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多杰
遙聞境會茶山夜,珠翠鐘歌俱繞身。
盤下中分兩州界,燈前合作一家春。
青娥遞舞應(yīng)爭妙,紫筍齊嘗各斗新。
自嘆花時北窗下,蒲黃酒對病眠人。
——〔唐〕白居易《夜聞賈常州崔湖州
茶山境會想羨歡宴因寄此詩》
大部分茶詩,都是飲茶過后所寫,記錄的是茶事心得。一盞好茶,觸動萬千心事,妙筆生花自然不在話下。
當(dāng)然,這里面也有例外。有的時候,喝不到茶的人也能寫出茶詩,而且可能還更精彩。白居易的這首《夜聞賈常州崔湖州茶山境會想羨歡宴因寄此詩》就是其中一例。
對于詩人白居易,我們實(shí)在太過熟悉,在這里就不多談其生平了。
這首茶詩,我們就從題目講起吧。
詩歌題目的長短,并沒有一定之規(guī)。例如我們熟悉的“鋤禾日當(dāng)午,汗滴禾下土”,題目就兩個字,叫做《憫農(nóng)》。而另一首“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題目叫做《靜夜思》。別看詩題只有兩三個字,但主旨已經(jīng)表達(dá)得十分清楚了。
正所謂有話則長,無話則短。若想表達(dá)比較多的內(nèi)容,題目多寫幾個字也無妨。白居易的這首茶詩,題目就有20個字之多。信息量相當(dāng)豐富,對于我們理解此詩大有好處。
題目開頭用了“夜聞”兩個字,即“晚間聽說”的意思。也就是說,詩中的內(nèi)容都不是詩人自己的所見所聞,而是別人口中的描述,或是自己腦海中的想象。
不是親身經(jīng)歷,自然有不夠準(zhǔn)確的地方。但道聽途說再加上無限遐想,卻又給人以很大的發(fā)揮空間。這便是這首詩的精彩之處了。
接下來引出了兩個人物,一個是“賈常州”,另一個是“崔湖州”。古人經(jīng)常把姓氏與所任官職連讀,作為一種對于官員的尊稱。比如《三國演義》里的劉備,因?yàn)閾?dān)任過豫州牧一職,所以世稱其為“劉豫州”。詩中的“賈常州”,自然是在常州任職的賈姓官員,而“崔湖州”,則是在湖州任職的崔姓官員。
“賈常州”,即賈(sù)。他于唐長慶四年(824)至大和元年(827)間,在常州任刺史之職。白居易還有一首《看常州柘枝贈崔使君》,也是寫給這位賈的。至于“崔湖州”,即崔玄亮。白居易與其交往甚密,曾有《夜泛陽塢入明月灣即事寄崔湖州》《郡中閑獨(dú)寄微之及崔湖州》《崔湖州贈紅石琴薦煥如錦文無以答之以詩酬謝》等詩。崔玄亮死后,白居易還為其撰寫墓志銘,即《唐故虢州刺史贈禮部尚書崔公墓志銘并序》,對崔玄亮在湖州的政績頗為肯定,其中寫道:“俄改湖州刺史,政如密、歙。加之以聚羨財(cái)而代逋租,則人不困;謹(jǐn)茶法以防黠吏,則人不苦;修堤塘以備旱歲,則人不饑。罷氓賴之,如依父母?!庇纱丝梢姡藓莸墓俾?/p>
頗佳。
那么這兩位刺史大人湊在一起干什么呢?原來是“茶山境會”。這可讓不能前往赴會的白居易羨慕不已。沒辦法,他只能把自己對于“歡宴”的美好想象再加上一肚子的遺憾,一起寫成詩寄過去了。
這首茶詩,寫于唐寶歷二年(826)。此時的白居易正在蘇州刺史任上。同為刺史,白居易為何不能去參加這次茶山聚會呢?我們暫且按下不表。先來聊聊他們到底為什么要在茶山聚會。理由就是貢茶。
學(xué)者黃正建通過對《通典》所記貢物的全面梳理,指出唐代前期并無湖州茶貢。唐代前期,皇帝也并未將茶作為飲料,而是作為與治療“風(fēng)疾”或“頭痛”有關(guān)的藥物。成書于唐開元二十六年的《唐六典》中,“戶部郎中、員外郎”條詳細(xì)記載著全國的貢賦,其中也沒有茶葉,且記載湖州土貢為白纻布。也就是說,唐太宗李世民雖然富有四海,但很可能沒怎么喝過茶。
