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李贏,任榮政
(上海中醫(yī)藥大學外語教學中心,上海 201203)
古籍的翻譯不同于一般翻譯,它具有兩個比較明顯的特點,一是它涉及“語內翻譯”和“語際翻譯”兩個過程[1],二是古籍文本為典型的高語境文化產物,言簡意賅,寓意深刻,根隱喻及其衍生與本土文化相連緊密[2],而英語屬于低語境文化產物,其中大量的信息是通過清晰的語言來傳遞的[3]。譯者在英譯中醫(yī)古籍的過程中,若要完成上述兩個翻譯過程離不開語境的幫助。語境是語言產生和理解的環(huán)境,是人腦對外部世界進行分析、加工、處理的內在化過程,具有“認知性”[4]。語境理論最早由英國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提出,之后國內外許多學者都在此基礎上不斷充實和發(fā)展。國內著名語言學家胡壯麟將語境分為上下文語境、情景語境和文化語境[5]。
《本草綱目》是舉世聞名的中藥學著作,它的首本完整英譯本已由中醫(yī)典籍英譯領域的著名專家羅希文歷時10年完成。然而對這本著作的翻譯研究目前還不多見。本文將從上下文語境、情景語境、文化語境3個不同的語境層面出發(fā),以《本草綱目》首本英譯本中的“甘草篇”“辛夷篇”為例對譯文進行分析,探討在中醫(yī)古籍英譯中如何打通高低語境間的錯層,從而更好地實現(xiàn)低語境文化讀者對高語境文化認知的目的。
上下文語境是指語篇內部的環(huán)境,通過言語、語篇本身來表達的內容,它是顯性的語境。翻譯首先是對文本本身的翻譯,而上下文語境對翻譯過程中詞、短語、小句、句群的理解和表達會產生影響,因此它對文本意義的確定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上下文語境理論要求譯者在翻譯時盡可能忠實地傳達原文的意思[6]。在中醫(yī)古籍的英譯中,譯者首先要做的是回歸至原文語境中,通過對上下文的參照,對語義內容進行確指。在準確理解原文之后,在譯文上下文語境的幫助下生成譯語語篇。
由于從高語境一方的語言譯入低語境一方的過程中會遭遇語境的流失,因此在準確理解原文的基礎上,在譯文的生成過程中,需要用文本對流失的語境進行一定的補充,為譯語讀者營造出對等的上下文語境。如原文中會有詞語省略現(xiàn)象的發(fā)生,但為了使譯文更流暢、語義表達更合理,需在譯文中補充原來省略的成分。如在“辛夷”篇中,對其的氣味描述為“氣味俱薄,浮而散,陽也”[7]。這里的“陽也”指的不是氣味,而是藥物本身,所以譯文“It is thin both in quality and taste. It is a drug with floating and dispersing tendency, and a drug of Yang”[8],補充了“藥物”這一省略成分,使得語義更為明晰。
有些形容詞、名詞、代詞是指代上文或下文的某個短語或是句群,這些言語單位的理解或表達要依靠上下文的短語或句群來完成。如果直譯這些具有指代功能的詞語會使譯文的表達不清,容易讓譯文讀者產生誤解?!侗静菥V目》的語篇具有高度的專業(yè)性和學科性,往往用邏輯性很強的語言來反映科學思想抽象、縝密、學術的特點。因此譯者在形成譯文的過程中,要把科學信息的內容傳播放在第一位,而為使原文的科學內容能準確無誤地傳遞給讀者,譯者需要再現(xiàn)原文表達中所體現(xiàn)的邏輯性。
如在提到甘草的產地時原文說到:“甘草生河西川谷積沙山及上郡…(陶弘景曰) 河西上郡今不復通市。今出蜀漢中,悉從汶山諸地中”[7]。對應的譯文為:“Gancao/radix glycyrrhizae/liquorice root is produced in the valleys and sandy hills in the Hexi area and in Shangjun……. Tao Hongjing: It is no longer available from Hexi and Shangjun, but from the Sichuan and Hanzhong areas. The commodity is transported from Wenshan and the surrounding area。[8]”這句話描述的是甘草的道地產地,中藥的道地產地歷來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原文中的“甘草生河西川谷積沙山及上郡”,介紹了甘草產自甘肅武威以西、積石山以及陜西榆林一帶的這一事實。后兩句是陶弘景在《本草經集注》中的描述,譯者用直譯的方式對這兩句話進行了翻譯。應該說譯者把原文的字詞意思都表達了出來,但是“no longer available”的翻譯容易讓讀者產生“甘肅陜西一帶不再出產甘草”的誤解。事實上,在兩晉之后中國進入了分裂時期,甘草的流通途徑發(fā)生了變化,其從甘肅、陜西進入四川,經轉運后再至其他地方。所以原文所要表達的其實是由于流通途徑的變化,使得四川成為甘草的重要流通轉運中樞。因此譯者在翻譯時應該把這一重要的邏輯關系顯化。如“河西上郡今不復通市。今出蜀漢中”可譯為:Gancao/radix glycyrrhizae/liquorice root can’t be obtained from Hexi and Shangjun directly but through Sichuan and Hanzhong areas.
