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鵬飛,李才寶,陳怡君,鄧艷梅
(內江師范學院,四川內江 641000)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yǎng)人以及為誰培養(yǎng)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xiàn)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①,強調了高校在育人環(huán)節(jié)要做到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同時,習近平總書記還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文化滋養(yǎng)心靈,文化涵育德行,文化引領風尚。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文化浸潤、感染、熏陶,既要重視顯性教育,也要重視潛移默化的隱性教育,實現(xiàn)如芝蘭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②?!叭恕斌w系下高校文化育人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引導當今高校大學生自覺地踐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自內心的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提升其文化自信。因此,我們需要對“三全育人”體系下高校文化育人的內涵、不足之處以及價值進行深入研究。
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文化的本質是要讓我們從人的本質出發(fā)去理解,為我們探尋和分析文化的內涵與本質提供了科學的方向。文化育人的本質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用先進的文化引導、教育人,使其成為全面發(fā)展的人,并把先進文化內化為自身意識深處的文化自覺。五千年中華文明傳承博大精深,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浩瀚無垠,在“三全育人”體系下高校文化育人必須取其精華,形成全員全方位全過程的文化育人環(huán)境,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蘊含的新時代思想,引導、鼓勵當代大學生,培養(yǎng)他們成為擁有正確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優(yōu)秀人才,并需要擁有責任感、使命感為符合新時代要求,堪當大任的合格社會主義事業(yè)接班人。所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當今高校學生最為重要的思想糧食,是需要把文化育人思想內化到高?!叭恕比^程中去。
“三全育人”體系下高校文化育人工作在現(xiàn)今高校有了很大進步,但是由于高校自身對“三全育人”體系中的文化育人認識程度有所不同,仍有許多不足之處。
現(xiàn)今許多高校對“三全育人”體系下文化育人定位、作用、性質的認識程度還不夠,缺乏深刻而又客觀的理解。對于將文化育人實施的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缺乏理性的、系統(tǒng)的研究,造成對高校文化育人體系建設的客觀規(guī)律認識上的不足,從而導致在具體事物關系中的混亂,如:高校教學與文化育人、高校管理與文化育人、高??蒲信c文化育人等之間辨證的工作關系認識不夠,使得高校“三全育人”體系下文化育人認識方面仍存界定不清、缺乏科學的規(guī)劃。
高校文化育人是一項歷時時間長、過程復雜、建設系統(tǒng)的項目工程,需要高校在對自身的整體規(guī)劃部署下,合理增強對育人體系設計與建構。從最根本的理念設計,到機構的建立,人員的配備,都要做出精密的安排與部署,使高校文化育人有條不紊的,穩(wěn)步推進。
當前部分高校在文化育人建設中,缺乏系統(tǒng)化設計。在制度體系的構建上,存在形式化問題,沒有完整的理念,缺乏實踐和保障體系。在與文化育人的相關活動中,對前期的策劃、中期的組織,后期的總結,都缺乏統(tǒng)籌的安排,同時也沒有把握好當代大學生的心理、思想特征,無法給大學生有價值的思想啟迪,使得部分高校文化育人缺乏吸引力、影響力和凝聚力,不能形成長效機制,阻礙了三全育人”體系下文化育人實效。
大學生的成人成才,不僅僅是在高校中進行,需要多方面的協(xié)作與配合,共同培育。高校文化育人工作需要遵循時代的特色,制定符合大學生自身特點的內容,還要符合育人工作的一般規(guī)律。要做好高校文化育人工作,需要學校、社會、家庭等多方要素合力、密切配合,需要高校管理部門、服務部門、執(zhí)行部門提高對文化育人的認識,形成全員全方位全過程的多方聯(lián)動育人機制。
當前部分高校文化育人僅僅只限于思想政治教師、宣傳工作人員等的工作內容,并沒有深入研究文化育人的要求和深入認識文化育人的本質特征,存在認識不到位,沒有有效的結合自身高校的特點開展有當地特色的優(yōu)勢文化育人工作,沒有依托學院、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育人模式,造成部分高校文化育人效果不佳,影響不夠,未能形成真正的育人合力。
當代大學生肩負著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使命任務,他們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極大地影響著當前社會的主流思想和價值取向?,F(xiàn)階段大學生思想主流表現(xiàn)為積極向上、健康向好的良好勢態(tài),但部分學生仍然存在三觀扭曲、缺乏社會責任感和公民道德、政治信仰迷茫等問題。因此,“三全育人”體系下高校文化育人能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堅定“四個意識”、樹立“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為推進我國在改革開放以來進入新起點和新征程上貢獻力量。
“文化認同是人對文化的傾向性共識和認可,個體或族群因此產生歸屬意識。文化認同帶有價值觀選擇和好惡傾向,不是中性現(xiàn)象。這種價值觀常與不同的民族、歷史、傳統(tǒng)和觀念聯(lián)系,成為集體動員的符號與標志?!雹畚幕鳛榭梢砸?guī)范人們日常行為的體系,其主要表現(xiàn)為它是社會中人們行為的共同基礎、人們的價值共識,同時也是維系一個國家團結穩(wěn)定的根本力量。在當今文化多元化的社會背景下,不同思潮沖擊著人們的思想認識,導致主流意識形態(tài)混亂,削弱了人們的民族認同感,增強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認同感,是實現(xiàn)社會長治久安、維護社會穩(wěn)定、促進國家統(tǒng)一的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認同是認同中國夢、認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的前提和基礎,解決好了文化認同問題,才能發(fā)展、鞏固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yè)。
習近平總書記在建黨95周年講話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④。文化自信是中華民族對自身五千年的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是對自身文化的自豪感。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在實踐中探索而來,是中華優(yōu)秀文化創(chuàng)造性的轉化,也是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撐。用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其中所包含的艱苦奮斗,不畏犧牲,自立自強等文化精髓,是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健康的生活態(tài)度、激發(fā)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的有效內容,并能進一步堅定具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信與自覺。
大學時期,是學生的三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三全育人”體系下高校文化育人,對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在實踐中形成的,是經過歷史檢驗的文化理論,它對當代大學生有著凝聚人心與洗滌心靈的作用。能引導、糾正大學生精神上的思想上的誤區(qū),并把正確的理論上的東西內化為自身思想意識。經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引導,能真正意識到,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帶領廣大人民實現(xiàn)中國夢、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些都需要大學生與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心,明白新時代大學生肩上所承載的責任與使命。
“三全育人”體系下高校文化育人不是通過強制性的知識灌輸,而是讓大學生自覺的、發(fā)自內心的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通過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對大學生的思想進行潛移默化的陶冶和感染,會形成最具持久性、深刻性、長遠性的思想意識。所以,在社會思潮多元化的新時代,大學生才能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自覺踐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同時還有利于大學生對多元化的思想意識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得到全面性綜合性的發(fā)展,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添磚加瓦。
注釋:
①習近平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 [N].人民日報,2016-12-09(01).
②習近平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的新局面 [N].人民日報,2016-12-09(01).
③孫秀玲,馬麗.以文化認同促進民族團結的對策思考[J].新疆社會科學,2016,(5).
④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7-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