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瑋
(南昌工學院,江西 南昌 330108)
Martin Lindner于2004年提出了微型學習的概念,并將其描述為“一種存在于新媒介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基于微型內容和微型媒體的新型學習”。是“網(wǎng)絡時代的移動化、個性化學習形式,是一種非正式學習的形式”。微學習有兩大要素:微型內容(指出具有單獨化、碎片化的特點;使用新型的知識組織結構;內容呈現(xiàn)具有非連續(xù)性、隨機參與性等特點)、微型媒體(移動電子終端)。Peter A.Bruck、Sinuhe Arroyo等學者對微型學習設計進行研究,提出了五大基點,以Gerhard Roth為代表的腦研究者利用神經(jīng)生物學成果證明了微型學習的有效性。
國內研究在此基礎上圍繞學習者注意力及微型學習知識體系構建兩個方面。認為“微”不僅體現(xiàn)學習的內容組塊,還蘊含著學習發(fā)生發(fā)展的認識以及參與者的心態(tài)。以華中師范大學的祝智庭、顧小清為代表的學者明確了五大微型學習設計原則。認為微型內容的速溶知識和聯(lián)通性知識能夠促進非正式學習,使后者不再是一種簡單的補充性學習,而是學習連續(xù)系統(tǒng)思維的構建。東北師范大學陳軍等人提出建立在學習者個人興趣基礎上的微型學習,進一步研究了微內容的選取及表現(xiàn)形式。微型學習被引入企業(yè)培訓、學科教學、成人教育等領域。
南洋理工大學將微課定義為“運用計算機通訊技術來達到特定目標的小教學材料...教學的組織規(guī)模也比較小。”,它具有教學目標清晰、內容短小精悍、具有半獨立性和一定靈活性等特點。我國學者從2008年開始對其進行理論和實踐研究。以胡鐵生為代表的微課研究專家們將其定義為一種新型的教學資源,從構成、運用、在線網(wǎng)絡幾個方面對其進行深入的探討。我國學者雖然起步較晚,但對于微課的設計和應用的研究在不斷深入,不僅專注于微課程理論的可行性,更是逐漸將其引入高校課堂,輔助課堂教學。對微課輔助作用的研究與非正式學習的理論相輔相成。國外學者于上世紀末開始將學習分為正式學習與非正式學習,并對其進行研究。非正式學習是對正式學習的輔助與補充,由學習者自我發(fā)起、自我調控、自我負責的學習。它應該是融入生活,無處不在,隨時隨地都能觸發(fā)的一種學習方式。學習體系是由碎片化到系統(tǒng)化的一個認知過程,非正式學習即是一種碎片化的學習方式,這種散點式知識結構是認知升級的前提。
雖然國內外研究者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但對微課的定義已基本確定,和微型學習理論中的微型內容不謀而合。其本身的特點及學習方式又決定了微型媒體為理想載體。目前,國內制作微課主要以教學法為基礎,主要解決老師教的問題。從教師的角度解決課堂上的問題。微型學習理論是基于新媒介生態(tài)系統(tǒng)中,以學習參與者為主體,從學習心態(tài),認知角度提出的學習理論。運用這種理論制作的微課是建立在學習者基礎上,適應學習者非連續(xù)的注意狀態(tài)并隱含知識的結構流程,創(chuàng)設自由快樂的學習體驗。它能夠在課時數(shù)有限的情況下,延伸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以學習理論為基礎,從學習參與者的角度制作微課,以促進學生非正式學習為目的,使微課內容更簡潔,學習方式更具實用性與多樣性。學習者能根據(jù)自己的學習進度自主調控學習進程,并與其他學習者自由交流學習心得。從微課制作的新角度解決學生學的問題。以學促教,嘗試教學改革。
由以上觀點可判斷無論是微學習還是微課對非正式學習都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將微型學習理論融入微課制作也是可以實現(xiàn)的。因此在理論上我們能達到以下預期效果:
⑴ 促進學生非正式學習,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運用微型學習理論設計的微課能夠適應學習者非連續(xù)的注意狀態(tài),激發(fā)隨機學習參與。內容易于學習,便于記憶??梢詽M足實用性的個性化學習需求,激發(fā)學習興趣。
⑵ 促進教與學的結合,提高教學質量。
微課與正式學習相結合,非正式學習內容不再是獨立的知識組塊,非正式學習也不僅僅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而是系統(tǒng)知識能力結構的聯(lián)結。將碎片化的知識結構加入課堂知識體系,有利于學生將知識系統(tǒng)化、能力化,從而提高認知。
⑶ 豐富教學資源、促進課程建設。
該理論強調微型學習知識體系的構建,以此為基礎制作的微課為今后教學資源體系建設及課程建設做好了準備。
⑷促進教師拓寬知識面,提高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
該研究也是新時代對教師的挑戰(zhàn)。教師不僅要術業(yè)有專攻,也要融入學生的生活,用他們習慣的方式傳授知識。在微課制作的過程中有利于教師貼近學生與時俱進,將技術和教育整體劃一。
但是該研究也面臨一系列的問題與困難。首先,缺乏對學習者非正式學習的監(jiān)督機制。非正式學習很大程度上依賴學習者的自主性,除了增加微型內容的趣味性還需要更加強硬的方式介入學習者的學習過程但同時又不能引起學習者的逆反心理。其次,缺乏對學習效果的評估機制。正式學習可通過在校的書面或口頭考核。但是非正式學習往往是對課堂理論知識的一種補充,甚至是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簡單粗暴的考試結果顯然無法準確評估學習者的學習效果。因此,為了使研究更客觀準確,還要加強這兩大問題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