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
作文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我們的高考作文要想脫穎而出、嶄露頭角,考生就必須展露自己的才思、才情和才華,擦亮“標題”這一文章的眼睛,讓它明眸善睞,顧盼生輝。筆者悉心探究2018年高考各地涌現(xiàn)出來的優(yōu)秀作文,下列三種類型的標題尤其值得借鑒。
此類標題無招勝有招,有大道至簡的底氣,素顏出鏡,質(zhì)樸無華,亮出的都是“干貨”。因洗盡鉛華,故讓閱卷者一目了然;因快人快語,故讓閱卷者先睹為快。其主要方式有三:
考生在標題中直接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亮出自己的觀點,擺出自己的見解,旗幟鮮明,先聲奪人。如:①“作別眼見為實”(遼寧考生);②“打破定式,走向創(chuàng)新”(重慶考生);③“不忘根本,放眼未來”(浙江考生)。
肉眼見到的往往是事物的表象,而非真相,為此,例①用“作別”二字明確表達了對“眼見為實”這一習慣認識的否定態(tài)度;例②破的是“定式”,立的是“創(chuàng)新”,先破后立,觀點鮮明;“不忘根本”是“繼往”,“放眼未來”是“開來”,例③鮮明地表達了“要在傳承中發(fā)展、壯大”的深刻見解。
考生在標題中直接亮出文章的生發(fā)由頭、核心意象、主打素材等寫作內(nèi)容,人、事、景、物,各異其趣。如:①“花襲人的暖心世界”(江蘇考生);②“錢塘潮涌奇,我自泛扁舟”(浙江考生);③“水應(yīng)深潛,酒應(yīng)細嘗”(重慶考生)。
例①亮出的是議論的由頭,拿《紅樓夢》中的花襲人之言說事,她要求寶玉答應(yīng)的三件事既體貼又理性,真乃“情切切良宵花解語”,因而富有事趣;例②亮出的是帶有水鄉(xiāng)特色的意象——“錢塘潮”“扁舟”,抒發(fā)了勇做時代弄潮兒的豪邁情懷,因而富有情趣;例③亮出的是精妙喻體——“水”“酒”,借對二者“深潛”“細嘗”的態(tài)度,表達了“淺顯之知浮于表面,深處才是真知”的灼見,因而富有理趣。
考生提取寫作提綱中的關(guān)鍵詞,在標題中直接亮出文章的行文思路、結(jié)構(gòu)層次,構(gòu)思清晰,布局分明。如:①“立大志,成大器,擔大任”(天津考生);②“變時·變識·變實”(貴州考生);③“新路·心路·興路”(貴州考生)。
例①中的三個短語形成了嚴密的邏輯推理鏈,“立大志”是“成大器”的重要前提,而“成大器”又是“擔大任”的重要前提,逐層推進,展示出文章嚴謹?shù)恼撟C思路。例②和例③均采用“一字立骨”的方法,構(gòu)筑起三個音近而意豐的詞語,巧相連綴,串而成題。在標題中,例②展示出文章從時間在變、認識在變到精神在變(實干)的總體架構(gòu),例③展示出文章從除舊布新、凝心聚力到民族復興的總體架構(gòu)。
此類標題“新”在與時俱進,與時代的主旋律、時尚的新潮流同頻共振,“銳”在別出機杼,獨抒己見,帶給閱卷者撲面而來的“新”氣、“銳”氣。其主要方式有三:
考生在標題中鑲嵌一些年度熱詞、網(wǎng)絡(luò)熱詞等,彰顯出其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的擔當意識和與時代同行、傾聽時代足音的使命感。如:①“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山東考生);②“走好長征路,領(lǐng)航新時代”(四川考生);③“丟棄‘佛系’揚‘儒系’”(浙江考生)。
例①中的“初心”和例②中的“新時代”取自國家語言資源監(jiān)測與研究中心、商務(wù)印書館等聯(lián)合主辦的“漢語盤點2017”年度字詞,傳遞的是正能量,洋溢的是家國情懷;例③中的“佛系”取自網(wǎng)絡(luò)流行詞,文題鞭笞了“佛系”不爭不搶、不求輸贏的消極的“出世”態(tài)度,倡導“儒系”自信昂揚、奮發(fā)進取的積極的“入世”精神。
考生在標題中點擊一些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的時事,彰顯出其“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guān)心”的情懷和對時事的敏感度、認知度。如:①“雄安的綠色長征路”(云南考生);②“且看少年芳華,助力國之成長——一封“時光瓶”中的信”(湖南考生);③“只問使命,無問西東——2035年的一份成人禮”(湖北考生)。
例①的擬題靈感來自中國政治、經(jīng)濟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設(shè)立雄安新區(qū),此舉乃千年大計,舉世矚目;例②和例③的擬題靈感來自此前熱映的兩部國產(chǎn)影片——《芳華》《無問西東》,兩部影片奏響的是“青春注定歷經(jīng)磨難,青春必然風雨兼程”(《光明日報》)的熱血樂章,勃發(fā)的是“青春無問西東,奮斗自成芳華”的筑夢豪情。
