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新
(遼寧省丹東市第一醫(yī)院檢驗科,遼寧 丹東 118000)
肝硬化是現(xiàn)代人群常見的肝臟疾病,病因復(fù)雜,病理改變主要為肝細胞變性、壞死,并并伴隨肝纖維化,最終造成肝小葉結(jié)構(gòu)不可逆改變并形成假小葉[1]。在我國,慢性乙型肝炎是導(dǎo)致肝硬化的重要病因。肝硬化早期往往缺乏明顯的癥狀,肝臟是很多凝血因子合成的重要場所,肝硬化后影響維生素K的吸收與利用,而凝血因子的合成與維生素K密切相關(guān),當維生素K不能激活凝血因子合成時,肝素等物質(zhì)會在血漿中大量積蓄,從而引起低凝狀態(tài)。本研究探討了凝血四項在肝硬化診斷中的應(yīng)用價值,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5年6月至2017年10月102例首診肝硬化患者,其中男69例,女33例,年齡37~77歲,平均年齡(51.44±5.73)歲;同時選擇同期80例健康志愿者,其中男44例,女36例,年齡33~72歲,平均年齡(48.49±8.05)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
1.2 方法:所有受檢者均用抗凝真空管采集空腹靜脈血3 mL,離心分離血漿,檢測凝血酶原時間(PT)、凝血酶時間(TT)、纖維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時間(APPT)。檢測儀器為AYW8002半自動血凝儀,所用的試劑與質(zhì)控物均來源于上海太陽生物公司。
1.3 統(tǒng)計學(xué)方法: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xué)軟件,計數(shù)資料采用例數(shù)和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α=0.05作為數(shù)據(jù)的檢驗水準,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
健康對照組PT為(13.19±2.00)s、TT為(13.34±3.16)s、FIB為(2.96±0.25)g/L,APTT為(13.56±2.37)s;肝硬化組PT為(23.55±5.12)s、TT為(22.35±3.06)s、FIB為(1.97±0.59)g/L,APTT為(50.28±4.17)s,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
中國是乙肝大國,乙肝后肝硬化是肝硬化的重要病因,資料顯示,全球約有3.5億人感染乙肝病毒,而每年大約有3%的人由慢性乙肝轉(zhuǎn)化為肝硬化,病死率高,5年生存率僅為55%~84%[2]。早期診斷除肝硬化對患者的預(yù)后十分重要,但肝硬化早期往往缺乏明顯的癥狀。研究表明,檢測凝血因子對診斷肝硬化具有重要幫助,這是因為很多凝血因子都在肝臟合成,一旦肝細胞損傷,無疑會影響凝血因子的合成,從而引起凝血功能發(fā)生改變[3]。因此,評估凝血功能有利于肝硬化的早期診斷。肝硬化后影響維生素K的吸收與利用,而凝血因子的合成與維生素K密切相關(guān),當維生素K不能激活凝血因子合成時,肝素等物質(zhì)會在血漿中大量積蓄,從而引起低凝狀態(tài)[4]。此外,研究還表明,凝血功能障礙與炎癥存在密切的關(guān)系[5]。PT是反映凝血因子Ⅱ、Ⅴ、Ⅶ、Ⅹ活性的指標,APTT是反映凝血因子Ⅷ、Ⅸ、Ⅺ、Ⅻ活性的指標,二者一個反映的是外源性凝血狀態(tài),一個反映的內(nèi)源性凝血狀態(tài)。FIB是一種人體急性時相的反應(yīng)蛋白,在長期的損害導(dǎo)致肝臟發(fā)生一定程度病理改變時會明顯降低,且降低幅度可能與凝血功能障礙的程度有一定的關(guān)聯(lián)。TT是反映共同凝血途徑中在凝血酶作用下纖維蛋白原轉(zhuǎn)變?yōu)槔w維蛋白的指標,正常值為16~18 s,肝臟疾病患者體內(nèi)的TT延長,它的延長提示纖溶亢進[6]。既往研究表明,凝血四項改變與肝臟疾病的嚴重程度相一致,檢測凝血四項可反映肝臟疾病的病情。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肝硬化組PT為(23.55±5.12)s、TT為(22.35±3.06)s、FIB為(1.97±0.59)g/L,APTT為(50.28±4.17)s,PT、TT、APTT明顯較健康人增加,而FIB明顯較健康人減小,提示凝血四項可從不同角度來反映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功能的改變,可作為肝硬化的輔助診斷指標。
綜上所述,檢測凝血四項對肝硬化的診斷具有一定的幫助,具有較高的臨床應(yīng)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