情景語境是指語篇產生時的環(huán)境、時代、社會等“非語言因素”,是一種隱形的語境[6]。英國翻譯家泰特勒曾說過:“譯者不應該使原作者說起話來完全變得和譯者同民族、同時代。[9]”古籍是時代的產物,因此要做好古籍翻譯,就需要譯者在翻譯時真實反映古籍產生時的時代環(huán)境、學術思想及作者背景。而且還要與譯者自身所處的時代相結合,考慮當代語境下對古籍的闡釋,在譯語輸出時對譯文進行重構,避免譯文讀者對原文產生理解上的偏倚。
一般說來,作者、譯者、讀者三者各自所處的歷史階段往往是不同的。就《本草綱目》而言,譯者和讀者共時,而作者與這兩者都不在同一個時空范圍內。所以譯者應該在譯文中通過適當?shù)姆g方法將錯位的時空進行彌合,以免給讀者造成閱讀障礙。
如在《本草綱目》“甘草篇”中在對甘草道地產地的描述:“別錄曰:甘草生河西川谷積沙山及上郡。二月、八月除日釆根,暴干,十日成。陶弘景曰:河西上郡今不復通市。今出蜀漢中,悉從汶山諸地中來[7]。”譯文“Gancao/radix glycyrrhizae/liquorice root is produced in the valleys and sandy hills in the Hexi area and in Shangjun. It should be collecte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second and eighth months of the year. Dry the roots in the sun for ten days. Tao Hongjing: It is no longer available from Hexi and Shangjun, but from the Sichuan and Hanzhong areas. The commodity is transported from Wenshan and the surrounding area[8].”上述譯文中沒有體現(xiàn)“今”的含義并使用了一般現(xiàn)在時時態(tài),若把這句譯文進行回譯,再與文中提及的陶弘景所處年代即梁代進行比較,就會發(fā)現(xiàn)原文與譯文在信息的傳達上有差異。譯文把時間軸移到了讀者當前所處的時代,沒有真實反映文本的歷史意義。如果把譯文改為過去時態(tài),那么讀者和作者之間就不會存在時間錯位的問題了。
隨著時代的變化,漢語字詞的意義會發(fā)生改變,有的字詞意義更加豐富,有的意義則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所以在翻譯時,譯者還應基于情景語境確定文本內字詞在文本產生時期的真正含義,避免人們用該字詞的當今含義去曲解原義[10]。在描述何為優(yōu)質甘草時,有這樣一句話“今人惟以大徑寸而結緊斷紋者為佳,謂之粉草”[7]。譯文:Now people take the drug with thick roots, solid quality and interrupted texture as the top-quality drug. It is also called Fencao[8]。原句中的“今”指的是明朝,明朝時所謂的“粉草”指的是粉性大的優(yōu)質甘草,與現(xiàn)代刮去栓皮的所謂“粉草”意義不同,譯者并沒有把“粉性大”這一優(yōu)質藥材的特質信息傳達出來。因此,譯者如果僅僅從語義上進行推理是遠遠不夠的,還應該把語義中的信息與情景語境結合起來。對于這句話的翻譯,應該補充適當信息,將“粉性大”的特質顯化,反映原文的語境含義,以表達原作者的真實意圖??勺g為:People of Ming Dynasty take the drug with thick roots, solid quality and interrupted texture as the top-quality drug. It is also called Fencao which means top-quality drug always has high starch content.
