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曉風
我國廣東、廣西、湖南等地是瑤族分布最廣、人口較多的聚居地區(qū)。由于這個民族特有的遷徙性和居住分散性,未能形成一個統(tǒng)一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但瑤族是一個具有強烈民族意識的民族,數(shù)千年來在惡劣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中延續(xù)下來并為人類文化做出自己的貢獻。自古以來,在我國瑤族各種祭盤王儀典的活動中,長鼓舞耍歌堂的民俗文化與宗教文化相互滲在一起,在此,我們尋找其特有的民族心理素質和強大的民族自我意識的源泉。
廣東連山瑤族祭祀盤王的活動時喜作“耍歌堂”。這是瑤族人民最為隆重的紀念先祖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與瑤家人日常生活的民俗文化難解難分,其中以歌舞貫穿始終,充分體現(xiàn)了瑤族舞蹈文化的民族特點。廣東連山瑤族長鼓舞[1]是一種民俗信仰事象,從蔚為壯觀的舞蹈表現(xiàn)內容看可分為四類:一是祈求豐收的舞蹈;二是表現(xiàn)瑤族勞動生產的舞蹈;三是反映戰(zhàn)爭方面的舞蹈;四是一些純屬祭祀性的舞蹈。在瑤族傳統(tǒng)中,一些驅鬼逐邪、治病占卜的巫術活動中也常跳長鼓舞。如今,廣東連山瑤族長鼓舞已經(jīng)成為群眾性文娛活動。2008年6月7日,瑤族長鼓舞經(jīng)國務院批準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廣東連山瑤族是我國嶺南的一支歷史悠久的原住民少數(shù)民族,因在生產勞動時模仿上山落嶺、過溪越谷、伐樹運木、斗龍伏虎等生活情景而形成了形象生動的舞蹈語匯,最典型的有“黃泥長鼓舞”“蘆笙長鼓舞”“撻鼓舞”和原始宗教舞蹈?,幾迕癖娤埠锰L鼓舞,它的民俗文化以原文化生態(tài)基礎,來自原始信仰及其祭祀和巫術活動,是歷代宗教文化的傳播和變異的結果。長鼓舞常在瑤族的傳統(tǒng)節(jié)令假日和喜慶的日子表演:一是“盤王節(jié)”,祭祀儀式表演“還愿長鼓舞”;二是在春節(jié)賀歲和各種喜慶日子表演,稱“賀年長鼓舞”;三是“做屋長鼓舞”和“趕羊做鼓長鼓舞”等表演。因區(qū)域不同,長鼓的打法既有風格共性,又有鮮明個性,其功利訴求都是祈求祥和的生活,它反映瑤族人民的生產斗爭和生活習俗,體現(xiàn)瑤族民眾的思想感情和理想愿望,集中展現(xiàn)在祭典盤王的偶像崇拜這個核心上。
長鼓舞是祭祀盤王“還愿”儀式中所跳的舞蹈。這一古老的傳統(tǒng)祭祀舞蹈,是連山人民在祭祀“盤王”的儀典和在驅鬼逐邪、治病占卜的巫術活動中常跳的舞蹈,深受瑤族人民喜愛。長鼓在瑤語叫“汪嘟”,其所制的長鼓,通常用沙桐木作為材料,牛、羊皮蒙鼓面。1.2米左右長,中間小,兩頭大,其中一頭又略大三分之一。木心挖空,兩頭喇叭蒙上精制過的黃羊皮,然后用6至8條染色麻繩拉緊兩頭黃羊皮,再涂上紅、黃、白等色彩,繪上龍鳳圖案,美化鼓身。跳舞時,舞者用一條彩帶綁著兩頭“鼓頸”,掛在肩上,橫于腰間,右手使掌、左手持竹片分別擊鼓,隨著音樂節(jié)拍,即發(fā)出“唪啪唪梆”的鏗鏘之聲。長鼓舞在整個祭祀盤王“還愿”儀禮中,只有“請愿”和“圍愿”中表演長鼓舞,有鑼鼓伴奏,隨著音樂節(jié)拍擊鼓,伴以舒緩、持重的舞步,發(fā)出“噼啪蓬平”的渾厚激昂之聲,充分表現(xiàn)瑤族人民的性格特征和氣質。每年舉行“盤王節(jié)”的盛會,以長鼓舞粗獷、勇猛、奔放、雄勁、灑脫;節(jié)奏明快、敏捷的動作膜拜盤王開天的傳統(tǒng)習俗。歷代有成千上萬的俗民參與活動,2014年廣東連山千年瑤寨參加的人數(shù)破了吉尼斯記錄。
