸廊珪と黼s證謨》)
這是張景岳利用七情生克治病的一則驗案。燕姬因怒而病,張景岳利用“悲則氣消”的理論,假稱要用灸法為其治療,燕姬因怕灸后損毀容貌而傷心,使胸中郁怒之氣消散,病遂不藥而愈。
清代名醫(yī)徐靈胎治一新中狀元因喜傷心的病,采取了以恐勝喜法。徐對他說:“病不可為也,七日必死。”那狀元受了驚嚇,冷靜下來,過喜之情得到中和與緩解,只七天病就好了。
現(xiàn)代心理學的研究也證實了七情致病與七情治病的科學性,從某些方面闡明了七情內傷的發(fā)病機制。如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和丹麥生理學家蘭格分別提出內容相同的一種情緒理論。該理論認為情緒是內臟活動的結果,特別是與血管變化有關系。血管運動的混亂、血管寬度、血液量的改變是情緒產(chǎn)生的最初原因。血管活動是植物性神經(jīng)系統(tǒng)控制的,植物性神經(jīng)系統(tǒng)支配性加強引起血管擴張,產(chǎn)生愉快情緒,反之則產(chǎn)生恐懼情緒??梢?,情緒情感影響于人至巨,需要多加關注。預防七情致病的關鍵是調整心態(tài),使喜怒等七情有節(jié)制,不過度,如此則可以避免七情致病。七情導致的疾病,若能根據(jù)七情互相作用的理論,善加管理情緒,合理喚起能克制致病因素的情緒,則會促進人體機能改善,使身體恢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