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榮慶
廣東省惠州市第三人民醫(yī)院,廣東惠州 516000
消化性潰瘍出血是臨床中較為常見的一種危機重癥,消化性潰瘍主要有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患者癥狀主要有嘔血、黑便等,嚴重的會出現失血性休克甚至死亡[1]。在臨床治療消化性潰瘍出血時通常使用藥物進行止血和抑制胃酸等,但是單純的藥物治療效果比較有限,患者的消化道在治療后容易出現再次出血[2-3]。近年來,隨著內鏡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內鏡下止血速度較快且簡便易行,對患者病灶的觀察和診斷也更為清晰、準確。本次研究將內鏡下注射藥物法和內鏡下鈦夾止血法聯合使用,獲得較好的止血效果,具體報道如下。
選取從2017年3月~2018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100例消化性潰瘍出血患者,所有患者均有黑便、嘔血的癥狀,入院后均在內鏡檢查中得以確診,潰瘍 Forrest等級劃分為Ⅰa、Ⅰb、Ⅱa、Ⅱb。排除標準:存在惡性病變的患者;內鏡下診斷為消化性潰瘍出血但是同時又有幽門梗阻的患者;以及有消化性潰瘍出血但是內鏡下未能檢出的患者。
將其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0例,其中觀察組男31例、女19例,年齡32~70歲,平均(56.15±6.22)歲,胃潰瘍的有26例、十二指腸潰瘍的24例?;颊叱鲅课粸槲阁w部的有16例、胃竇部的有8例、賁門的1例、十二指腸球的25例。按照潰瘍Forrest等級劃分,Ⅰa的3例、Ⅰb的14例、Ⅱa的17例、Ⅱb16例;對照組男30例、女20例,年齡34~71歲,平均(57.48±6.82)歲,胃潰瘍的有27例、十二指腸潰瘍的23例?;颊叱鲅课粸槲阁w部的有14例、胃竇部的有9例、賁門的1例、十二指腸球的26例。其中Ⅰa的4例、Ⅰb的12例、Ⅱa的16例、Ⅱb的18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臨床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給予內鏡下注射藥物治療,在患者處于側臥位后對咽喉部進行局麻,接著將消化內鏡經食管置入胃部或者十二指腸。找到出血點后用生理鹽水進行沖洗,包括出血點周圍的組織,將其充分暴露。將1 ~ 2mL濃度為1∶10000的腎上腺素(華潤雙鶴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H11021685)注射在出血點周圍黏膜上,患者所有出血點均進行重復操作。待注射3min后若潰瘍面漸漸轉白,即可將內鏡撤出。
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增加采用內鏡下鈦夾止血的方法,在消化內鏡上的活檢孔道處插入鈦夾置放器以及鈦夾,再將消化內鏡插入患者消化道內。用和對照組同樣的方法將腎上腺素注射在出血點周圍黏膜上,接著把鈦夾置放器從消化內鏡的前端推出,并將其調整好角度。接著將鈦夾打開,使其兩端頂在患者出血點兩側黏膜上,加壓收緊鈦夾。在聽到叭的一聲后,將鈦夾從置放器中釋放出去,再次使用生理鹽水將出血點周圍黏膜沖洗一遍,最后撤出內鏡。
術后監(jiān)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動態(tài)監(jiān)測血尿素氮、紅細胞壓積、血紅蛋白等指標。療效判定標準如下,治愈:患者的臨床癥狀完全消失,消化內鏡下檢查到其潰瘍出血點位置的皮組織完全被覆蓋,血常規(guī)檢查結果正常,大便隱血檢查結果是陰性;顯效:患者的臨床癥狀有明顯減輕,消化內鏡下檢查到其潰瘍出血點位置的皮組織70%以上被覆蓋,血常規(guī)檢查中紅細胞水平和血紅蛋白值略低于正常值,大便隱血檢查結果陰性;有效:患者的臨床癥狀有所減輕,消化內鏡下檢查到其潰瘍出血點位置的皮組織30%~70%被覆蓋,血常規(guī)檢查中紅細胞水平和血紅蛋白值低于正常值,大便隱血檢查結果是弱陽性。無效:患者的臨床癥狀沒有減輕,且血常規(guī)檢查中紅細胞水平和血紅蛋白值明顯低于正常值,大便隱血檢查結果是陽性[4]。治療總有效率為治愈、顯效和有效的百分數和。觀察兩組患者的并發(fā)癥出現情況,并在治療1個月后進行復查。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本次研究數據,計數、計量資料行χ2與t檢驗,P<0.05時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如表1所示,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6%,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4%(P < 0.05)。