不同的翻譯目的會產生不同的、以不同主體為中心的翻譯策略。對于主要面向英語國家人士介紹傳播中醫(yī)藥文化的《本草綱目》譯本來說,在其翻譯交際活動中,應將作者和讀者同時列為交際主體的中心,譯者在準確理解原文文本后,結合目的語讀者的背景知識及接受習慣,選擇一個既尊重作者也尊重讀者的翻譯方法。
李時珍生活在明代正德、嘉靖、隆慶、萬歷4個時期,那個時期的道家文化十分興盛,李時珍深受其影響,他當年為民診療的場所就設在了“玄妙觀”內。因此在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也出現(xiàn)了一些道家的思想。比如在“辛夷”篇中,李時珍首次提出了“腦為元神之府[7]”的觀點,譯者譯為“the brain is the house of mental activity”[8]。李時珍“腦主神明”的理論不同于中醫(yī)傳統(tǒng)的“心主神明”的說法,這一說法受到了道教長久以來關于“泥丸”即對腦認識的影響[11]。然而由于時代久遠,這句話的具體語境已經缺失,而現(xiàn)今中醫(yī)學的主流觀點仍以“心主神明”為理論基礎,因此在翻譯時有必要用加注的方法向譯文讀者交代原文中 “腦主神明”這一學術觀點產生的時代背景:the brain is the house of mental activity(Li Shizhen thought the brain was the house of mental activity which was influenced by Daoism at Ming Dynasty. Nevertheless, nowadays TCM theory thinks it is the heart that controls the mental activity)。通過對譯文加注的方式既尊重了古籍原文,又不至于讓譯文讀者在認知上產生混亂,同時也反映了思想主張的演變以及相應時代與社會的現(xiàn)實狀況[12]。
文化語境是指語言背后的民族,其在字面意思之外所蘊含的歷史、風俗、宗教等方面的含義以及所共有的習語、交際思維方式等因素[13],它既是顯性的語境,也是隱形的語境。翻譯活動是以語言符號轉換為手段,以文化價值的傳遞和文化意義的再生為任務的交際活動[14]。因此文化語境要求除了忠實原文,還要對某些具有特定文化內涵的句子還原其文化含義[6],這是兩種文化間相互溝通相互適應的過程。由于原文讀者和目標語讀者處于兩種完全不同的文化環(huán)境與積淀中,他們各自所形成的認知語境具有差異。譯者應當盡可能地使譯文產生與原文相似的認知語境效果,具體來說,譯者在理解原文時要積極調動自己的知識草案[15],熟悉文中所涉及的文化元素,而在翻譯表達階段,尤其是在中醫(yī)藥典籍翻譯過程中,會面臨文化詞語對應的空缺,針對這樣的問題,譯者要充分考慮譯文讀者的認知環(huán)境、認知期待以及原文文化信息的傳達,兼顧原文的文化語境與目的語的文化語境,以實現(xiàn)兩方順暢且平等的文化對話。
甘草篇中有一句對甘草性狀的描述:“[時珍曰]甘草外赤中黃,色兼坤離”[7];譯文:Li Shizhen: Gancao/radix glycyrrhizae/liquorice root is red outside and yellow inside, the color of Yin and Yang[8]。這句話說的是從顏色看,甘草表面為深棕色,內部呈黃白色。從卦象上說,外赤為離,中黃為坤。坤為地屬陰,離為火屬陽, 因此“色兼坤離”主要講的是甘草的陰陽兩重性的特性[16],而這也是甘草能調和百藥的緣由。應該說譯者對 “色兼坤離”的認知十分正確,用‘the color of Yin and Yang’表達了甘草陰陽兩重性的特性,然而西方世界的讀者可能不好理解“陰和陽的顏色”背后所蘊含的文化意義和文化價值,為了縮小讀者與原作者之間的認知距離,可以采用明示或加注等方式來迎合譯文讀者的文化接受性,比如上面這句話可翻為:Li Shizhen: Gancao/radix glycyrrhizae/liquorice root is red outside and yellow inside, having both the colour of Kun Hexagram (the symbol of earth pertained to yin) and Li Hexagram (the symbol of fire pertained to yang), which explains the reason why it harmonizes all medicinals.
