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荀子與亞里士多德道德起源論比較及當代啟示

      2019-01-13 03:16:07孟利博
      魅力中國 2019年28期
      關鍵詞:亞里士多德德性荀子

      孟利博

      (華北電力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一、荀子與亞里士多德所處時代及階級基礎

      荀子生活在戰(zhàn)國末期,這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社會變革時期。地主階級、商人階級迅速崛起,其代表著并在創(chuàng)立一種新型的經(jīng)濟、政治和文化體制。荀子根據(jù)時代變革的要求,在繼承儒家前輩思想的基礎上,形成了隆禮重法、重禮重義的德育思想。

      亞里士多德生活在公元前四世紀的希臘奴隸制社會危機時代。由于城邦危機的加深,有不少人開始對城邦政治生活感到失望。然而正是這種走向沒落的城邦民主制度在一定意義上促使了亞里士多德的德育思想的形成。

      可以看出,荀子和亞里士多德都生活在公元前四世紀前后,都處于社會轉型、戰(zhàn)爭連綿不斷的時代,二者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的相似的。但兩者的階級基礎是不同的,荀子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話語,亞里士多德則維護奴隸主階級的利益。相似又不相同的時代背景,決定了他們德育思想既有相似又有差異。

      二、荀子與亞里士多德道德起源論相同點

      (一)注重教育對道德形成發(fā)展的重要性

      荀子認為教育是道德形成的重要因素,強調后天長期習慣性學習對培養(yǎng)道德是至關重要的。他在《勸學》中提到,吳越等少數(shù)民族地方的嬰兒,剛出生時啼哭的聲音都是一樣的,然而長大后風俗習慣卻各有差異,這是由于后天所受的教育差異所致。他還提到,堯、禹由于他們后天的長期培育才擁有高尚的道德品質,并非天生就是圣賢。所以“君子務修其內而讓之于外,務積德于身而處之以遵道”[7],即君子必須致力于思想品德的培養(yǎng)和道德品質的積累。

      亞里士多德認為人的道德是后天形成的,所以美德是可以通過教育獲得的。因此,亞里士多德指出,德性是人力可及的,即“德行可教”。亞里士多德說,天賦的東西是不能由培育改變的,而德性恰恰是教育培訓和習慣的結果。但二者又是相互聯(lián)系的,“德性既非生于天性又不違反天性?!盵8]因此,天性為人的美德形成和完善提供了前提,教育和訓練使其成為現(xiàn)實。由此,亞里士多德提倡人的道德取決于教育。

      (二)注重社會環(huán)境的熏陶對道德形成發(fā)展的重要性

      荀子認為,后天的環(huán)境影響是道德形成的關鍵因素。荀子通過“蓬生麻中”、“白沙在涅”、“芷漸之潃”等事例說明,社會環(huán)境對人的思想道德的形成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他認為,人們道德標準的差異不是由于他們的自然本性和認知能力的差異,而是因為他們的環(huán)境和習俗的差異。他還提到,如果人們生活在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中并受到熏陶,那么良好的行為和習俗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積累,并且他們將逐步形成高尚的道德;相反,則會形成低劣的道德。

      亞里士多德認為,道德來自社會習俗的陶冶?!皞惱淼滦詣t是由風俗習慣沿襲而來,因此把習慣一詞的拼寫方法略加改動,就有了倫理這個名詞。”[9]所以,道德的達成必須存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的社會習俗。亞里士多德還把道德看作是由習俗沿襲而來的,在這種習俗的感染下,人們的心靈就將受到教化,就會去除情感、意志和欲望中的非理性成分,使自身的行為既不會過度,也不會不及,二世可以達到某個中和點,即所謂的“中道”。

      三、荀子與亞里士多德道德起源論不同點

      對于影響道德起源的重要因素之一的人性是善還是惡,荀子與亞里士多德產生了不同的看法。

      荀子的人性論是以“性惡論”作為理論基礎的。他認為人的本性生來就是惡的,人全依賴自身的后天努力將其轉為善。荀子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1]荀子認為,在人性中生來就有追名逐利,貪圖享樂等不好的成分,所以人性是惡的。荀子認為,如果對惡的本性不加以約束,縱容其發(fā)展,就會導致爭搶掠奪的產生,而推辭謙讓就消失了。他認為,人性既然是惡的,那就必須加以改良。如果不進行改良,任由其發(fā)展,勢必會給社會帶來災難。而惡能轉化為善,是由于圣人后天“化性起偽”而致的。因此,荀子十分重視圣人在“化性起偽”中的作用,認為禮儀和其他道德信條都是圣人創(chuàng)造的。

      亞里士多德在性無惡無善論的基礎上一定程度認為人性是向善的。亞里士多德認為,理性和智慧是區(qū)分人類與其他動物的重要標志,從而提出了“人是理性的動物”的重要命題。亞里士多德還認為,善是人類生活的目的,而且善存在于人類生活中[10]。因此,對于人來說,潛能是起點,是可能性,潛能最后轉化為現(xiàn)實,實現(xiàn)其目的,目的即美德。

