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雙喜
粗心大意的背后還有很多原因。根據筆者多年的教學經驗,認為造成學生粗心的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
有些孩子天性好動,在解決問題時注意力的集中性、穩(wěn)定性、注意的分配不夠成熟,而導致錯看條件或者少看條件,造成解題錯誤。
1. 抄錯數字
有些孩子在做題時,經常抄錯數字,他們列的算式中的數字和題目中的數字不一樣。比如這樣一道題:二年級(1)班有23名女生,25名男生,二年級(1)班一共有多少名學生?算式本來是23+25=48(人),而有同學列的算式是28+25=53(人),這道題他的理解是正確的,就因為抄錯數字導致計算結果錯誤。
2. 看錯運算符號
有些孩子在做題時容易形成思維定勢,容易受前面做的題型的影響,看錯運算符號甚至不看運算符號,就想當然地去做。比如在做計算題時,前面做了幾道加法題,做減法題時不細心看題就用加法做了。還有些孩子把除號看成加號、把加號看成除號等,比如:8÷8=1,而他算成8+8=16,這都是粗心惹的禍。
3. 進位不加,退位不減
二年級學了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的計算題,在做題的時候,粗心的孩子錯誤率非常高,甚至讓老師和家長頭疼,想盡了各種辦法,但效果不盡如人意。在課堂上老師讓他們說算理也說的清清楚楚,但一做題筆下就出錯,讓他們更正又能更正正確,究其原因就是學習能力達不到火候,算的時候進位1不加,退位的時候退了的一位不減。比如:38+25=63,但他們的答案是38+25=53,進位1丟了。50-22=28,但他們的答案是50-22=38,個位0減2不夠減,應該向十位退1,十位上應該是4-2=2,但他們把借給個位的1個不管,仍用5-2=3。但讓他們檢查的時候馬上就知道哪里錯了,為什么錯了,立馬能更正對,這就說明他們的注意力集中不到做題上。
4. 求快心理嚴重
有些貪玩的孩子只知道玩,最怕做作業(yè)占用了他玩的時間,做題時只趕速度,不問結果,用最快的速度完成作業(yè)就完事,也不知道檢查,導致錯誤百出。
一些孩子對學習新知識不夠重視,重點難點渾然不知,西瓜芝麻不分,眉毛胡子一把抓,知識點的掌握上凌亂無序,方法的理解上一知半解,不能將一個個的知識點連接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結構,所以做題就靠蒙,蒙對了就認為學會了,蒙不對也不研究為什么錯了,導致做題或者考試時效果不理想。比如:二年級學了表內乘法,有這樣的題型往往做錯。問:4個5相加的和是多少?他們會列成4+5=9,其實是他們對4個5這句話的意思沒有理解透徹,看見有“相加”兩個字就認為列加法算式,老師講了這樣的題應該列成4×5=20,他們就死記方法,遇到這樣的題型又錯了。問:4和5相加和是多少?他們又列成4×5=20,究其原因就是不理解“4個5”和“4和5”的意思造成的。
在一年級時由于孩子的識字量小,家長和老師代替他們讀題,久而久之,學生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讀題習慣,不會一個字一個字地讀題,導致審題不清,或者不會自己讀題審題,把題目看個大概,或者憑著自己的感覺做題導致錯誤,所以為了能讓孩子養(yǎng)成一個好的讀題習慣,老師和家長不能錯誤的認為孩子小就包辦代替。每一道題讓孩子自己先讀,如果有不認識的字老師和家長可以給孩子說一下,從小就培養(yǎng)孩子認真讀題的好習慣。比如:一年級學過這樣一道題,一共有15只雞,公雞有7只,母雞有多少只?學生知道是母雞有8只,但不會審題,不知道應該把8算出來,列的算式是7+8=15(只)。這就是審題不清造成的。
有些孩子對學習缺乏興趣,學習的積極性不高,所以他們抱著敷衍老師和家長的態(tài)度,只要把老師或家長布置的作業(yè)完成就行,從來不管正確與否,所以他們不讀題,憑自己的判讀做題,當然錯誤率就非常高,但讓他們更正的時候又能做正確,老師和家長就錯誤的認為是孩子粗心了,給他們戴上了粗心的帽子,其實不然。
有些家長不重視孩子的學習,不能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安靜的學習環(huán)境,導致孩子做題時注意力不集中,孩子在一旁做題,旁邊電視在上演,那么小的孩子控制不住自己,看一眼作業(yè),看一眼電視,久而久之就養(yǎng)成了不能集中注意力做題的習慣。
總之,學生粗心大意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對于學生解題的粗心大意,不能簡單的歸結為馬虎,要進行具體的分析,根據不同的情況對癥下藥,一方面教師在教學中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采取相應的教學方法,另一方面,還要認真分析學生產生錯誤的原因,及時總結,并采取行之有效的對策。總之,學生粗心的背后存在著很多的現實問題,要想糾正孩子的粗心馬虎,需要采取以下幾方面的對策。
人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讓孩子改掉粗心的毛病,要從本質上下功夫,要讓內因起作用。首先,應該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喜歡學數學,只要學生喜歡數學課,他們做題時注意力就能集中,做題的態(tài)度就端正了,也會想各種辦法把題做對,題做對了他們就有了成就感,學習的動機就越來越強,錯誤很少,甚至不出現錯題。可以通過以下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
