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蘭州市榆中縣高崖小學 牛貴棟
群文閱讀,作為一種有益于知識積累、能力提升的新方式,近年來頗受語文教師的青睞。顧名思義,群文閱讀就是教師聚合相關聯(lián)的多篇文章并引導學生在一定時間內(nèi)集中閱讀,對學生的閱讀速度、數(shù)量和質量都是一種考驗和磨練,對發(fā)展小學生語文素養(yǎng)十分有利。那么,群文閱讀在教學實踐中該如何施行呢?
文本是小學生常接觸的閱讀載體,而選擇合適的文本則是群文閱讀教學的第一步,也是取得成效的重要基礎。群文閱讀的文本具有一定的聯(lián)系性,或是內(nèi)容相關、人文內(nèi)涵相似、表達方式相同的,語文教師要先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或學生的興趣點提煉具體主題,然后再謹慎地選擇同一標準下的合適文本,供學生閱讀;文本數(shù)量教師要謹慎地控制在四本以內(nèi),貪多則有可能“嚼不爛”,給學生造成“力有不殆”的疲倦感,過少則失去了群文閱讀的意義,都不能達到良好的閱讀效果。例如,在學習《賣火柴的小女孩》后,我組織學生閱讀了安徒生其他的代表性作品,如《丑小鴨》《皇帝的新裝》《海的女兒》等,開展以“安徒生筆下人物”為主題的群文閱讀;在復習時,我又引導學生接觸安徒生之外的童話作品,如《白雪公主》《灰姑娘》《老鼠嫁女》《哪吒鬧?!返龋尨蠹姨接懰鼈兊膶懽魇址?、人文內(nèi)涵等,明確有哪些異同,形成了以“童話故事”為主題的群文閱讀;而到了高年級,還可以將《賣火柴的小女孩》與《我的叔叔于勒先生》《三毛流浪記》等文本放在一起進行群文閱讀,使學生在對比中更深刻地理解文本內(nèi)容和作者情感,進一步深化自身的思想認識和價值取向。
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對閱讀方法的指導是群文閱讀見成效的關鍵,更是培養(yǎng)小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步驟。語文教師要通過講解、練習、滲透等方式有意識地指導學生怎樣閱讀,幫助學生掌握具體可行的閱讀方法,如略讀、精讀、默讀、跳讀等,使學生在多篇文章的對比中學會讀、樂于讀,并形成分析比較、綜合歸納等受益終身的閱讀能力。具體來說,在一堂課上要讀完多篇文章,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快速默讀或瀏覽,粗略地了解一下文章結構,知道其主要內(nèi)容和重點句段,對每一篇文章都能憑借初步印象進行口頭概括梗概;其次要讓學生掃讀、跳讀,即將文本中的關鍵句段挑出來重點讀,如這一段都描述了什么內(nèi)容、起到什么作用,這個詞語我們該怎樣理解、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等,將學生在第一遍閱讀中形成的感受深化并鞏固下來;再次要引導學生對比分析,即從這一組文本中提取出有效信息,如《賣火柴的小女孩》每一次火柴點燃時的幻想、《我的叔叔于勒先生》中作者父母態(tài)度的幾番變化等,結合閱讀主題進行比較,分析觀點、情感、語言風格等具體內(nèi)涵,在思考中解讀,在綜合中歸納,在不斷磨練中實現(xiàn)閱讀能力的有效提升。
問題是點燃思維火花的導火索,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質疑討論環(huán)節(jié)則是群文閱讀中畫龍點睛之筆,更為小學生發(fā)散思維和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創(chuàng)造了條件。落實到閱讀實踐中,語文教師一要設計一些具有啟發(fā)性、針對性的問題,遞給小學生一根“思維的杠桿”,幫助他們撬動大腦、激活想象,開展有的放矢的閱讀活動,而教師的問題具有哪些特點呢?沖突性、比較性和遷移性,如在《盤古開天地》《羿射九日》《女媧造人》等“創(chuàng)世神話”的群文閱讀中,“這一組神話故事的情節(jié)結構有何異同?請比較作答”“我們知道這些神話都是虛幻的,為什么今天還要學習呢?”問題與學生原有的認知產(chǎn)生沖突,就會激發(fā)他們的探究欲望;二要鼓勵學生勇于質疑,自己在閱讀中發(fā)現(xiàn)問題并思考如何解答,實在不能解決的就在小組內(nèi)討論或與教師、全班同學共同交流,在想象力、思辨力、創(chuàng)新力的不斷發(fā)展中完成群文閱讀。需要注意的是,教師的提問要少而精、學生的討論要有度,且不要太追求課堂的藝術性和講解的透徹性,而是要給學生留足自讀自悟的時間,讓學生抓住重難點充分閱讀、品悟,進而得出自己的感悟、獨特的想法,真正學會閱讀。
讀寫結合是群文閱讀的最后一步,也是鞏固、升華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必要環(huán)節(jié)。所謂讀寫結合,就是在群文閱讀后請同學們動筆寫一寫,內(nèi)容不限、字數(shù)不限,可以寫自己的閱讀感受、閱讀時的對比發(fā)現(xiàn)、學到了什么。以此在語言的輸入、內(nèi)化和輸出中逐漸加深感悟、學會表達,進而不斷發(fā)展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讀寫結合的具體途徑有:1.仿寫,即模仿文本的句子、片段或表達方式進行寫作訓練,這就要求學生仔細揣摩文本,只有真正掌握其內(nèi)涵才能在寫作時為己所用,以“特色人物外貌描寫”群文閱讀為例,在同學們分析了文本中是怎樣描寫人物外貌并寫得特別出彩后,我引導他們用學到的方法描寫身邊的同學,再請大家猜一猜,你寫的是誰?2.拓展,即對文本中的留白處進行想象、結尾處進行續(xù)寫、簡略處進行擴寫、矛盾處進行改寫等,由此既能考查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又能發(fā)展其想象力、創(chuàng)新力,如讀了《賣火柴的小女孩》后,假如小女孩站在你面前,你會和她說什么?將自己想說的話寫下來;③感悟,即記錄自身閱讀時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如有同學在《海的女兒》結尾處寫道:“小人魚最后沒能回到自己的家園,她的父母親該多傷心啊!”雖然只是簡單的一句話,卻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值得肯定。由此可見,讀寫結合既提升了自身的思辨分析能力、批判精神,也為寫作奠定了基礎。
總之,群文閱讀對小學語文的“教”與“學”都有積極促進作用,一線教師要在認真分析學情的基礎上從文本選擇、方法指導、質疑討論和讀寫結合等方面下功夫,探索出最適合本班實際的群文閱讀之路,以開闊視野、積累知識,進而使小學生愛上閱讀、愛上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