瑤族有一種獨特的文化主題,一種主導觀念,產生了屬于本民族的自我認同感,連山瑤民通過長鼓舞把諸多要素整合起來,形成社會模式,我們可以循著祭祀盤王儀式的舞蹈文化去尋找其中的軌跡。
從史籍記載中可以看到,早期祭祀盤王只是“叩槽而號”的簡單儀式,有一些模仿盤瓠動作的簡單舞蹈,在流傳的“盤王舞”的“祭兵舞”中可以看到“叩槽而號”的痕跡。到了唐代,由于瑤族大量南遷,在遷徙過程中吸收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叩槽”已發(fā)展成歌舞長鼓“時節(jié)祀盤瓠”了,“盤王舞”進一步得到發(fā)展。宋代以后,道教逐步傳入瑤區(qū),首都祭祀盤王儀式與瑤族傳統(tǒng)祭祀盤王形式互相吸收、融合,逐步豐富祭祀盤王儀式中的舞蹈,一直發(fā)展至今我們看到的龐大的“盤王舞”體系,同時祭祀儀式也大大發(fā)展了。粵北山區(qū)的瑤民是隋唐時期遷徙到連南的,有逢年過節(jié)都跳長鼓舞的傳統(tǒng),舞者以男性居多,他們身穿節(jié)日盛裝,將一米多長的大長鼓斜掛在腰間,腰扎紅綢,裹白色綁腿,左手持竹片擊鼓,右手用手掌拍擊。表演形式有雙人對舞和眾人圈舞。對舞時一人領擊起舞,另一人對應相合;圈舞時也由一人領舞,領舞者多由村寨中年長的鼓手擔任,眾人合。長鼓舞以擊鼓時晃動鼓頭而帶動上身連續(xù)環(huán)動和半屈膝柔緩起伏的步伐為基本動律,時而騰空急轉,時而如猛虎撲地,特別是雙人表演時,猶如兩虎相斗,又像雙龍戲珠,妙趣橫生。其中“立圓”鼓、“平圓”鼓和“8字圓”鼓,在圓中涅槃,節(jié)奏鮮明,動作優(yōu)美,舞姿古樸,有顯著的民族特點和濃厚的生活氣息。整套動作剛勁有力,粗獷灑脫,把瑤族人民勤勞勇敢的精神和雄勁剛強的性格,表現(xiàn)得惟妙惟肖。還有“斗雞”“射箭”“虎跳龍門”等動作,舞姿優(yōu)美奇特,難度很高,嫻熟的表演技巧隨著耍歌堂的興盛而興盛。盤王節(jié)的儀式要舉行七天七夜的大型祭祀娛樂活動,屆時附近以及鄰省的瑤胞一齊涌來參加,熱鬧非凡。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盤王節(jié)的舞蹈文化,以舞蹈為中介,導引出民間的各種交往,促使群體內部成員凝聚情感,使他們產生一種歸屬感、認同感和滿足感,使瑤族的子孫產生強大的合聚力,超越千山萬水的阻隔。
盤王節(jié)跳長鼓舞是有來由的。傳說盤王有一次進山打獵,在追趕山羊時不幸掉落山崖身亡,盤王的孩子有六男六女,他們尋找父親,發(fā)現(xiàn)盤王的尸體掛在懸崖的泡桐樹上,兒女們便追殺山羊,砍倒泡桐樹,挖空樹干做長鼓,剝山羊皮,蒙鼓面,擊長鼓為盤王伸冤雪恨。長鼓的傳說傳遞給我們的是,當年瑤族是一支比較強盛的民族,生存在中原一帶;飄洋過海則應是其在遷徙過程中千磨百折的象征。后代們打死山羊剝皮制鼓報仇,是瑤民為恢復當年民族昌盛的期望,這種期望和飄洋過海的傳說形成了瑤族人民的文化心態(tài),一種強烈的危機感和彰顯全族同舟共濟的精神,從而形成了瑤族堅韌、頑強、剽悍的民族性格。
長鼓舞的風格形成是瑤族人民性格自我的體現(xiàn),其動作風格特點突出了“彈”和“矮”。彈,即指每個動作必須顫動,但這種顫動是有發(fā)力點,好像是裝了彈簧,向下顫動即向上反彈,用內力控制,使每個動作都有彈性,與一些民族的宗教舞蹈重心向下顫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充分反映了瑤族不屈不撓的民族性格。長鼓舞動作花樣多,從膝部屈伸程度和耍鼓時部位高低不同而分“高樁”“中樁”和“低樁”三種姿勢,從打法上分為“文打”和“武打”,“文打”動作溫和、舒展,“武打”動作粗獷、復雜,每套動作都是由慢變快,逐漸形成高潮結束,這也是鍛煉族人吃苦耐勞、勤勞勇敢的民族性格。
