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白銀市白銀區(qū)第二小學 陶明芳
“更多的時間經(jīng)驗表明,學生的學業(yè)不良,是品行問題產(chǎn)生的重要誘因”,德困生是那些品德表現(xiàn)不良而受到教師或學生歧視的學生。德困生往往還是學困生,常常有以下數(shù)種行為表現(xiàn):不喜歡學習,成績不好;在班級、學校“不守規(guī)矩”;經(jīng)常“惹事生非”,不團結同學甚至頂撞教師;有時在教室“大鬧天宮”,弄得烏煙瘴氣;言行粗魯,有時出手傷人,動口罵人;在學校欺小凌弱,故意找事;強詞奪理,得理不饒人;課外亂跑,課堂多搗亂,作業(yè)不做,不認真讀書……雖然品行嚴重程度有輕有重有多有寡,但這樣的學生往往每個班都少不了,甚至“俯拾皆是”。
德困生的形成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客觀原因有家庭、學校、社會等多方面:如家庭方面因素,或家長教育方法不當,如小溺愛導致長大不服教育,如粗暴教育造成逆反性格等(方法缺失型);或家長生活不注意、言行失當給孩子構成了不好影響(環(huán)境困惑型);或家庭畸形(單親、離異、孤兒、隔代撫養(yǎng)等)給孩子健康成長留下陰影(心理障礙型)。
學校教育方面因素:或從教者教育教學偏差,沒有因材施教(知識欠缺類型);或存在歧視環(huán)境造成心靈傷害;或陷入自救失敗的怪圈中不能自拔(誤陷泥沼型)。
還有社會的因素:或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環(huán)境困惑型);或留守家庭、空巢家庭,監(jiān)護人監(jiān)管乏力等(家教空缺型)。主觀原因有個人自身方面的因素:或成長中思想認識跟不上(意識迷茫型),自身“防疫力”自控力、習慣差(意志薄弱類型),或身體先天缺陷(身體不健康類型),或智商欠缺(智力低下類型)。
德困生的轉化工作意義重大。孔子說:“少成若天性,習貫如自然?!保h賈誼《治安策》),所以轉化德困生是首先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也是學校教育工作的要求,還是建設班集體的需要。學生是構成班集體的細胞,良好的班集體的形成,必須依靠班內每粒細胞的共同積極行動。德困生常常是班級集體目標的實現(xiàn)的阻礙因素之一,首先德困生現(xiàn)象對班級發(fā)展榜樣的示范作用發(fā)揮不利,其次德困生不“困”的方面,往往會對其他同學和班級的發(fā)展造成不良導向作用。德困生轉化工作是全體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對樹立良好學風班風,更對學生人格健康發(fā)展和全面成長意義重大。
美國發(fā)展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學家愛利克·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認為,學齡期(約6~12歲)少年兒童心理處在“勤奮——自卑”這樣一個階段,他們內心的問題是“我能不能為全世界的人與事物做什么事”,這個時期學生獲得的“正面成果:獲得學習能力,成就感”,容易給他們造成的“發(fā)展障礙”是“失敗感”。埃里克森認為兒童勤奮感的獲得來自家長、教師、同學和鄰居,如果兒童得不到以上這些人的認可,有的孩子就會放棄對勤奮感的追求,進而形成覺得自己沒用的自卑感。所以若孩子感受到自信與自尊,他就會收獲勤奮的美德,他的成長和發(fā)展也就會健康和完整。根據(jù)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發(fā)展理論結合實際分析,小學階段德困生一般表現(xiàn)出以下心理特征:
1.主體意識和自尊心覺醒程度較高,但往往覺得得不到他們內心認為的足夠尊重。
和大部分學生相比而言,大多數(shù)德困生一般呈現(xiàn)較早社會化(即常說的“早熟”)特點,自尊心和主體意識覺醒較早,言行失當后不能容忍教師當眾批評或者不恰當?shù)脑挕?/p>
2.有作為“勤奮”動力的上進心,但往往不能獲得“正面成果”。
