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建鋒
高階思維的課是相較低階思維的課而言的。低階思維的課,是以“識記、理解、應用”為重點;而高階思維的課則是以“分析、評價、建構”為主打。那么,我們的課,怎樣從低階思維走向高階思維呢?筆者試以執(zhí)教的部編教材《荷花》一課的教學片段為例,談談一己拙見。
師:請同學們默讀《荷花》,看看課文是從哪些角度寫荷花的?
生:課文是從其味、其量、其形、其色、其態(tài)、其姿等方面來寫荷花的。
師:讀了課文荷花的描寫,你有什么美的感受?
生1:課文開篇就寫荷花的清香,未見荷花先聞其香。那氣味有一種流動的美!
生2:荷花數量很多,“一池子荷花”,都趕早上開放,有種只爭朝夕的美!
生3:“花在葉中冒出來”,一個“冒”字,生動寫出了花向上的力度;“有的花是花骨朵,看起來飽脹得馬上要破裂了似的”,花有一種由內而外向四面八方迸射的力,這是一種潛在的意志力,一種不可遏制的生命力。這種生命力,美在有情,美在一種內在生命的完成。
生4:我感受到了那花瓣兒是柔軟的。比柔軟的花瓣更美的是一顆柔軟的心。有了一顆柔軟的心,看到一片花瓣落下,就會動容顫抖,就能知悉它的含義。惟其柔軟,我們才能敏感;惟其柔軟,我們才能包容;惟其柔軟,我們才能精致;惟其柔軟,我們才能超拔自我。
生5:荷花是無理由的開放,是無需外在控制的開放。它的形、色、味,是一種天然的美,整體的美。它年年這樣開,開得有秩序,秩序本身就是美。
生6: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作為一個少年郎,我覺得自己最要緊的是活在眼前,像荷花一樣讓每一個眼前都活在最好的狀況。這即便是夢,也是美夢。因為人總是有限制的,但有夢總是最美的。不是嗎?
生7:同學們的感受各美其美,但是我覺得課文辭藻太華美了,似乎缺少了點兒什么?
師:哦???說說看!
生7:我曾讀過龍應臺的兩則日記——《心在水中央》和《掬心》。我原來以為課文中那種有密度、有色彩、有形狀的荷葉很美,讀了龍應臺的日記,我現在認為荷葉是有心的,這更美!
我原來以為課文作者觀察很仔細,我現在認為龍應臺的觀察更仔細,她的觀察是流動的,龍應臺筆下的荷葉美得更有個性,更有味道。觀人所未觀,寫人所未寫,敢為天下先。我覺得這才是真正的創(chuàng)美!
師:其實,美一直存在,只是缺少發(fā)現美的心靈。美的心靈,就是能溫柔對待一草一木的心靈。把美刻在心里,準備隨時和它相遇吧。不光是荷花,所有美的事物,都值得慢慢思量,一生珍賞。我們來到這個世間相逢,只為向一切美低頭。
課,從低階思維走向高階思維,其路徑不一。但方向始終如一——培養(yǎng)學生“分析、評價、建構”的能力。這需要我們正確看待與處理好幾種關系:
第一,正確看待處理好讀者和文本之間的關系?!白髌凡粦撓蚴芩绊懙淖x者提供僅僅能夠被歸納為作者的個人看法和思想的某個理念?!蓖呷R里的這句話,被蘇珊·桑塔格按羅蘭·巴特的思維方式解讀為:只有具備盡可能完整的意識,人才有充分的自由可言。所謂“盡可能完整的意識”,不就是像學生7閱讀了龍應臺的日記,增厚了知識背景,又能恰切與《荷花》對比閱讀嗎?這樣他在文本解讀上才享有“充分的自由”——以其獨特的視覺、明敏的內心、獨到的見解自由賞析、評價文本、擴容美感。美感是一種我們全身心感受到的東西。它不是也不可能是某種經由判斷的結果或必須遵循的規(guī)矩;要么我們真切地感受到美,要么感受不到。什么欣賞美感悟美,這在應試教育看起來也許沒有什么“用”,改變不了什么世間的功利結果,但只要像上文課例中的學生7一樣,有人還在說這些話,還有人想著他們的所言所思,那世界就會不一樣……愿說這樣話的人、想這樣事情的人不再稀少。若此,我們的課,將會逐步從低階思維闊步邁向高階思維。一如上文案例,進入了高階思維的課,與其說是讀者在讀文本,不如說是文本在尋找它的讀者、發(fā)現它的讀者、創(chuàng)造它的讀者。
第二,正確看待處理好教師自己和原有低階思維課的關系。自己只有從低階思維的課中解放出來,才有可能獲得自由,才能走向高階思維的課。置身高階思維的課上,我們渴望凝視的——一如上文課例中的孩子——往往是他們每個人那張金燦燦的真容,同時也呈現出教師自己的這張。如果偏執(zhí)于捍衛(wèi)低階思維的課,那么無疑,就會陷入其牢籠。只有內心開放才是走向高階思維課的真正動力;只有追求高階思維的課,才能不斷打開新的教學之窗,才有感知新的可能。
第三,正確看待處理好教師言說與聆聽的關系。雖然教師講解不可或缺,畢竟語言是每個人的后宮。但并不是每堂課上,教師都要口若懸河,就像上文課例中,教師并不需要急于表達,而是需要用心聆聽。好好聆聽孩子是對孩子的敬畏。擁有一顆能夠聆聽的心聽什么也許比說什么更寶貴,所以,我們等待,等待用心聆聽,就像等待春的到來,是一場關于美的襲擊和風暴。因為一切的美好感受都是來自那里,那顆不急不慌、放松自在、柔軟喜悅的心。
課,從低階思維走向高階思維,除了正確看待與處理好以上幾種關系,教師還需要有美。美是什么?當“你”不在時,美就發(fā)生了。“你”指的是你和你所有的問題,包括你因功利教育患得患失的不安全感和焦慮狀態(tài)。當“你”以及心理上所有的這些復雜情結都不在時,那種狀態(tài)就是美。當“你”不在,就會有既不是快樂也不是享受的美。同時教師還需要有小說家的眼睛。所謂小說家的眼睛,就是用文字重新建構現實的能力,建構不存在的時間,去揭露別人沒有發(fā)現的教學世界,去預言尚未到來的教學時代;就是要勇于接受創(chuàng)新帶來的可能性,同時關注那些被落在后面的教學;就是要不斷去新的地方,同時對未知保持好奇,保持謙虛。
課,從低階思維走向高階思維,路在腳下。“你有你的路。我有我的路。至于適當的路,正確的路和唯一的路,這樣的路并不存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