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炳森 曾兆霞
摘要:《燭之武退秦師》是古代文言文中記言散文的代表之作,也是古人論辯藝術的高度體現(xiàn)。學習《燭之武退秦師》,學生能夠了解春秋時期列國紛爭的緊張局勢和國家危亡之時燭之武從容不迫、化解國難的勇敢機智??梢哉f《燭之武退秦師》不僅僅是一篇歷史散文,還是一篇包含了愛國主義、論辯技巧、人生哲理的綜合性的有深度的散文作品。在實際的學習中,由于認知能力的限制,學生對本文的許多方面不能夠有深入的認識。因此,教師通過合理的教學方法,全面講解課文,讓學生真正體會到《燭之武退秦師》一文的博大精深,對于提升學生的思考能力,弘揚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有著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燭之武退秦師;教學方法
春秋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獨特而又重要的朝代。對于春秋歷史的全面學習和了解,是學生理解中華歷史文化的重要途徑。而《燭之武退秦師》一文則是對諸侯爭霸的春秋歷史的詳細體現(xiàn)。《燭之武退秦師》是非常原始的記載春秋歷史的散文,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容易將其與二手和三手史料的平鋪直敘的解讀方法相混合,而不能從文章的細節(jié)中推敲出豐富的歷史知識。所以,教師要通過恰當?shù)慕虒W方法讓學生學會從文章中汲取豐富的歷史知識,以加深對課文的全面理解,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提取信息、總結歸納的能力。
一、查閱豐富史料,深入了解故事
《燭之武退秦師》講述的是春秋時期的故事,對于一個故事要做到透徹了解,一定要聯(lián)系當時的時代背景、人物之間的關系。而在實際的閱讀過程中,學生容易視野狹窄,僅僅將目光局限于課文之中,而對于與課文相關的歷史史實則不做探究,因此只能從淺顯的層面了解故事的大體,而不能有深入的理解。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查閱相關史料,理清故事的全部來龍去脈,盡可能多地通過史料的支撐對故事和人物產生豐富的理解。
例如,在閱讀第一段時,很多學生對于晉侯和秦伯之間的關系不夠了解,造成對于結尾晉文公不愿意追擊秦穆公的原因即“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不能理解。再者由于歷史知識的缺乏而對于晉文公圍攻鄭國的原因也無法理解。所以教師可以通過《左傳》《史記》等歷史資料讓學生知道晉文公流亡期間受到秦穆公的幫助才回國當上君主,因此說沒有秦穆公的幫助就不會有現(xiàn)在的地位;而晉文公在流亡時沒有受到到鄭國的禮遇,因此心有怨恨要討伐鄭國。所以,教師通過這些史實的講解才能夠讓學生對整個故事的起因與背景有充分的了解,進而才能更好地理解全篇的內容。
二、掌握關鍵字詞,進行順暢理解
《燭之武退秦師》是春秋時期的歷史散文,很多用語與當時的生活生產方式有著密切的關聯(lián)。而春秋時期的散文用語又十分地簡略,很多字詞都是基于當時特定的生活習慣和生產方式而產生的,意義與現(xiàn)代漢語差別很大。在閱讀時,學生容易由于時代的差異而對文中的一些詞語不能進行準確的理解,影響了對整個故事的深入理解。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注意文中的重點詞語,對這些重點詞語進行多方面的引申與拓展,幫助學生從詞語中更全面地認識當時的時代和故事情節(jié)。
例如,在閱讀到第二段“夜縋而出”四個字時,學生對于“縋”這個字不能僅僅停留在注釋中所說的吊在繩子上下城,更重要的是還要了解當時鄭國城墻的高度,通過城墻的高度才能想象到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人下城的艱辛。另外對于“朝濟而夕設版焉”中的“版”,學生不能只停留在防御工事這個層面,而是要聯(lián)系原文,根據(jù)晉國用“版”來防御強大的秦國,可以推測出“版”是一種具有很強防御能力的防御工事。所以,在對于重點字詞的理解上,教師要引導學生聯(lián)系相關內容進行邏輯推斷與引申,感受《春秋》一字寓褒貶的博大精深。
三、通過對白,感受高超的辯論藝術
辯論是《燭之武退秦師》的精華部分。前半部分的“夜縋而出”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勇敢的燭之武的形象,而后半部分的辯論讓我們看到燭之武的智勇雙全。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容易流于對文章的翻譯,而忽略了燭之武辯論的技巧。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秦晉的關系,深入分析燭之武的辯論角度和辯論方法,感受燭之武辯論的高超技巧。
例如,在學習文章第二段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注意到,燭之武一開始做說客時,就直接站在秦國的立場上,從秦國與晉國之前的交往中分析晉國行事特點,定義晉國只顧私利,不顧情義的真實面目,讓秦穆公產生憤慨;然后再站在秦國的立場上分析占領鄭國對秦晉的不同得失。學生就能感悟到整個辯論過程都是燭之武以秦國利益為核心,一步步巧妙地瓦解了秦晉的聯(lián)盟。
綜上所述,《燭之武退秦師》是古代辯論散文的代表之作。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通過對歷史背景的全面展示讓學生對整個事件有全面的了解,進而體會燭之武在危急關頭挺身而出的勇敢;教師要讓學生學會品味燭之武靠三寸不爛之舌就瓦解了秦晉之盟的高超藝術,體會燭之武作為一名辯士的高超才能。
參考文獻
[1]新課標視閾下教學設計之巧與實——以《燭之武退秦師》教學為例,李昕洋,語文天地,2019-05-05.
[2]篇性審美:尋找深度的關聯(lián)——高思遠老師《燭之武退秦師》教學實錄及名師觀察,汲安慶,語文教學通訊,2018-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