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華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指出:語文課程應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適應實際生活需要的識字寫作能力、閱讀能力。為此,我們可以科學運用網絡資源,在網絡資料的輔助下充分挖掘語文教材文本中蘊含的教育價值,提升初中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提高語文閱讀教學質量。下面筆者結合《孔乙己》一文的教學實踐,談談如何運用網絡資源充實并豐富文本教學,提高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質量。
在語文閱讀學習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由于文本描述的一些情景與初中學生的實際生活相差較大,導致學生解讀文本出現困難。面對這樣的情況,通過選用網絡中相關語音視頻與圖片資源進行恰當展示,比教師用語言解說文本中有關內容更加形象具體,既能激發(fā)學生閱讀文本的濃厚興趣,又能促進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深入理解。
例如教學《孔乙己》這篇課文時,由于文中展現的時代風貌與學生當下所處的生活環(huán)境存在較大的差異,學生無法通過小說文字的描述在自己的大腦中形成畫面,如很多學生對當時咸亨酒店的布局、擺放的物品以及當時的背景環(huán)境認識不足。為了解決這一困難,教師選用網絡資源中的有關圖片和影視片段設計教學課件,向學生展示了這樣的一組鏡頭:咸亨酒店曲尺形的大柜臺,站著喝酒的短衣幫,坐著喝酒吃菜的穿長衫的人,還有咸亨酒店中負責溫酒的伙計以及他們之間的對話等。通過課件的播放,將那個時代的酒店的環(huán)境以及人們的交往很形象直觀地展示在學生面前。在這樣的情境中繼續(xù)品讀理解文本,學生就能深刻體會到當時社會的貧富差距,為接下來深度閱讀這篇小說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自然而適時地運用微課課件輔助文本解讀,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微課的過程中獲得對文本的深刻認識。這樣的做法在幫助學生理解文本重難點方面效果比較明顯。微課具有教學時間較短、教學內容較少、資源容量較小、資源構成“情景化”等特點,“微課”選取的教學內容一般要求主題突出、指向明確、相對完整。因此,筆者設計微課要到教學資源豐富的網絡中去篩選,依據教學內容既可從互聯網上直接下載相關可用的“微課堂”教學課件,也可以下載有關圖片、視頻資源進行設計制作出新的微課課件。
在教學《孔乙己》的過程中,筆者將引導學生體會孔乙己的悲慘命運和探究孔乙己死亡的原因作為教學的重點內容,這也是學生理解該文的一個難點。在教學時,我們通過微課的形式形象直觀地呈現出這篇小說的重點內容,以引起學生解讀文本主題、探究原因的興趣。首先,播放視頻展示文本中4 次出現的“笑”:一是在咸亨酒店,人們笑孔乙己的新傷疤;二是喝酒的人嘲笑孔乙己,說他連半個秀才都沒撈到;三是孩子們對孔乙己“快活”地笑;四是孔乙己腿被打斷之后,人們的取笑。其次,組織學生對這4次“笑”的內涵與作用進行分析,并交流各自的分析結果。最后,在微課的引導下讓學生思考孔乙己悲慘結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這個根本原因就是文章所要深刻反映的社會主題。借助微課,在上述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夠清楚地意識到當時的社會制度以及人們的冷漠是造成孔乙己悲慘結局的根本原因,從而實現了學生對這篇小說反映的社會主題的準確把握。
在引導初中學生讀析文學作品的過程中,了解相關的背景資料是正確解讀文本的關鍵之一。很多教材文本都和初中學生的生活閱歷有著較大的距離,學生必須先充分了解該作品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和所反映的社會風貌才能正確解讀文本主旨,而豐富的網絡資源為學生查找相關資料提供了便利。教師指導學生到網絡中篩查相關學習資料,既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又能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初中學生對解析魯迅的作品向來有一定的畏難情緒。通過與學生進行交流,筆者發(fā)現學生覺得魯迅的作品難讀懂、難理解的主要原因是對其作品所反映出的社會背景不了解,對作者寫這篇作品時的時代背景以及作者當時的處境、心態(tài)如何等不了解。因此,筆者引導學生帶著這些問題上網進行自主探究學習,讓學生在課前補上“時代差”這一課。筆者將語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讓學生通過網絡搜集、整理關于魯迅的資料和《孔乙己》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深入文本,賞析文本中作者刻畫“孔乙己”這個人物的代表意義,分析孔乙己悲劇結局的必然性和根本原因,這樣,達成教學目標就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