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朱媛媛 張 艷
幼兒應是課程的主體,幼兒園是幼兒能夠自主活動的場所,幼兒園的主題課程也是能夠讓幼兒自主、主動體驗并獲得個性成長的重要載體。在此,我以“秋天大探秘”中的幾個小片段為例,以“捕捉→把握→推進→遷移→反思”的步驟談談主題課程的形成和實施。
教師是生成課程的發(fā)起者和幼兒活動的調動者,敏感地察覺幼兒的需要,包括情感的需要、興趣的需要、行為發(fā)展方面的需要……
案例一:秋天來了
早晨,桐桐手中拿著一片樹葉走進了教室:“老師,你看,我拾到一片紅色的樹葉。”
幼1:這個我知道,是楓葉。楓葉到了秋天就變成紅色的了。
幼2:老師,我昨天看到我們院子里楓葉也變紅了,馬路邊有很多落葉。
師:為什么樹葉都落了呢?
幼1:因為現(xiàn)在是秋天呀。
師:秋天除了樹木落葉,還有什么變化呢?
幼2:天氣變冷了,小草變黃了。
幼1:老師,我們可以去幼兒園的院子里看看嗎?我想看看我們?。ㄎ澹┌嗲懊娴奶覙渥兂墒裁礃恿?。
師:可以呀,那我們去觀察的時候要注意什么呢?
幼2:不能去摘樹葉,要愛護花草!
師:我們去觀察什么呢?
幼1:看看哪些樹葉落下來了。
幼2:看看桃子還有沒有。
幼3:我想去看看還有沒有西瓜蟲。
最近幾天,天氣變化比較大,還刮起了風,飄起了小雨。俗話說“一場秋雨一場寒”,雨后大樹的葉子都紛紛落下來了,有的地方還鋪上了厚厚的一層。在來園的路上,秋天的景色盡收幼兒眼底。因此,我們跟隨幼兒的興趣,將預設活動調整為自由觀察活動,和幼兒一起來到幼兒園的院子里去尋找秋天的秘密。
幼兒們都有一雙“靈動”的眼睛,他們總會發(fā)現(xiàn)生活中有趣的、新鮮的事物:玻璃窗上的霧氣、一只小壁虎、一只小蜜蜂、一塊石頭、一截小樹枝都會讓他們的眼睛“放光”,更何況季節(jié)的轉換呢?在這個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師要學會觀察和了解幼兒,敏銳地捕捉幼兒最近的興趣點和探究點,多從幼兒的立場去分析、解讀幼兒,在尊重幼兒的基礎上以對話的方式建立民主、平等的師幼關系,去了解幼兒所想,去欣賞每一個具有不同個性的幼兒,在和幼兒平等的對話與交流中以智慧和情感啟迪幼兒,在觀察、了解的基礎上滿足幼兒的需要。
在活動中,教師只注重幼兒發(fā)現(xiàn)的樂趣還遠遠不夠,還需要在與幼兒的交流中,多分析幼兒感興趣的事物背后所蘊藏的教育價值,確定新的發(fā)展目標,使新生成的主題活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又能夠拓展幼兒的經(jīng)驗和視野,既符合幼兒的現(xiàn)有水平,又具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
案例二:探尋秋天的秘密
幼兒們在幼兒園的操場上,或兩兩結伴,或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自由地觀察著、講述著。
幼1:老師,你看,這個木樁上有黑黑的東西。
幼2:我知道,這是木耳。
幼3:看,這兒還有白色的東西呢。黑黑的是木耳,這個白色的是什么啊?
幼4:不對,這個不是木耳,這是菌,它是有毒的。木耳能吃,這個不能吃的。
師:你們想知道它們的秘密嗎?我們怎么尋找答案呢?
幼1:我們可以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上網(wǎng)查。
回到教室以后,大家結合視頻和圖片對觀察到的事物進行了分享。在這個過程中,老師提出了幾個開放性問題:你看到了什么?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秘密?你還想知道什么?
根據(jù)幼兒的發(fā)言,我們梳理出幾個大多數(shù)幼兒感興趣的問題:紅色的小果子是什么?紅色的像星星一樣的小花是什么?為什么有的葉子正面是紅色的,反面是綠色的?樹上黑黑的是什么? 放學后,我在班級微信群里上傳了今天幼兒觀察過程的照片,發(fā)放了《秋天大探秘》調查表,把幼兒們想要了解的幾個問題也一一列舉出來,請家長配合幼兒采用多種方式尋找答案。
我們發(fā)現(xiàn)在幼兒發(fā)展的過程中,存在許多“發(fā)展時機”。教師要善于在與幼兒講述、討論等互動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和把握這些時機,選擇和判斷哪些信息與幼兒的生活和學習有關系,且對幼兒的生活和學習能產生什么樣的積極影響,共同梳理出幼兒感興趣的話題及探索點,并以“自主尋找答案”的方式進行活動的拓展,激發(fā)幼兒運用各種感官進行學習和體驗,從不同的角度去促進幼兒的發(fā)展。
現(xiàn)在的課程實施正由“傳遞”“訓練”為主的單向教學模式向“引導”為主的互助教學模式轉變。因此,教師要在充分關注幼兒已有經(jīng)驗的基礎上,創(chuàng)設寬松的環(huán)境,利用身邊的資源滿足幼兒的表現(xiàn)欲,充分與幼兒互動,從而促使他們在不斷探究、發(fā)現(xiàn)、吸收、同化新信息的過程中獲得有效的發(fā)展。
案例三:分享、統(tǒng)計秋天的秘密
“秋天新聞發(fā)布會開始啦!”幼兒們將自己調查的結果和大家進行分享。
師:你們還想知道秋天有哪些秘密呢?