在“盤王節(jié)”祭祀儀式中“長鼓舞”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瑤族人民以長鼓舞為“凡界”和“神界”的媒介,“鼓”成了一種溝通法器,成為人們與神靈和祖先溝通的橋梁,通過跳長鼓舞告知祖先,瑤族后代對他們的崇敬之意和感激之情,從而祈求祖先對子孫后代的保佑和庇護,同時表達瑤族人民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的精神。
長鼓舞是瑤族的傳統(tǒng)民間舞蹈藝術,形式多樣,是瑤民喜聞樂見的民間舞蹈形式。長鼓舞將其靈性之美融入長鼓中,創(chuàng)造出眾多優(yōu)美的動作藝術,使長鼓舞成為中華舞蹈文化的一朵藝術奇葩。長鼓舞動聽的鼓點,高超的技術,存留在鼓舞的儀式美、程式美、節(jié)奏美和技術美中,世代流傳,其民俗美學價值是符合人們的審美標準,能夠得到民眾的認同。
在瑤族《過山榜》中記載,瑤民跳“長鼓舞”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宋時稱“長鼓”為“鐃鼓”,據(jù)南宋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中記載:“鐃鼓、瑤人樂,狀如腰鼓,腰長倍之,上銳下侈,亦以皮鞔植于地,坐拊之。”長鼓也是瑤族祭祀活動中重要的道具,是瑤民的崇拜物,是瑤族祖先崇拜的殘余物,它印證了瑤族的傳說,喚起瑤民對歷史的記憶,是凝聚這個族群的力量之物。“長鼓舞”是一種媒介,是一種特殊的符號,瑤民通過它集中表現(xiàn)瑤族的民間藝術文化,通過農歷十月十六日的“盤王節(jié)”活動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氨P王節(jié)”是祭祀祖先和感謝眾神賜予豐收成果,祈求年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儀式活動?!伴L鼓舞”活動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樣,有宗教祭祀活動、節(jié)慶假日慶典、傳統(tǒng)節(jié)日狂歡等,其表演形式異彩紛呈,它是一種與宗教活動緊密結合的民俗舞蹈。
在連山瑤民的祭祀儀式中,“長鼓舞”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其發(fā)生的基礎是舞者崇拜祖先和神靈,相信有靈論是祭祀儀式程序中的主要內容?,幟裢ㄟ^“長鼓舞”想方設法去親近神靈和祖先,表達對神靈和祖先的膜拜及傳遞神靈和祖先慧澤瑤族的信息,祈求他們的庇護,以此抵御自然災害和避免不幸的遭遇。黑格爾在《美學》中指出:“意識的感性形式對于人類是最早的,所以較早階段的宗教是一種藝術及其感性表現(xiàn)的宗教?!痹谧诮碳漓雰x式中跳“長鼓舞”有嚴格規(guī)定的時辰、場景和表演者。在這種特定的環(huán)境下,“長鼓”作為人格化和神化的法器,舞者即是儀式的代言人,他們通過“長鼓舞”給人一種宗教體驗,完成儀式中神圣的傳遞信息者的角色。這種泛神色彩忠厚的遺風中,管窺到神靈觀念產生是因為瑤民在強大的自然力量面前感到憂慮和恐懼,在恭敬地舉行神圣的祭祀活動中,參與者表演的每一個“長鼓舞”動作是神秘的,是祭祀物化的精神象征,其表演程式的肢體語言不是隨意的,是與天道、神靈、祖先溝通的天梯,所以“長鼓舞”的風格特點是神圣而空靈。祭祀儀式的禮儀和程序,統(tǒng)統(tǒng)成為瑤民景仰、崇拜的對象。
