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凌
(南昌市青云譜實驗學校,江西 南昌 330000)
素養(yǎng)解釋為由訓練和實踐而獲得的一種道德修養(yǎng),而核心素養(yǎng)包含素質教育、三維目標、全面發(fā)展、綜合素質。可見培養(yǎng)學生的古文素養(yǎng)必須要重視培養(yǎng)多方面的整體素養(yǎng),養(yǎng)成良好的學科素養(yǎng)將有益于一生。在初中語文古文教學中,需要在鑒賞審美、傳承文化方面感受古人在語言審美上的文學造詣。那么教師如何幫學生提升核心素養(yǎng)筆者從下面幾個方面敘述。
文言文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其優(yōu)美的文筆是中華文明的結晶,也是古人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教學中對古文的講解一定要改變傳統(tǒng)教學枯燥模式,讓學生對古文產生興趣更容易激發(fā)學習熱情。
(一)有感情的誦讀,感受韻律之美
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整體結構中語言建構與運用是基礎,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鍛煉審美品質的能力、以及文化傳承能力都是此為基礎。中華民族歷史文化悠久,文化積淀很深,而且古文化韻律很強,初中的古文教學就是要把握這些韻律,掌握構建語言的經驗,將復雜難懂的古文變成詩歌一樣,通過大聲誦讀,斷詞斷句把握精準,理解起來就更加容易了。教師引導學生養(yǎng)成課前預習的習慣,結合古文的注釋幫助他們理解課文[1]。
(二)通過多種方式訓練朗讀興趣
閱讀課文不局限于每個人自己讀自己的,可以每人讀一段,并對本段用現代語言再讀一遍,這樣既把難懂的古文分段、分塊吸收,又可以增加學習趣味;可以分組朗讀,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表現自己,大聲朗讀能增加學生們的自信心。
教師通過聽、說、讀、寫等多種形式創(chuàng)建古文學習情境講述古文作者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和語言背景,引導學生去了解古人的生活狀況、社會狀況、人文歷史等,有助于增加學生對古文的理解,體會古人在什么樣的背景下才會即興即景的留下千古名詩、優(yōu)美詩詞。
(一)教學表明對歷史人物、歷史故事感興趣的學生,對古文也會很感興趣,這是因為流傳下來的優(yōu)秀古文都是有時代背景的。
(二)了解古文的寫作背景才能正確理解文章。膾炙人口的作品之所以能夠流傳,一定是有當時的時代背景作依托。比如《陋室銘》有人說這是孤芳自賞、自命清高的典范,通過深入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我們會發(fā)現作者被貶后,經多方刁難下并沒有被嚇倒,而是與世無爭、潔身自好,體現他清正廉潔的作風。
分組合作學習更適合初中語文古文教學,教師給每個小組分工,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可以更有效的完成學習任務,比如一篇篇幅較長的文言文,學生對同一事物的看法不一樣,通過分組學習,互相討論,通過溝通總結出最終答案,讓學生享受成功的同時更增進了友誼,更有助于表現發(fā)揮與眾不同的個性,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意識[2]。
(一)分組學習中,不再是教師一句句翻譯,學生一句句記,可以讓小組內其中一人翻譯,組內討論,最后做問題歸納,把最終問題提交給教師,這教師可以掌握全體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從而展開有根據的教學。
(二)還可以組織比賽,比如朗讀比賽,通過小組推薦,各組誦讀,多變的誦讀后學生對文章就有了語感,能增強記憶,提高教學質量。學生通過比賽活躍了課堂氣氛,讓簡單枯燥的古文教學變得輕松而有趣。
語文教學的本質是語言的學以致用、品味賞析的教學,因此學習古文也要從品味詞句開始,讓學生會讀、會理解,在說、讀、寫的品鑒過程中,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通過細細琢磨探究文化內涵,引導學生更深入的理解作者表現的情感韻味。
(一)注重古文背誦
通過背誦古文,加深理解,積累素材。通過古文教學學習語言的構建和運用,發(fā)展和提升學生的思維。背誦古文可以提高古文斷句能力,要把沒有標點的古文熟讀成誦。通過讀背幫助學生增強記憶力,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3]。
(二)注重知識積累
鼓勵學生通過課前、課后搜集材料積累知識,學生在主動探索的過程中對知識分析重組,能增進思考力、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開闊的視野,這是有助于終身的探索學習方法。
學習古文就是要鼓勵學生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通過學習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人文風情,可以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增強對古文化的自信態(tài)度。通過見識古文化的博大精深能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一)要發(fā)揚生本教育,以學生為主,教師起促進作用,不在按照固定模式教學,鼓勵學生發(fā)散思維,從不同角度塑造人物形象,感悟古人的人性魅力。學習古文中具有感染力的作品,那些能詮釋價值取向、民族道德的作品,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讓學生感受古人的仁、義、禮、智、信的真正內涵。
(二)培養(yǎng)學生對古文化的責任感,在經濟快速發(fā)展的大潮中能堅守一份愛國情操,堅守集體觀念,發(fā)揚中國品格對傳承中國文化有重要意義。以集體利益為主的傳統(tǒng)文化告誡了每個學生要樹立愛國主義精神,通過刻苦學習、自強不息自古傳承的愛國情懷繼續(xù)傳承下去。
語文核心素質的培養(yǎng)對初中語文教學的意義很大,教師和學生共同努力,發(fā)掘古文化的內涵。教師將枯燥的古文化課堂變成生動、富有人文氣息的課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克服對古文的畏懼心理。學生積累知識的過程也能傳承文化,為以后提高學習技能、提升情感奠定基礎,而核心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將會讓學生受益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