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明 (福建晉江市第二實驗小學第二校區(qū))
信息獲取途徑的多元化,正逐漸改變家校間的溝通方式。家長對育兒的知識不再是一無所知,多數(shù)家長也都意識到了家庭教育對于孩子成長的重要性。但是現(xiàn)實中,卻經常因為教師和家長未能適應變化而導致家長在教師面前擁護教師的做法,然后在背后卻大肆詆毀。如何把握好度,使家校間尋找到教育理念相互融合的基點,尋找最適合孩子的發(fā)展道路呢?
家校間的矛盾很多時候都是溝通不順暢造成的,家長不認可教師的教育方式,而教師認為家長不配合學校工作,在這樣的情況下,雖然表面上并無太大沖突,卻很難形成教育合力。
如今,很多家長都喜歡閱讀各種育兒書籍,持續(xù)性的學習使得家長的育兒理念也在不斷更新,這就更需要教師和家長尋找到家校共育的最佳結合點。然而,教師始終認為父母應該時刻關注孩子,孩子出現(xiàn)了問題便偏向于歸結到父母的教育問題上。而新時代的父母很少采取壓迫式的育兒方式,他們更愿意與孩子進行交流,順應孩子成長的規(guī)律。
面對家長教育觀念的轉變,教師更需要理解家長,積極和家長溝通,尋找一條能促進孩子全面發(fā)展的成長之路。在高素質人才越來越多的成長環(huán)境中,由于一直處在被壓迫的環(huán)境中,因此患抑郁癥孩子的數(shù)量也在增加,家長希望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不無道理。教師要在理解家長教育初衷的基礎上,讓家長意識到良好習慣養(yǎng)成對于孩子成長的重要意義,在此基礎上尋找孩子出現(xiàn)問題的原因,從而對癥下藥,家長也更愿意配合。例如:面對不做作業(yè)、上課隨意講話等行為,教師需要了解學生出現(xiàn)問題的原因,而不應武斷地將其歸結為家長的教育問題。而要想理清問題出現(xiàn)的原因,就需要與學生多溝通,了解班級里愛隨意講話的孩子為什么不遵守課堂紀律。當然,孩子無規(guī)則意識的行為,更多的是來源于家庭因素,需要教師給予家長一定的教育方法指導。
家長對老師的理解,來自老師對孩子的關心和幫助。只要教師把自己對學生的那份愛心、耐心和責任心充分地展示給家長,讓家長覺得你是真心實意地關心愛護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讓孩子能有進步,教師采取的教育行為就一定能得到家長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教師和家長的溝通是一門藝術,是語言、情感的雙向交流。家長的為人、閱歷、性格特征、心理因素等會直接影響溝通效果。法無定則,溝通要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情而異,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與技巧。
很多教師都有這樣的經歷,每次和家長溝通完,家長都沒有多大的變化,主要原因就是家長并不認同教師的觀念,又不想當面反對,所以,表面上迎合教師,實際上卻沒有改變。
這樣的家校溝通很多時候都是教師站在教育的制高點,和家長不在同一高度,家長很多時候只是迎合教師而說出一些言不由衷的話,這樣的溝通多數(shù)是無效的。如果教師能放下自己的架子,就孩子的成長問題與家長溝通,相信這時候,家長會愿意和教師溝通。比如面對一些家長對于孩子的無約束的成長觀念,教師應先了解家長的真實想法,再去進行溝通,便能多一分理解。在溝通的時候,教師要站在家長的角度,去思考家長的理念。在認可的基礎上提出的建議會容易獲得家長的理解,進而讓孩子意識到無規(guī)則的教育理念會給孩子今后的成長帶來的影響。
面對孩子存在的各種問題,家長經常會感到無從下手。因此,教師在與家長進行溝通時,要少一些對孩子問題的糾結,多提供一些合理的建議,這會提升家長對你的信任感,有助于建構和諧的家校關系。
面對不同的孩子,教師需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讓家長對孩子的問題能有更深入的理解。當然,教師作為教育的專業(yè)人員,面對家長,需要有誠懇的態(tài)度,讓家長感受到自己的尊重,進而愿意和教師分享自己的想法、協(xié)助老師解決問題。教師面對家長時不能居高臨下,我們不要使用“你應該”或“你必須”這樣命令性的字眼,而應該說“我認為……”“我覺得”“我需要您的協(xié)助”等類似的語言,這些婉轉、協(xié)商性質的詞語能夠有效地拉近教師與家長之間的距離。這樣家長才能更愿意接受我們的建議。
總之,教師觀察不到孩子在家的情況,家長也很難看到孩子在校的表現(xiàn),有了教師與家長之間的合力,教育才能有針對性。多一分溝通,多一分理解,更多一分對事情的執(zhí)著分析,那么,家校間的關系便會更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