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洪艷
(貴州省習水縣第四小學,貴州 遵義 564600)
計算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小學計算教學更是貫穿于數(shù)學教學的全過程,《小學數(shù)學新課程標準》指出:小學數(shù)學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培養(yǎng)計算能力。由此可見計算教學的重要性。但是小學生計算的正確率常常會受到學生的興趣、態(tài)度、意志、習慣等因素的影響。做計算題時,學生普遍有輕視的態(tài)度,一些計算題并不是不會做,而是由于注意力不夠集中、抄錯題、運算粗心、不進行驗算造成的。在計算教學中,筆者比較重視對學生錯題成因的分析,重視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計算能力,接下來,筆者對此進行探討。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保證計算正確的重要條件,由于小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間比較短,加上有的學生習慣性差,往往出現(xiàn)顧此失彼、丟三落四、抄錯數(shù)字、符號以及漏寫數(shù)字等所謂錯誤,個別學生精力不集中,要么急于求成,只想一氣呵成,要么左顧右盼或一邊計算一邊搞小動作等,不能冷靜地審題,缺乏耐心地去選擇合理的算法,不能細心地進行計算和驗算,最后造成計算錯誤[1]。
一是口算不熟練,造成簡單的口算出錯:如10-0.09=9.01,35×20=600,1.4-0.8=0.4,0.72÷0.6=12,3-1/3=2/3;二是四則運算順序混亂造成
計算出錯:如892-462÷6=430÷6;三是筆算豎式書寫不嚴謹,如數(shù)位未對齊,抄錯數(shù),漏寫得數(shù)等;四是估算只想著湊成整十、整百的數(shù),只想著整除,忽視了如何去估一個數(shù),如:359÷8=400。
思維定勢有其積極的一面,但也會產(chǎn)生消極的干擾作用。如受0與任何數(shù)相加仍等于這個數(shù)的影響,所以造成9×0=9的錯誤;受25×4=100的影響,所以導致24×5=100的錯誤;受整除的影響,造成35-15÷5=4,15×3÷15×3=1。
算理不理解,沒有形成簡便計算的技能技巧。學生不但能計算,而且要能合理靈活地進行巧算,才能省時省力、提高計算的速度,提高計算的質(zhì)量。但很多學生只是掌握了形式,而沒有形成技能,所以也會發(fā)生計算的錯誤。
良好的計算習慣是克服心理因素障礙、掌握學習方法、提高計算能力的保證。為此筆者認為教師應在常規(guī)教學過程中努力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并做到以下四方面:一是正確審題習慣。審題是正確計算的前提,為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養(yǎng)成“一讀、二看、三想、四算”的良好習慣:“讀”是認真讀題,“看”是看清數(shù)據(jù)、運算符號、運算順序,“想”是想清計算方法和順序,“算”是按想的思路進行認真計算[2]。二是認真書寫習慣。書寫無錯是計算正確的必要條件。無論是抄題還是脫式計算,教師均嚴格要求學生格式規(guī)范、書寫工整、卷面潔凈。即使草稿也要求字跡清晰,每完成一個計算步驟要“回頭”仔細校對,證實自己抄寫、計算正確后再繼續(xù)下一步運算。三是仔細驗算習慣。驗算是計算正確的保證,教師在教學中要加強示范和指導,提高學生對驗算重要性的認識,使檢驗成為學生的自覺行為,克服怕麻煩的不好習慣。
教師在教學中要結(jié)合教學內(nèi)容,講究訓練形式多樣化,寓教于樂,使枯燥的計算教學富有生機。堅持每節(jié)課前適當?shù)倪M行口算或聽算等多種形式訓練,比如:低年級可以采用游戲的形式:如“開火車”、“找朋友”、“找門牌號”、“送信”、“對口令”、“奪紅旗”、“闖關(guān)”等;中年級可以采用口算板、口算表、卡片、幻燈片或游戲進行訓練;高年級訓練的方式可以是指名答、搶答、齊答、聽算、視算等。教師通過定期或不定期地開展“限時小測競賽”、“有獎速算”、“計算擂臺賽”等專項心理素質(zhì)訓練,以達到延長學生有意注意的時間,讓學生在計算過程中保持更大的專注和投入,增強學生正確計算的自信心。
學生作業(yè)或試卷中計算出現(xiàn)了錯誤,老師要及時引導學生認真分析計算錯誤的原因,尋找錯誤的根源,及時改正過來。對于共性的計算錯誤,教師可以集體分析和糾正,組織學生一起觀察、思考、分析、交流,通過課堂集體“會診”,既達到“治病”作用,又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同時引導學生養(yǎng)成收集錯題,做成一本錯題集的習慣,并要求學生經(jīng)常復習察看,以防日后出現(xiàn)類似的錯誤。
在教學中,要加強練習,這是提高計算能力的法寶。子曰:“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說明了練習的必要性。只有在掌握了計算方法的基礎(chǔ)上,加強練習,才能夠提高計算的速度和準確性。才能夠悟出計算的訣竅,從而全面提升計算的能力。當然,應該講究訓練策略和訓練方法的多樣性,以免造成學生的枯燥情緒。例如:訓練內(nèi)容要有層次:基本訓練(目的是掌握法則、運算定律、運算性質(zhì)、計算公式等)[3];針對性訓練(目的是糾正學生最容易出差錯的地方);特殊訓練(目的是通過強化記憶牢記常用計算數(shù)值來提高計算的速度和準確性。如:圓周率近似值3.14與一位數(shù)的乘積、分母是2.4.5.8.10的最簡分數(shù)與小數(shù)的互化等。)訓練的方法要多樣,如:競賽式,可以提高速度;游戲式,可以提高興趣等。訓練的手段要多種:如:借用多媒體;借用簡單的教具和學具(自制計算卡片、計數(shù)器、撲克牌等)
總之,計算教學是一個長期復雜的教學過程,要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見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