      四、荀子與亞里士多德道德起源論對當代道德教育的啟示

      (一)把教育作為培養(yǎng)道德的重要途徑

      無論是性善論還是性惡論,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觀念與道德規(guī)范最終都需要通過各種教育來實現(xiàn)。荀子與亞里士多德都強調了教育在道德觀念形成過程中的重要性。

      相應道德課程的開設,可以科學有效的促進學生思想道德同各項知識全面均衡發(fā)展。以道德課程為平臺,通過國家、學校和教師三個維度,形成合力,推進學生的健康發(fā)展。

      在其他通識教育課程及專業(yè)課程中,我們也要重視道德教育的因素,使之成為隱性的道德課程。在這些課程學習過程中道德教育同其他基礎教育、專業(yè)教育緊密結合,同專門的道德課程同時發(fā)揮影響,共同促進學生的道德觀念的形成與發(fā)展完善。

      (二)為道德教育營造良好的環(huán)境

      有效的道德教育離不開良好環(huán)境的支持,環(huán)境對道德教育的影響在荀子與亞里士多德的道德觀點中都受到重視。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環(huán)境在一定程度上給人影響,并制約人的活動。道德教育環(huán)境是一個廣泛而復雜的綜合體,具體應在教育小環(huán)境和社會大環(huán)境兩方面進行營造。

      在教育小環(huán)境方面,應將家庭、學校和同輩群體的影響綜合分析思考,形成合力,推動教育小環(huán)境成為道德教育的沃土。第一,綜合三者潛移默化的滲透性,使學生長期生活在一個欣欣向榮的氛圍之中,學生會不自覺的受到這一氛圍的影響,將自身的實際同良好的環(huán)境進行對比,并向環(huán)境看齊。第二,將家長榜樣、教師榜樣、同輩榜樣相結合,讓學生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感受到榜樣的力量,通過榜樣的現(xiàn)身說法去切實的完善其道德素質,提高其道德水平。

      在社會大環(huán)境方面,第一,要重視由于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及西方文明進入帶來的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腐朽私下的影響,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導下保證社會大環(huán)境與教育小環(huán)境方向一致。第二,要注重新媒體時代下網(wǎng)絡對于道德教育的正面影響,在學生個人價值觀尚未完全建立成型時建立健全網(wǎng)絡道德規(guī)范,采取有效的舉措凈化網(wǎng)絡環(huán)境。

      (三)道德教育應更多的關注學生的實際需求

      荀子重視“化性起偽”的重要性,結合他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應根據(jù)學生的自身的道德基礎、學習態(tài)度等進行差異性教育。亞里士多德把道德分為理智的德性和道德的德性,在亞里士多德的靈魂分類說中,他把靈魂分為植物靈魂、動物靈魂和人的靈魂,人的靈魂即理性靈魂。人具有理性靈魂,這是區(qū)別于植物和動物的標志。他所說的道德德性的培養(yǎng)是針對人的動物靈魂提出的,理性的德性才是人的理性靈魂所需要的。將道德的德性同理性的德性相結合,就要同時關注學生動物靈魂方面的欲望需求和人的靈魂方面的理性需要。

      因此,在實際進行道德教育時要將道德規(guī)范的傳授同學生自身發(fā)展的需求相結合,努力做到適宜每個學生自己發(fā)展的個性化道德教育。一方面,通過了解學生個體的的實際道德水平及道德發(fā)展要求,運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考慮矛盾的特殊性,選擇最合適的方法和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道德教育,這樣會取得很好的實效,切實有效的提升學生的道德水平。另一方面,國家社會在一定歷史時期所要求的道德目標和認為相對固定,而每個學生的實際道德水平高低不同,在面對與國家社會現(xiàn)實要求差距較大的學生個體時,更要從基礎做起,投入更多精力去幫助其成長,盡快縮小差距,在較高的道德基礎上實現(xiàn)個性發(fā)展。

      猜你喜歡
      亞里士多德德性荀子
      論亞里士多德的道德德性與實踐智慧
      西部學刊(2024年1期)2024-02-19 10:58:58
      柳亞子書法
      從德性內在到審慎行動:一種立法者的方法論
      法律方法(2021年3期)2021-03-16 05:57:34
      荀子“道心”思想初探
      《荀子》的數(shù)學成就初探
      荀子的“王道”觀念
      和諧
      亞里士多德的發(fā)現(xiàn)
      亞里士多德的發(fā)現(xiàn)
      托馬斯·阿奎那的德性論
      倫理學研究(2016年5期)2016-02-01 12:46:17
      同仁县| 廉江市| 土默特右旗| 锦州市| 凉山| 蒙阴县| 综艺| 玉山县| 平舆县| 荥阳市| 宁化县| 铁岭市| 青铜峡市| 白水县| 聂拉木县| 诸暨市| 通江县| 丰宁| 乐东| 闸北区| 柘城县| 固阳县| 洮南市| 峡江县| 福鼎市| 聂荣县| 田阳县| 岑溪市| 祁东县| 尚志市| 宝丰县| 镇原县| 瑞金市| 抚顺县| 永福县| 义马市| 桂东县| 天长市| 五大连池市| 湘阴县| 荥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