表1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n(%)]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止血情況比較如表2所示,觀察組患者的有效止血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 < 0.05)。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并發(fā)癥出現情況如下,觀察組有1例患者出現貧血,無其他并發(fā)癥,因此并發(fā)癥出現率為2%對照組有5例貧血、2例失血性休克,因此并發(fā)癥出現率為14%。兩組患者并發(fā)癥出現率比較中χ2=4.891,P=0.027<0.05,兩組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2 兩組患者的止血情況比較[n(%)]
消化性潰瘍出血是內科中較為常見的急癥,患者的癥狀主要有嘔血、黑便等,主要出現在胃部和十二指腸球部,其出現潰瘍后容易導致出血[5-6]。而出血原因主要有:潰瘍處的動脈血管擴張后形成假性動脈瘤,在其破裂后出血;潰瘍部位侵蝕到患者的動脈而出血[7-10]。臨床中治療消化性潰瘍出血的常規(guī)方法是藥物治療,達到止血和抑制胃酸的目的,通常是對患者出血點周圍的黏膜注射腎上腺素,黏膜組織腫脹后會壓迫、收縮血管,促進血小板的凝集和血栓的形成,從而達到止血的目的[11]。
然而單純使用藥物治療效果有限,患者治療后再次出血的情況較多,而且因為腎上腺素可以升高血壓、加快心率,因此腎上腺素對于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使用受限[12]。近年來,隨著內鏡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內鏡下治療法在臨床中開始較為常見。在治療之前使用內鏡檢查和診斷消化性潰瘍出血,有利于更加早期的發(fā)現患者的病灶,給予及時而有效的治療。如今,臨床治療消化性潰瘍出血除了內鏡下注射藥物外,還有內鏡下電凝、套扎、氬離子凝固以及鈦夾等。本次研究對我院部分消化性潰瘍出血患者使用內鏡下藥物注射聯合內鏡下鈦夾止血的方法進行治療,鈦夾止血屬于機械止血法,我們將鈦夾及其放置器插在內鏡上置入患者的消化道,在藥物注射完畢后將鈦夾送出,使其頂在出血點左右兩端的黏膜上,加壓收緊后將出血點及其周圍的組織夾緊,如此可以阻止出血點血管再次出血[13]。通常鈦夾在一兩周后會自行脫落,但是對出血點的止血作用比較久[14]。鈦夾應用于十二指腸球部的后壁或者已經壞死的潰瘍,容易出現過早脫落的情況,從而導致患者病灶的再次出血,而造成鈦夾過早脫落的原因主要是患者潰瘍面積過大、潰瘍底部比較深等,也可能是鈦夾角度問題[15]。因此,在采用鈦夾止血法之前需要對患者潰瘍的出血點及其周圍組織情況進行全面的觀察,采取對應的止血方法。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使用內鏡下注射藥物法聯合內鏡下鈦夾止血法的觀察組患者治療效果更為顯著,其治療總有效率達96%,其中完全治愈的患者占66%,只有2例患者治療無效,主要由于其潰瘍面積較大,鈦夾應用面積受限等。單純使用內鏡下藥物注射的對照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74%,其中完全治愈率為48%,無效例數13(26%),兩組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止血情況也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94%的患者在治療后48小時內有效止血,84%的患者能立即止血,而對照組患者對應的數值為72%、60%(P<0.05)。治療后,患者出現的并發(fā)癥主要是貧血和失血性休克,觀察組的并發(fā)癥出現率為2%,僅有1例患者出現貧血的情況,而對照組的并發(fā)癥出現率為14%,兩組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因此,在治療消化性潰瘍出血時,將內鏡下注射藥物法與內鏡下鈦夾止血法聯合使用能有效提高治療效果,降低患者不良反應,具有較高的使用安全性,值得臨床的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