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燭之武退秦師》選自《左傳·僖公三十年》,講述的是魯僖公三十年秦晉聯(lián)軍圍攻鄭國,在兵臨城下的危急時刻,鄭國老臣燭之武臨危受命只身赴秦營,以三寸之舌說服秦穆公退兵,使鄭國轉(zhuǎn)危為安的故事。
燭之武何許人也,以年老體弱之身,能在國難當頭,憑一己之力,巧妙化敵為盟,最終做出一番救國存家的偉業(yè)。
關(guān)于該人的正式史料,留存記錄的只有左傳中的《燭之武退秦師》一文。我們想了解其人,只能咬文嚼字,一點點從細節(jié)處慢慢描摹他的形象。首先看他的名字,燭之武,顧名思義,就是燭地一個叫武的人。燭之武不僅出身差,混得也不好。這可以從他與鄭伯的對話中看出來。他對鄭伯說:“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边@段話說明他之前的一生都處于不得志的狀態(tài)。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出身卑微的人卻異常聰明。我們能從“退秦師”的故事里感受他的這種聰明,具體表現(xiàn)在:1.他能從秦晉鄭三國關(guān)系中敏銳洞察到秦晉之間的矛盾點、秦鄭之間的利益結(jié)合點,說明他的智商遠超常人。2.他能迅速捕捉到秦伯的心思,把自己的觀點掩藏在秦伯聽得進去的話里,說明他的情商穎悟絕倫。這樣一個了不起的“兩高”人士,居然會感嘆“不如人”,我們完全可以想象燭之武生活著的鄭國是一個怎樣的國度。
馮夢龍在其歷史小說《東周列國志》中,將燭之武寫為鄭國的三朝老臣,但始終得不到升官,在鄭國一直擔任“圉正”(養(yǎng)馬的官),相當于《西游記》里所說的“弼馬溫”。被舉薦使秦時,已年過七十,須發(fā)盡白,身體傴僂,步履蹣跚。我不知馮的描寫是有其出處,還是小說家的想象,但其刻畫大致符合我心中燭之武的形象:當著一個朝廷的小官,懷才不遇,但是能夠接觸到官方的訊息,所以保持著政治的敏銳性。燭之武就是這么一個有才華但不受重用的人,生活中更像沉默的大多數(shù)。這樣一個老人,卻在國家危難之際,爆發(fā)出令人驚嘆的能量。
我讀燭之武,最欽佩的是他的三種品格。
第一是慎獨。屈原的悲劇是有才華,身在宮廷,卻不受信任和重用,空有熱情于家國無補。燭之武之前的遭遇更可悲,他有才華,卻連把才華展露出來的機會都沒有。燭之武幾十年如一日,堅持不懈地鉆研學問。這從哪看出來呢?試想如果他只是臨時抱佛腳,對秦晉攻鄭的動機、對秦伯為人處世的了解、對秦晉歷史關(guān)系的變化、對國家利益的得失焉能洞察得如此透徹,也就不會短短125字的說辭,便使鄭國轉(zhuǎn)危為安。文與可成竹在胸,是因為他一直在畫竹子。燭之武可不是鄭國丞相,不是因一直處理政務,而積淀了這份洞若觀火的眼光的。他必然是在日常生活中時刻錘煉自己的學識,觀察政治的臧否得失,所以鄭伯突然召見,才能招之能戰(zhàn),戰(zhàn)之能勝。政治才能是一項屠龍技,在日常生活中并無用武之地。如果他只是想靠這本事飛黃騰達,我相信他可以堅持一年,五年,甚至十年。但是一年年過去,眼看著青春不再,眼看著前途無望,他仍在堅持著做這份無用功,這絕不是功利性驅(qū)使能夠做到的。他把這種政治學的洞見、思索,當作了生命最崇高的部分。正是燭之武這種幾十年如一日,默默治學,不求聞達的慎獨精神,才培養(yǎng)了他的大格局、大視野,讓他在青史上刻下耀眼的一筆。