1. 獎勵智慧星
學生特別喜歡老師獎勵給他們的東西,即使是平時他們不放在眼里的東西,但只要是老師給的,就視如珍寶,所以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喜歡老師,喜歡數學課,每節(jié)課評選5個上課積極回答問題的學生,給他們每人發(fā)一顆智慧星,集夠10顆智慧星換一張智慧卡,5張智慧卡可以參加一次學校組織的實踐活動,學生表現都非常積極,上課效果也非常好。
2. 輪流當小老師
低年級的小學生特別崇拜老師,在老師跟前表現特別積極,所以抓住學生的這個心理,找機會讓他們當小老師,盡量讓他們有成就感,所以課堂作業(yè)連續(xù)5次全對就可以當一次小老師,代替老師給其他學生批改作業(yè),學生都特別喜歡這個活動,都想成為老師的小幫手。
3. 當數學課代表
低年級的小學生認為小老師就是老師的身份,所以他們非常珍惜這個身份,所以老師就讓當5次小老師的學生成為數學課代表,每天給同學傳達老師布置的任務,幫老師收交作業(yè),發(fā)放作業(yè),統(tǒng)計學生交作業(yè)的情況等。那個榮譽在學生的心里是無法估量的,所以他們就爭著搶著當數學課代表,學習的勁頭自然就高了。
通過多年的教學經驗,以上方法都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他們學習的積極性高了,各方面表現就好,學習的能力自然就強了,粗心的毛病也就少了。
注意是心理過程的開端,為認知活動提供清醒的心理背景。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時心理活動的指向經常變化,注意對象就不能得到清晰而完整的反映,因而極易粗心出錯??梢酝ㄟ^一些專門的訓練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注意習慣。比如:利用每節(jié)課課前3分鐘訓練口算題,培養(yǎng)學生看清數字和運算符號的能力,訓練時把學過的加、減、乘、除的口算題放在一起,一方面訓練學生抄對數字的能力,另一方面訓練看清運算符號的能力,每天堅持練,通過各種形式的比賽,評選火眼金睛等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發(fā)展學生的學習能力,改掉粗心馬虎的毛病。
要改掉學生粗心的毛病,還要強化審題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審題能力。比如:學校圖書室有60本科幻書,給三年級借了28本,剩下的借給二年級4個班,平均每班借幾本?有些學生不會審題,看到3個數字就不知道應該列什么算式,教師可以這樣訓練:問題是“平均每班分幾本”,肯定把書平均分給4個班了,只要是平均分一定要列除法算式,但應該用哪個數除以4呢?引導學生分析,是把剩下的分給二年級4個班了,那就說明應該用剩下的本數除以4,但剩下的不知道,先應該把剩下的算出來,再平均分給4個班,通過老師一步一步的引導,學生就學會審題了,以后遇到這種題型就知道如何分析了。
在平時的教學中,針對學生容易產生感知錯覺和思維定勢的特點,組織他們對相似的題型進行辨析。比如:2和8相加是多少?2個8相加是多少?前者兩個加數是2、8,而后者兩個加數都是8,通過對比學生就會區(qū)分了,也知道了這兩道題的異同,以后學生做題的時候就不會出錯了。還有這樣的題型學生經常分不清。①23比45少多少?②30比16多多少?③比43多18的數是多少?④比55少20的數是多少?一部分學生不會分析,見了多字就加,見了少字就減。教師把這4道題同時給出,讓學生區(qū)分這4道題有什么不同,通過分析發(fā)現,第①題和第②題兩個相比的數是知道的,要求的是一個數和另一個數相差的一部分,而第③題和第④題求的是另一個不知道的數,不知道的數如果比知道的數大就加,如果比知道的數小就減,通過這樣比較,學生恍然大悟了,以后再遇見這種題很少出現錯誤了。
老師在平時要注意觀察、分析學生粗心的原因,看是知識性的錯誤還是真正粗心的原因,如果是知識性的問題一再出錯就一定要教給學生解題的技巧和正確的思路,并強化練習,只要這樣才能幫助學生克服粗心的毛病。比如二年級有這樣的題型“( )+23=51,22+( )=56,( )-12=46,33-( )=18”,學生經常出錯,其實不全是學生粗心造成的,是學生缺少做題方法。這樣的題型在一年級時學生很少出錯,但到了二年級數字變大了,錯誤率非常高,其實不是數字變大了學生算錯了,分析錯誤的原因是學生不知道括號里填的數字應該是大數字還是小數字,所以錯了,老師就要教給學生正確的方法,根據加法算式中“和最大”,減法算式中“被減數最大”的原則分析,如果括號里要填的數是最大的就把知道的兩個數相加,如果不是最大的就把知道的兩個數相減,學生輕而易舉掌握了,很少再出錯了。
小學低年級學生的“粗心”問題讓很多老師和家長深感頭疼,其實造成學生粗心的因素很多,要改掉學生粗心的毛病,就要求我們正確深入地認識兒童的粗心行為,剖析原因,設計對策,矯治行為,才能促進其身心的和諧發(fā)展與整體素質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