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忠
(甘肅省康樂縣白王中學,甘肅 康樂 731500)
巴西教育家保羅·弗萊雷認為:“教育具有對話性,教學應是對話式的,唯有對話,才使得教育始終充滿激情,涌動創(chuàng)造?!闭Z文作為學科之一,它有著自己的獨特性,學生學習語文的過程實際上是對語文的再創(chuàng)造過程,需要學生深入的探究語文相關(guān)知識,形成自我多維度的對話,即:學生與閱讀文本之間的對話、師生間的對話、生生間的對話、學生與生活之間的對話等等,拓寬學生的語文思維范疇,強化學生語文綜合技能和素養(yǎng)的形成。在此,筆者結(jié)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粗略的談一下對話教學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是引導和督促,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就閱讀來說,需要的是學生能夠真實的感悟、體會到閱讀文本所要表達的內(nèi)容、情感等等,需要的是學生與閱讀文本之間進行的多維度的對話,進而以閱讀來喚起學生心靈深處的某個點,這個過程是獨特的、個性的,學生不同則感受和體會也不相同。對此,筆者在教學中開展個性化的閱讀,借以來促使學生更好的與閱讀文本進行對話,產(chǎn)生獨特的見解等等。
如:筆者在教《父母的心》教學內(nèi)容時,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即:通過_____形成_____情感,增強_____品質(zhì),而是給予學生自主權(quán),讓學生能夠獨立的、充分的與閱讀文本進行對話,進而實現(xiàn)自我思維的碰撞,形成一定的情感交流等。這種個性化閱讀教學即能夠通過對話強化學生對閱讀文本知識的掌握,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等。
課堂教學本身是動態(tài)的,具有不確定性的特點。素質(zhì)教育背景下提倡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平等對話、生生之間的平等對話等,這種對話不同于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你——我”關(guān)系,而是一種從心理上有著平等意義的對話,雙方都是傾訴者也都是傾聽者。這樣以來,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構(gòu)建民主的、開放的課堂,借以來促使學生能夠“暢所欲言”,敢于表達自我,形成于教師、學生之間的對話,而教師通過對話才能夠更好的掌握學生的發(fā)展動態(tài)以及需求。筆者在這提到的師生、生生對話不是簡單的“你、我”對話,也不是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學生對教師的評價,而是以平等的地位,采取某種手段,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到對話中,讓學生在對話的過程中能夠得到心靈和情感的提升。生生對話也一樣,不能夠是簡單的交流,更多的是側(cè)重二者之間的討論和交流,是能夠豐富自我的思維范疇和學習資源的。
如:在學習朱自清的《背影》教學內(nèi)容時,筆者開展互動式的辯論賽來激發(fā)學生對話的思考和熱情。即:就文章中現(xiàn)在存有異議的“父親跳過欄桿”這個動作進行辯論:父親的這種行為正確與否,你怎么看?學生紛紛開始進行討論、辯論,有的說行為不值得提倡,但是在閱讀文本中出現(xiàn)是合情合理的;有的則說這種行為不好,會誤導人的交通規(guī)則等等,甚至還有的學生將今年的熱門話題“父親在高速路邊開車邊打電話,其女兒將其舉報”的事件聯(lián)系一起,來闡述父親跳過欄桿這個話題。
通過辯論,生生之間進行對話交流,有助于學生思維的碰撞,進而開闊,更深入的了解和認知語文知識,增強語文技能。
課堂教學畢竟是有限的,教師在教學中應運用有限的時間引導學生掌握無限的知識,進而促使學生行使無限的語文知識的探究。我們知道,生活是一切的源泉,在生活中到處都有著語文素材、語文知識的影子等等,同時,生活的開闊性、內(nèi)容的豐富性是課堂教學最佳的延伸區(qū)域。對此,筆者在教學中,嘗試以生活實踐為背景,引導學生實施與生活之間的對話,進而強化自我語文實踐能力、語文素養(yǎng)的同時,豐富自我的生活經(jīng)驗,有助于推動自我學習語文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如:在教學中,筆者運用本地的資源開展系列的課外活動,諸如:以社會上最為熱門的問題為話題讓學生去做調(diào)研、訪問;觀察大自然,寫自我感受或者自然物的變化等等;利用國家的節(jié)日做教育類、交通類、生命關(guān)懷類的宣傳活動等等,磨練學生的心智,讓學生盡可能多的與生活接觸,實施對話,從而豐富自我的認知,開闊自我的視野,增強自我學習的自信心,進而也就凸顯了對話教學在語文教學中應用的有效性。
對話教學是素質(zhì)教育背景下的產(chǎn)物,它是動態(tài)的、自由的、民主的教學模式,語文學科本身的對話性特點使得語文教學運用對話教學模式成為必然性。教學實踐證明: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運用對話教學不僅能夠深化學生對語文知識的認知和了解,而且還有助于學生綜合技能和素養(yǎng)的提升,確保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持續(xù)發(fā)展,是為課堂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值得每位教師探究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