德困生好勝有上進心,但由于認知基礎不夠,很難獲得勝利。毅力不足、道德認識水平相對低下的他們總在其他易于“取得成功”獲得矚目的方面(一般是不良行為)上出風頭,來滿足好勝的心理需求和表現(xiàn)自己的欲望,于是演變成了不良言行。
3.有實現(xiàn)自我價值獲得大家認可的愿望,但又不能克服意志薄弱的缺點。
德困生有改變現(xiàn)狀和實現(xiàn)自我獲得肯定的心理,即使對前途失望的“一塌糊涂”的學生,也一直有“重新做人”的想法。在新的條件、新的契機來臨之時(比如獲得小小的肯定而產(chǎn)生成就感),他們會爆發(fā)出新愿望和動機,如果此后能克服意志薄弱的不足,能夠堅持不懈,他的心理問題便會迎刃而解。
1.對德困生教育者要樹立正確的認識。
德困生現(xiàn)象很正常,所謂德困生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一定條件下德困生完全可以轉化,教師要相信德困生也能成才,甚至成為出類拔萃的人物。清朝初期的著名學者、史學家萬斯同小時候很頑皮,甚至一次掀翻了賓客的桌子,是名副其實的“德困生”,后來他閉門思過,經(jīng)過勤學苦讀成為著名學者,參與《二十四史》的編修工作。北宋司馬光小時候貪玩貪睡,也是“德困生”,屢受先生責罰和同伴嘲笑,后來改掉壞毛病,堅持不懈讀書,終于成為學識淵博的文豪。德國海涅是學校里人盡皆知的德困生,但經(jīng)過努力成為舉世聞名的大詩人。所以德困生并不可怕,德困生教育的關鍵在于是否得法,優(yōu)秀的教育者能夠幫助學生確立自信,找到自己的發(fā)展方向。
2.教師要留心觀察德困生,抓住契機對他進行心理輔導。
德困生的缺點多而且顯而易見,但他們身上有時會存在閃光點,不過往往少而微、隱而藏。責任心極強的、敏銳的教師,以“繡花姑娘的功夫,老婆婆的心腸”可以捕捉到。這些閃光點就是德困生身上必然存在的積極因素,抓住這個閃光點就是找到了學困生心理輔導的最佳切入點。教育家馬卡連柯認為,“就是那些被學校開除的,非常難以教育的青少年,如果被安置在有正常秩序的環(huán)境里,也會變得很好”。教師敏銳捕捉德困生的積極因素,如興趣、愛好和特長,如渴求上進的心情,如偶然顯現(xiàn)的優(yōu)點,用“放大鏡”的方法去對待、去發(fā)揚。
3.對德困生的心理輔導要講究方法。
首先,要將熱愛學生、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作為有效輔導的前提,用愛讓這些孩子感受到教師真誠的關心愛護,內心里悅納教師、悅納自我。其次,要善于喚起和培養(yǎng)”德困生”的積極因素,與優(yōu)秀的學生相比“德困生”的興趣等次較低,同時不夠穩(wěn)定,易受影響而改變,所以對德困生積極興趣的發(fā)現(xiàn)和培養(yǎng)特別重要;其次心理輔導要幫助德困生樹立自信心,幫助他們找回自尊,德困生往往自卑、膽怯、自我封閉、自暴自棄,決不能過多批評、責罵,需要耐心和寬容,通過談心幫助他們分析犯錯誤的心理原因,使他們認識自己、理解自己、反省自身,從而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為德困轉向德優(yōu)打下基礎。再次,教師還要調動各方各面的支持和配合,利用家長學校對家長進行心理輔導和家庭教育方法的指導,獲取家長的正確支持,讓社區(qū)配合學校開展積極宣傳教育活動、弘揚正能量,共同關注、研究、探索德困生的教育,形成強大的教育網(wǎng)絡與教育合力,避免“2>5”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從而使教師的心理輔導和幫助更有實效。
蘇霍姆林斯基說,對孩子的熱愛與關懷是一股強大的力量,能在人身上樹立起一切美好的東西,使他成長為一個有理想的人。德困生是社會、家庭、學校、個體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必然存在的一種現(xiàn)象,作為有責任心、熱愛教育、熱愛孩子的教育工作者,必須重視德困生的輔導與轉化工作。教育的核心不是教訓而是“愛”,給與德困生更多的關心和愛意,讓這些長得不夠端莊茁壯的幼苗沐浴陽光而健康成長,“讓每一個學生在學校里抬起頭來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