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高郵市菱塘回族鄉(xiāng)回民小學 陳 婧
本班學生學習缺乏自主性,怕思考,課上稍有難度的問題,習慣性等待同學的答案以及老師的總結(jié),以至于數(shù)學課堂重知識技能的訓練,輕視了學生思維的發(fā)展,更夸張地說,學生不愿意獨立思考。
學生不思考,不一定是怕思考,而是老師提出的問題太空洞,少一些“你有什么想法”這樣的問題,多一些“還可以怎么做”“這兩種方法你更喜歡哪一種”這類帶有啟發(fā)性的提問。還需要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多給予鼓勵,回答正確就多些中肯表揚,若回答錯誤,可以適當引導,讓學生找出正確答案,有了這樣的經(jīng)歷,學生才能感悟到思考的意義,并有了小小的成就感。
要想學生獨立思考,首先課上得給予充足的時間。一個問題拋出,只有幾個學生舉手,這是一個正常的現(xiàn)象,不可急切地催促學生“只有幾個人會嗎?”適當停一停,學生才能想一想。
教學《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時,列式計算:24×12,適當引導:“看看圖上12 箱南瓜是怎樣擺放的?想到計算24×12 的方法了嗎?”學生自然會先計算地上的10 盒,再計算叔叔手上的2 盒,最后加起來。有了這樣的一次自主觀察活動,還有學生能看出12 箱南瓜分成兩排,先算上面一排,再乘2 得出“一共的”。這樣的提問讓學生自主觀察發(fā)現(xiàn),聯(lián)系已有的知識——“兩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和“兩位數(shù)乘整十數(shù)”解決問題,無形中積累了一次獨立思考的經(jīng)驗。
在探究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要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能根據(jù)問題有目的地探究和討論。
例如在教學《間隔排列》這一課時,探討:“為什么兩排物體個數(shù)相差1?”當學生不能直接探出結(jié)果時,要幫助學生抓住問題來思考。
提問:為什么每排兩種物體的數(shù)量都相差1 呢?
學生不能回答這個問題時可以思考:“多的這個1,你怎么知道的?”學生回答:8-7=1。
師:這里的8 是什么?7 是什么?
生:8 表示的是小兔,7 表示的是蘑菇。
提問:那把一只小兔和一只蘑菇圈起來(課件圈一組),像這樣圈下去會怎樣?
探索規(guī)律時,要從表象之中結(jié)合已有的特征,讓學生挖掘出隱藏的規(guī)律,啟發(fā)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
耐心傾聽學生課堂的聲音是我目前為止最注重的事,年輕教師上課時,總會注重自己要講出什么,學生能否回答出我設想的答案,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回答。
學生也要養(yǎng)成認真傾聽老師問題的習慣,只有明確問題,才能根據(jù)問題的關鍵進行學習活動。同學之間也要注意聽他人回答問題,聽他人回答時,思考:“他回答得對不對”“我和他的想法是否一樣”“他哪里說得不夠好,應該怎樣講”等。
四、有深度的問題要直白地去問
對于有深度的問題,大部分學生會被問題唬住,但還是可以巧妙地引導學生思考。蘇教版三年級下冊《認識面積》教學數(shù)方格比較面積大小,先學習觀察法、重疊法,當觀察法和重疊法無法比較出大小時,激起學生的思考,用“量”的辦法。如:
師:看樣子,重疊這個方法并不是萬能的,不是所有情況下都能用重疊來比較大小的。你還有別的辦法嗎?
師:老師為你們準備了方格紙,拿出來看一看。
師:你能用方格紙量出它的面積嗎?討論一下,你準備怎樣來量?(方格紙要放對齊,數(shù)清楚格子)
師:通過這個實驗,我們發(fā)現(xiàn)用方格紙覆蓋的方法去量。(出示:用方格量)
師:請同學們靜下來想一想,為什么用方格紙可以量出面積呢?這種方法有什么好處呢?
生:因為這樣方格紙可以覆蓋出圖形的面積。
生:這樣子,我們就能知道每個圖形的面積究竟是多少個方格了。
生:這樣子,我們還能知道誰大誰小,甚至大多少了。
師:是的,用方格量,面積的大小就可以用一個準確的“數(shù)”來表示 。
師:我們以前學習長度,用小長度量出了大長度,今天我們用小面積量出了大面積。只要我們找到了這樣的小面積(標準),我們就能用數(shù)把面積的大小表示出來,所有的面積問題就能解決了。
可見,學生課堂上積極思考不難,只要我們將問題直白一點,給學生一塊墊腳石,就能有更深入的思考。
要充分發(fā)揮數(shù)學課堂思考的積極性,就要給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幫助學生學會問問題,嘗試解決問題,淡化形式的表現(xiàn),注重本質(zhì)的思考。學生能否有效思考,也需要老師的協(xié)助和引導,在課堂上利用有限的時間創(chuàng)造出無限的課堂。正如特級教師蔡宏圣所說:“對于教師來說,課堂猶如土壤,一個教師的專業(yè)之樹只有根植于課堂,才能茁壯成長。”老師只有關注學生思考的視角,從學生的思考點出發(fā),才能與之產(chǎn)生思想上的共鳴,才能走入學生的內(nèi)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