幼1:我想知道為什么秋天的樹葉會變黃。
幼2:我想知道哪些大樹在秋天不落葉。
討論中,我們一起總結了大家的問題,并決定把探索點歸納為種子、植物、動物、生活四個方面。
師:我們怎么去尋找答案呢?
新的探索又開始了。在探索過程中,教師要扮演活動的“推進者”,通過“引一引”“捋一捋”“展一展”等方式,幫助幼兒梳理、擴展、提升經(jīng)驗,讓幼兒的各種能力均能獲得發(fā)展。在尋求更優(yōu)化的生長主題的過程中,我們認識到關鍵在于是否能夠幫助幼兒進入自主學習的狀態(tài)?是否能夠延長幼兒學習的過程?是否能夠啟發(fā)幼兒從多角度去看待問題、分析問題并積極想出多種方法去解決問題?是否能夠針對幼兒感興趣的事物進行有效引導,促進幼兒的發(fā)展?這些都是在活動開展過程中應該考慮的問題。要有效地推進活動主題,教師必須從幼兒的興趣點出發(fā),從組織形式、幼兒的話語、引導策略等方面進行研究。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各領域的內容應相互滲透,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tài)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fā)展。”可見幼兒的學習,不是僅僅學習知識,而是要借助學習的內容,在學習中促進幼兒各方面能力的發(fā)展。
案例四:我在秋天里
今天是陰天,天氣很冷,溫度降到了10 度。
師:今天沒有太陽,很冷。你們還想出去玩嗎?
幼1:我們可以先跳繩呀,一會兒身體就出汗了。
幼2:在路上我看到環(huán)衛(wèi)工人在掃路上的落葉,他們不怕冷。
幼3:小區(qū)里的清潔工每天天不亮就來收垃圾了。
師:他們?yōu)槭裁匆饋砟敲丛绱驋咝l(wèi)生呢?他們辛苦嗎?我們應該怎么做呢?
幼4:不亂丟垃圾。
來到操場上以后,幼兒們有的跳繩,有的跑步,有的還結伴玩起了“貼燒餅”“老鷹捉小雞”等游戲。十幾分鐘后,很多幼兒跑過來對我說:“老師,你摸摸我的手熱不熱?”“老師,運動后真舒服?!?/p>
常聽一些家長抱怨當今的幼兒意志薄弱,吃不得一點苦,遇有不良環(huán)境或困難時容易退縮,不知所措,依賴性太強。從此案例中可以看出,相同的興趣點還蘊涵著情感教育、意志力培養(yǎng)等豐富的資源,關鍵要看教師如何運用。在這一活動中,教師有效地利用了幼兒對“秋天探秘”的興趣,圍繞幼兒出現(xiàn)的行為問題,抓住了一個新的切入點,引發(fā)了幼兒們新的活動,體驗生活的艱辛,培養(yǎng)幼兒尊重勞動人民的情感。這樣的師幼互動便于將幼兒的興趣點進行遷移,并借助真實的場景讓幼兒獲取新的發(fā)展。
活動還在繼續(xù)。我們會根據(jù)幼兒感興趣的話題繼續(xù)推進主題活動。在實踐中去創(chuàng)設不同的環(huán)境,在自我調整中去不斷反思,不斷改進指導策略,師幼一起共同嘗試和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幫助幼兒獲得更多的經(jīng)驗。在互動中,教師和幼兒溝通情感、交流知識,從而促進師幼共同成長。
總之,生長主題中的“捕捉→把握→推進→遷移→反思”五步驟,旨在將以往“教師根據(jù)教學目標硬性地安排活動”轉變?yōu)椤敖處熂毿牡赜^察幼兒的生活”,從幼兒已有的發(fā)展水平、興趣等方面考慮,通過“讓幼兒做主”來選擇活動內容,滿足幼兒的發(fā)展需求和探索興趣;旨在將以往“教師只是片面地注重幼兒發(fā)現(xiàn)的樂趣”轉變?yōu)椤敖處熞朴谠谂c幼兒互動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和把握‘發(fā)展時機’,在選擇、判斷、分析和取舍的基礎上共同生成有效的活動”;旨在將以往“教師以‘傳遞’‘訓練’為主的單向教學形式”轉變?yōu)椤敖處熞浴龑А癁橹鞯幕ブ虒W”;旨在將以往“教師重結果輕過程的角色意識”轉變?yōu)椤耙獱幾鲆幻此夹?、研究型的教師”。這樣才能積累、研究有效互動的方法和策略,才能生成更加優(yōu)化的、適合本班幼兒的主題活動,才能促進教師和幼兒共同健康、全面地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