考生運用發(fā)散思維、逆向思維以及批判性思維,打破成見、定論,在標題中彰顯獨到的己見、新論,彰顯其辯證、發(fā)展的眼光和邏輯思辨的能力。如:①“己所欲慎施于人”(上??忌?;②“浮云不遮慧眼,眾議難掩明心”(重慶考生);③“器,善用者贏”(天津考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的名言,但作者卻對其進行了反向思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出發(fā)點是“利他”,“己所欲,施于人”的出發(fā)點則可能滑向“為己”,“利他”與“為己”是劃分“被需要”動機和效果的標準,例①為此發(fā)出了“己所欲慎施于人”的新論;熟語“浮云遮望眼”“眾口鑠金”觀照的是外因“浮云”“眾口”的消解作用,但作者卻換一個角度進行了思辨,內(nèi)因——“眼”“心”不夠強大是否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呢?例②為此發(fā)出了“浮云不遮慧眼,眾議難掩明心”的新論;“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是古訓,但作者卻對其進行了延伸思辨——“利其器”只是前提,“用其器”方是關(guān)鍵,人應(yīng)該做“器”的駕馭者,讓“器”助己成大器,而不能被“器”綁架,淪為“器”的奴隸,例③為此發(fā)出了“器,善用者贏”的新論。
此類標題“入乎其中,出乎其外”,將考生長期的文字、文學、文化積淀幻化為標題中一抹文采的云霞,妙手偶得,流光溢彩,讓閱卷者頓生“虧他想得出來”的感嘆。其主要方式有三:
此類標題句式整齊,尾字押韻,讀來朗朗上口,既得詞句結(jié)構(gòu)之美,更得漢字音韻之美。如:①“以夢為馬,不負韶華——寫給2035年的你”(江西考生);②“以大國之泱泱,添天下之風光——給‘十八歲的你們’的一封信”(湖北考生);③“巍巍浙江,日月爭光”(浙江考生)。
例①上下句的尾字“馬”“華”押“a”韻,意深韻長。例②上下句的尾字“泱”“光”和例③上下句的尾字“江”“光”均押“ang”韻,鏗鏘有力。
此類標題看似集詞、集句,實則集思、集智,出于原句而不拘于原句,既得原句之妙,更融新意之勝。如:①“變通則久”(貴州考生);②“粗糲能甘,紛華不染——寄往2035”(湖北考生);③“上善若水,煙雨平生——寫給2035年的你”(湖北考生)。
例①從名句“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周易》)中集詞而來。例②從警句“粗糲能甘,必是有為之士;紛華不染,方稱杰出之人”(《圍爐夜話》)中集句而來。例③上句集于“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老子《道德經(jīng)》),下句集于“一蓑煙雨任平生”(蘇軾《定風波》),不著斧痕,渾然天成。
此類標題運用各種修辭手法來增強詞句的表達效果,既體現(xiàn)文題之隱旨,更化平淡為神奇。如:①“握嶄新機遇,擔永恒使命——致新時代青年”(湖北考生);②“多元思維,破解問題的利刃”(遼寧考生);③“三‘味’浙江人”(浙江考生)。
例①中,“機遇”“使命”扣題旨,“嶄新”“永恒”察特色,“握”“擔”明態(tài)度,富有見地,對仗工整;例②運用比喻揭示多元思維在破解問題時的重要作用,深入淺出,形象生動;例③既可以理解為三次“品味”浙江人,也可以理解為浙江人身上的三種“味道”,一語雙關(guān),意蘊豐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廣大考生在擬題時對“引用”這一修辭手法運用得出神入化。如:①“江山代有才人出”(河北考生);②“不畏浮云遮望眼”(吉林考生);③“雄關(guān)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四川考生);④“大‘器’磅礴,唯我中華”(天津考生);⑤“輕舟駛過萬重山”(湖北考生);⑥“路漫漫,吾將備變而求進”(四川考生)。
源于與文題在意蘊上的契合,例①、例②和例③分別成為今年考生在擬寫2018年全國卷Ⅰ、2018年全國卷Ⅱ和2018年全國卷Ⅲ標題時點擊率最高的詩詞。言其“出神入化”,是因為廣大考生在擬題時不僅能夠直接引用,如例①、例②和例③,而且還能夠隨心化用,如例④、例⑤和例⑥。其中,例④中的“大‘器’磅礴”從成語“大氣磅礴”化用而來,例⑤從李白的詩句“輕舟已過萬重山”化用而來,巧改一字,盡得風流,例⑥從屈原的詩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化用而來,舊瓶裝新酒,境界全出。
擬題有法,但擬無定法,貴在得法。我們堅信,廣大考生只要激活一顆慧心,獨具一份匠心,就一定能擬寫出文質(zhì)兼美、搶眼奪目的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