唐代貢茶的開端,還要從茶圣陸羽開始。據(jù)唐《義興縣新修茶舍記》記載:“義興貢茶非舊也,前此,故御史大夫李棲筠實(shí)典是邦,山僧有獻(xiàn)佳茗者,會客嘗之。野人陸羽以為芳香甘辣,冠于他境,可薦于上。棲筠從之,始進(jìn)萬兩,此其濫觴也。厥后因之,征獻(xiàn)浸廣,遂為任土之貢,與常賦之邦侔矣。每歲選匠征夫至二千余人?!边@里說的李棲筠,就是宰相李德裕的祖父。他在唐永泰元年(765)至大歷三年(768)間任常州刺史。在陸羽的勸說下,李棲筠主持并開展了向中央貢茶的活動。
唐代貢茶,始于常州。常州貢茶數(shù)年之后,便令臨近的湖州分山造茶。據(jù)錢易《南部新書》記載:“唐制,湖州造茶最多,謂之‘顧渚貢焙,歲造一萬八千四百八斤。焙在長城縣西北。大歷五年以后,始有進(jìn)奉。至建中二年,袁高為郡,進(jìn)三千六百串,并詩刻石在貢焙?!庇纱丝芍?,湖州貢茶正式始于唐大歷五年(770),也算是受茶圣陸羽的間接影響了。
如今世人只知陸羽撰寫了《茶經(jīng)》,卻不了解他還是推動唐代茶貢的第一人。
常州與湖州,都是唐代出貢茶的地方。開始時,這兩個州各自為政,到后來則是兩州刺史聯(lián)合操辦貢茶事宜。據(jù)《嘉泰吳興志》記載:“《舊編》云:顧渚與宜興接,唐代宗以其歲造數(shù)多,遂命長興均貢。自大歷五年,始分山析造。歲有客額,鬻有禁令。諸鄉(xiāng)茶芽置焙于顧渚,以刺史主之,觀察使總之。”這里的“刺史”,指的就是湖州、常州二刺史。至于“觀察使”,即浙西道觀察使。茶貢制度,便是由常州與湖州二刺史共同監(jiān)造,總之于浙西道觀察使后,進(jìn)奉朝廷。
于是乎,在督造貢茶的時節(jié),湖州與常州的刺史一般都要合署辦公,這便有了白居易詩中賈常州與崔湖州“茶山境會”的場景。因此,白居易這首茶詩,不僅反映了士大夫的飲茶閑情,更是研究唐代貢茶制度的珍貴史料。
接下來,我們來看正文。頭兩句詩文,寫的是熱鬧。茶山境會,是常州與湖州的大事。兩州刺史齊聚茶山、珠翠歌鐘的場景,顯現(xiàn)著一派熱鬧的太平景象。但開篇“遙聞”二字,又點(diǎn)明了作者因故未能到場的現(xiàn)實(shí)情況。
前文中我賣了個關(guān)子,此時要揭開謎底了。原來就在這一年,白居易不慎墜馬受傷。他在《馬墜強(qiáng)出贈同座》一詩中寫道:“足傷遭馬墜,腰重倩人抬。只合窗間臥,何因花下來?!庇纱丝梢?,白居易是不慎墜馬,腰足皆傷,這才未能出席這次重要的茶事。作為一個愛茶人,白居易的心中自然向往這樣的茶界盛事。心中無限的暢想,便是寫作此詩的原動力了。
三、四兩句,寫的是和諧。古詩中的句子,當(dāng)我們單獨(dú)拿出來欣賞時,便成了一副副對仗工整的對聯(lián)。例如這兩句茶詩,“盤下”對“燈前”,“中分”對“合作”,“兩州界”對“一家春”。兩兩詞語的對仗,都是那么嚴(yán)絲合縫。作者利用這樣的寫作方法,烘托出兩州官員同心協(xié)力、共襄盛舉的和諧之感。
五、六兩句,寫的是想象。雖然沒到茶會現(xiàn)場,但白居易的心卻早已飛向了茶山。他既熟悉官場,更熟悉茶事,自然知道“茶山境會”的精彩與熱鬧。靚麗的青娥,舞姿定然是曼妙無比;紫牙的貢茶,滋味想必是鮮嫩爽口。由于懷著向往之情,白居易筆下的茶會自然既有寫實(shí),又有想象。因此,這首茶詩既可當(dāng)作史料來參考,更可當(dāng)作文學(xué)來欣賞。
七、八兩句,寫的是遺憾。前六句的字里行間,將“茶山境會”渲染到一種極其美妙的意境。但七、八兩句,作者卻急轉(zhuǎn)筆鋒寫回現(xiàn)實(shí)生活。美人與佳茗,不過都只是作者的想象罷了。北窗之下,有的只是蒲黃酒與病眠人。無限落寞,溢于言表。有好茶,卻喝不到,這樣的痛苦,怕只有愛茶之人才能理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