第二是勇敢。我們學習過《荊軻刺秦王》。荊軻,是武士的勇敢,在危險的處境要做最危險的事,卻能談笑自如,視死如歸。而燭之武,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老人,向我們展現(xiàn)的是屬于文士的勇敢。這種勇敢表現(xiàn)在:1.面對家國的仇人,他能很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要知道,即使是秦舞陽這種十二歲就敢殺人的狠角色,真正到了大場面的時候,都“色變振恐”。而燭之武的表情,文中雖未提及,但從他敘說的條理可知,他必然是鎮(zhèn)定自若的。2.他是一個小人物,面對秦伯這樣的大人物,討論的又是家國存亡的大事,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他卻顯露出從容的氣度。唐末詩人杜荀鶴,寫起詩來“此身雖賤道長存,非謁朱門謁孔門”,稱道自己“男兒受恩須有地,平生不受等閑恩”,說的特別有骨氣,一副不為權(quán)貴和五斗米折腰的架勢。然而真正面對權(quán)貴朱溫時,卻是連聲喏喏,汗如雨下。燭之武卻不是這樣的文人,他沒見過大場面,卻在大場面上侃侃而談,表現(xiàn)得從容不迫。為什么我要刻意地區(qū)分鎮(zhèn)定與從容?我以為鎮(zhèn)定是外部的表情管理,鎮(zhèn)是一個主動詞,是一個刻意的調(diào)整。人家刀子都伸到脖子上了,要殺你,殺你全家、全國?能不害怕嗎?燭之武不是圣人,也會害怕,但為了更好地完成任務,要表現(xiàn)得不害怕,臨大事有靜氣,這是一種很了不得的養(yǎng)氣功夫。而從容是由內(nèi)而外的,是骨子里的自信,是面對危局,我自信可以說服你,我自信可以解決問題。燭之武這種鎮(zhèn)定從容的勇敢,是我們大多數(shù)人不具備的品格。
第三是智慧。燭之武的說辭層層遞進,曉之以弊、誘之以利,入情入理地讓秦伯意識到滅鄭無益于秦,甚或有害,從而讓鄭國免遭滅頂之災。關(guān)于燭之武的外交策略、外交辭令的分析,許多研究者都進行過深入的探討。我想強調(diào)的是,我們看書往往被作者的筆墨輕重所迷惑,甚至會誤解秦鄭結(jié)盟是順理成章的邏輯。其實兵者,國之大事。秦晉伐鄭,舉兩國之力,勞師遠征,這樣重大的決定,必然經(jīng)過兩國朝廷的激烈討論。換句話說,這是兩個國家的智謀之士權(quán)衡利弊下的共同抉擇,秦伯也必是深思熟慮,細較得失之下,才決意與晉國一起攻打鄭國的。當是時,秦晉強而鄭弱,秦晉親而鄭疏,秦晉出師有名而鄭理虧在前。面對這樣勢如危卵的困境,鄭國群臣噤若寒蟬,無策以對。燭之武在這樣的情境下,為弱小的鄭國找到了一條生路,將秦晉從合作共贏變成零和博弈,從而說退了秦軍。秦晉友好,鄭就可有可無,秦晉失和,鄭的地位就凸顯了,這才是鄭國存亡的關(guān)鍵。燭之武說“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比欢@樣的智慧,這樣的手段,稱得上是今雖老矣,人猶不及啊。三年后,秦伯反悔,再次伐鄭,然而秦晉互爭,亡鄭之機已逝,秦大敗而返。
《燭之武退秦師》,短短一小篇散文,給我們描繪了一個有血有肉、智勇雙全的文人形象,他在歷史上只璀璨了一個瞬間,卻在千年后仍散發(fā)著不滅的光芒。燭之武,真國士也!
作者通聯(lián):陜西榆林吳堡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