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挪威的森林》,我一直都在思考著一個問題是:作者為什么要為這本書起一個這樣的名字?《挪威的森林》是六十年代,世界上曾盛極一時的樂隊 BEATLES(甲殼蟲)的一首歌。為此,我還專門去買了好幾盤BEATLES的CD來聽,想借此進入作者的世界,進一步體會他的感受。許多時候,我仍會拿起書翻上幾頁,在BEATLES的樂聲中去體會,去感受,的確另有一番滋味。BEATLES出名的歌曲有好多,想《YESTERDAY》,《HEY JUDE》等等。而《挪威的森林》,其實并不是很突出的一首。而作者為什么就給他的書起了這樣的一個名字,我一直都不太明白,直到最近一次讀它,才似乎明白了點。作者生于1949年,六七十年代,正是村上十幾二十歲的時候,BEATLES的音樂,對那個時代的西方國家的年輕人,影響是很深的。而這種影響,也通過音樂,傳到了位于東方的日本,同樣影響著村上這一輩的人。BEATLES的音樂其實并不是純粹的音樂,更大意義上,它還代表著一種精神,一種對社會丑陋的-陰-暗的庸俗和虛偽的不滿和憤恨。在《挪威的森林》,如果你讀得比較仔細,你會發(fā)現(xiàn),很多地方都表現(xiàn)著這樣的一種精神。
看過書后,我回過頭去看了書的序。發(fā)現(xiàn)其中的許多感受和觀點,和我都有非常相似的地方。也許,這也說明了村上春樹作品的一個很突出的特點:來自最為真實的生活,讓讀者在讀書的時候,更覺得是在讀自己。就如賦序者的話說所的那樣:我們讀《挪威的森林》,是在叩問自己的心靈,傾聽自己心靈的回聲,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游歷,看到的是我們自己。
《挪威的森林》,最能打動我的,簡而言之,就是??能引起我心靈上的共鳴。這種心靈上的共鳴,是根源于小說中真實的生活,而作為讀者的我們,生活在同樣的生活之中,有著許多共同的想法,許多我們只會想,而不會去說,去做的想法,因為,我們?nèi)狈ξ闹形业哪欠N輕視自己認為該輕視的,而重視自己認為該重視的勇氣。但畢竟我活在書里,而我們?nèi)眳s實活在真真實實的生活中,我把我們敢想不敢說不敢做的說了,做了,這一切都觸動了我們心靈上最敏感的那一個部分。
賦序者在序中說道:村上作品中最能讓我動心或引起自己共鳴的,乃是起提供的一種生活模式,一種人生態(tài)度:把玩孤獨,把玩寂寞。雖然,我和他在對村上的這本書上的感受有所出入(這也許是因為我和他在文學(xué)造詣上存在一定距離),但他這里說道的村上的這種生活態(tài)度,在我讀《挪威的森林》時,也是感受很深的一個地方。孤獨和無奈,在村上的文學(xué)里,沒有貶抑的意思,也就是說,這種在一般世人眼里無價值的,負面的,因而需要摒除的東西,在村上的筆下成了有價值的,正面的,因而不妨賞玩的對象。實質(zhì)上這也是一種自我保全,自我經(jīng)營,自我完善,一種孤獨自守,自娛,自得,自樂的情懷。然而,即便孤獨和無奈在文中我 的心里占據(jù)了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我還是有健康,而充滿溫情的一面,如文中我和直子之間的感情。這一點,在村上的其他幾本作品中也有充足的例子。
一般說來,小說這東西要從頭讀起。寫的人講究有頭有尾,讀的人也是如此,很難不顧頭尾地從中間突破。并且,通常看一遍就足夠了。而村上的這部作品的一個神奇之處,就是可以讓你隨時隨地從任何一頁任何一處讀起,并迅速沉醉其中。就像文中的我說《了不起的蓋茨比》那樣:信手翻開一頁,讀上一段,一次都沒有讓我失望過,沒有一頁使人索然無味。何等妙不可言的杰作!《了不起的蓋茨比》我也曾讀過,或許是翻譯的問題,我嘗試過如我所說的那樣信手翻開一頁來讀,卻始終沒能達到我所說的那種境界。但《挪威的森林》,確是如此,引用賦序者的話:村上的小說如同一座沒有圍墻的大觀園,從任何一處都可以進入:或小橋流水,或茂林修竹,或雕梁畫棟,或曲徑通幽,無處不是令人流連忘返的景點,任何一處都既是入口又是出口。這其實都歸功于作者對情調(diào),韻致和氣氛的出神入化的經(jīng)營。
要說到什么是《挪威的森林》一文中最具特色*的地方,那就應(yīng)該數(shù)作者的語言風格,筆法了!文中給我留下印象比較深的地方有這么一段:
死并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
無論在鎮(zhèn)紙中還是桌球臺上排列的紅白四個球體里,都存在著死,并且我們每個人都在活著的同時,像吸入空氣中的灰塵一般將其吸入肺中就是說:死遲早會將我們俘獲在手。但在此之前,我們并未被死俘獲。在我看來,這種想法是天經(jīng)地義,無懈可擊的。生在此側(cè),死在彼側(cè)。我在此側(cè),不在彼側(cè)。
這一段話,除了語言上的風格強烈外,邏輯上的風格也是別樹一幟的。就如那句:死遲早會將我們俘獲在手。但在此之前,我們并未被死俘獲。
在《挪威的森林》后,我還陸續(xù)讀過好幾本村上春樹的小說,或許是存在先入為主的原因吧,始終覺得最讓我回味的還是《挪》。至于它究竟是如何地讓人回味,那就只有自己去體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