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普義
會議是有目的、有組織的議事活動,必須做到有的有議有決,否則就成了閑談。中央八項規(guī)定明確指出:要精簡會議,切實改進會風。但現(xiàn)實中,仍有些校長熱衷于開大會小會,把開會作為推進工作的唯一法寶。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為“心虛”。搞教育本應做到“靜心教書,潛心育人”。但有些校長每天被事務性工作所累——上級的會議、檢查,下級的請示匯報,日常的柴米油鹽……以致無暇深入一線聽課、調(diào)研和靜心思考學校的發(fā)展。這種情況持續(xù)時間長了,校長的心里難免不踏實:自己的辦學理念和思路落實得咋樣,是不是被弱化甚至淡忘了?教育教學工作進展如何,有沒有人在敷衍甚至是偷懶?而開會敲打一下就成了“寬心”的捷徑。因為,理論上,開會可以使自己的辦學理念得到進一步強化,可以使老師們振奮精神、士氣高漲……仿佛會開好了,學校就會出現(xiàn)“教師忘我工作、學生知學上進”的良好氛圍。其實,這往往是自欺欺人。如果校長經(jīng)常深入到一線,好多問題都了然于心,有些在現(xiàn)場就及時解決了,心神自定,哪還用開那些個會。
二為“懶政”。有些校長頗有點兒方外高人的風范——喜歡坐在辦公室里參禪打坐搞“理論研究”。殊不知,那些通過“閉門造車”得來的方向、門道,即便有某些理論支持,與現(xiàn)實的教育教學也有不同程度的脫節(jié)。無論什么先進理論,只有與校情相適才有指導意義。把東拼西湊的心得上升到所謂的理論高度,再通過一次次的會議灌輸給老師們,會有效果?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作為校長,還是應該深入到教育教學的最前沿,與老師們一道摸爬滾打,在實踐中總結,在實踐中革故鼎新,把先進的理論“校本化”。要像教育大家魏書生那樣,始終扎根于教育一線,其心其識才能常青、不老。
三為“虛榮”。一校之長,哪怕學校再大,管的老師、學生再多,終究非官非吏,權力與威勢不同于通常意義上的官。然而,有些校長在內(nèi)心里卻把自己當成官。于是,開會便成了他們展示官威、體驗快感的一種重要方式。記得曾看過一部電視劇,劇中有一角——一位軍隊的大領導,曾經(jīng)率領千軍萬馬,叱咤風云。退休后,他始終不能從過去走回到現(xiàn)實,時不時地就會去大禮堂,坐在主席臺上,打開麥克風,對著空蕩蕩的房間講話……某些校長迷戀主席臺、“一號位”,系同種心理病態(tài)。校長大多是老師出身,如果真的特別愿意體驗當眾講話的快樂,還不如去兼課。那樣,每天都會有幾十個人聆聽你的教誨,這比開用不著的會有益于民得多。
求真務實是“做真教育、真做教育”的前提和基礎。開會,要開在當開之時;講話,要做到言之有物。若能通過開會,傳達了信息、破解了難題,或者解放了思想、形成了共識,那這會開得有價值,否則,只是攢個臺搭個場發(fā)兩聲以昭示存在,那純屬浪費公共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