又如,在對甘草“解百藥毒,為九土之精[7]”的翻譯時,譯者對“九土之精”采取了直譯的方法——It neutralizes the toxins of a hundred drugs. It is the essence of the Earth of nine directions[8]。 “九土之精”是產生于我國文化意識形態(tài)下的詞,承載著特殊文化含義,中醫(yī)理論認為,甘草味甘,甘屬土,凡毒遇土即化,所以甘草能解百藥毒。而這一理念對西方人士來說難以理解,因此有必要在翻譯時對此作一解釋:Gancao/radix glycyrrhizae/liquorice root tastes sweet and pertains to earth, so it is called ‘the essence of the Earth of nine directions’. TCM theory believes toxins could be cleared away when contacting with earth, therefore Gancao/radix glycyrrhizae/liquorice root is believed to have the capacity of neutralizing the toxins of a hundred drugs.
單位也是一類能體現(xiàn)豐富民族文化的文本信息。原譯本中只是將這些長度或質量單位用音譯的方式進行翻譯,這對目的語讀者來說沒有意義且不好理解。因此,譯者在翻譯的時候除要注意不淡化原文所富含的厚重文化意象,同時也要在譯文中對這樣的文化信息加以注釋。如重量單位的“斤”譯為“jin(a unit of weight,=12 kilogram)”,長度單位“尺”“寸”分別譯為“chi (a unit of length,=1/3 meter)”“cun (a unit of length,=13 decimeter)”。
藥材的道地產地介紹涉及到具體的地名,原文使用的都是古地名,但譯文對古地名全都采取音譯的方法,這對于譯文讀者來說不具有交際意義。古地名有時會代表好幾個地方,而古地名也會隨著時間的流逝發(fā)生變化,或是不再使用。而這些地名如果只是以音譯的方式呈現(xiàn)給讀者,那么讀者的理解深度也只局限于這個地名名詞本身了。因此,比起用音譯的方法翻譯道地產地,更好的方法是譯者在音譯的同時對古地名現(xiàn)處的地理位置進行加注。藥材的道地產地是衡量中藥質量好壞的一個重要標準,因此在翻譯過程中有必要將這一信息準確地傳遞給譯文讀者。
忠實性及真實性是每位譯者在中醫(yī)藥古籍英譯中所必須遵循的原則。在有了忠實傳達原文文本意義的基礎之后,譯者接下來要做的就是為譯文讀者重構語境。語境的重構是上下文語境、情景語境和文化語境共同作用的結果,通過采用顯化明示、當代言語風格、加注等構建語境的方法,幫助譯文讀者理解原文語境,使其不僅能準確理解原文字詞的意思,梳理出原文語篇中的語義邏輯,同時也能讓讀者更好地置身于古籍所處的歷史時代,體會古籍所蘊含的中醫(yī)文化元素,從而更完整地反映出這本古籍無論是內容還是思想上在中醫(yī)藥發(fā)展歷史長河中的地位和意義。綜上,語境理論可以很好地應用于中醫(yī)藥古籍的英譯,促進中醫(yī)藥文化在國際上的傳播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