“長鼓舞”是瑤民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后代興旺發(fā)達、人壽年豐的一種舞蹈儀式。在香煙裊裊、燈火昏黃的儀式中,“長鼓舞”表演者節(jié)奏緩慢,表情肅穆,動作規(guī)矩、平衡而穩(wěn)重,舞步變化多端,若鳥之飛翔,其莊嚴與神圣感,既表達了對神靈的崇拜,又有對祖先的崇敬與緬懷,以及對美好生活的渴求與向往,突顯瑤族古老宗教文化的印記。孔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圣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圣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系辭焉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凝神”。長鼓舞展現(xiàn)出一種氣勢、風骨、力量、節(jié)奏、旋律和意蘊,達到情景交融的境界,給人以更多的聯(lián)想和美的享受?,幟裢ㄟ^“長鼓舞”營造一種莊嚴肅穆的氣氛,使娛神氣氛濃厚,喚起民族的記憶,增強族群的凝聚力,使瑤族的血脈維系長久。形態(tài)生動、技藝精湛的“長鼓舞”已是瑤族的標志性符號,它把過去與現(xiàn)代、祖先與后代子孫聯(lián)系在一起,成為瑤族人民文化與精神傳承的媒介,使子孫后代與神靈和祖先的溝通更清晰、更具象?!伴L鼓舞”是瑤族民眾系統(tǒng)肢體語言的象征符號,承載著千百年來瑤族人民所沉淀的多元文化,是瑤族人民傳統(tǒng)文化的綜合反映,折射出瑤民的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
“長鼓舞”具有完整的表演程式,表現(xiàn)瑤民豐富的情感內容?,幟駥ψ嫦瘸绨莸募漓雰x式有特定的時間、場景及表演者。整個表演程式節(jié)目較多,其中“長鼓舞”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一般舉行“家愿”儀式規(guī)模較小,“廟愿”由全體村民舉辦,參與者較多,其儀式規(guī)模相對較大,兩種儀式程序基本相同,一般需要三晝夜至七晝夜,有些把兩者合二為一舉行。也有數(shù)十個村寨聯(lián)合舉行,規(guī)模浩大,人數(shù)多達成千上萬人,活動持續(xù)好幾天,除了祭祀祖先,還有上清、太清、玉清三位主神及其他神靈。以“盤王節(jié)”為例,它的儀式由兩部分組成,一是“還祖宗愿”,二是“還盤王愿”。祭祀中的師公角色是指定的,女人不觸碰法事所用的一切祭品,更禁止女性參與準備工作,遵循我國傳統(tǒng)女人不得參與的傳統(tǒng)觀念?!斑€盤王愿”儀式瑣碎,但較簡單,主要以樂舞為主,整個氛圍較輕松。當“瑤歌”告一段落,舞長鼓者接著表演 十八套程式動作,舞蹈過程中不可以間歇。晚上,還要點燃篝火,師公帶跳,“瑤歌”一旁助興,這段“長鼓舞”是娛神舞蹈,舞姿曼妙,步伐輕盈,音樂豐富,具有多種神話色彩,跳“長鼓舞”時還要撥卦,撥到陽卦,則說明祭祀儀式完滿結束。冥冥之中,好像有一種超自然的力量在支配著,它像一個紐帶,緊緊地維系著本族群的團結、繁榮與發(fā)展,同時它也記錄族群全體休戚相關,而足以加強的團結意識的記憶。求雨祈豐年的祭祀活動尤為流行,其規(guī)模盛況令人叫絕。
“長鼓舞”記錄了瑤民源遠流長的歷史印記,有著直接表現(xiàn)本民族人文的符號功能,通過這些“符號”向祖先和神靈傳遞瑤民后代堅韌不拔的精神及民眾生生不息的信息,把長鼓化為人格神靈,其審美價值就是深埋在瑤民心靈中的神圣感,對瑤民的生活影響深遠。
在祭祀舞蹈中,使用“鼓”的法器做舞是普遍的現(xiàn)象,借助法器做舞聲,能使人在世俗凡間與超凡的神靈間傳遞信息。“瑤不離鼓”的說法是十分廣泛,瑤民通過法器理解神靈和祖先的旨意,這也是祭祀儀式舞蹈中不可分割的整體,也是儀式具有的普遍規(guī)律?!伴L鼓舞”的密集鼓點是發(fā)自肺腑的樂音,鼓聲起處,依稀可見瑤民祖先圍坐一起,熱血般的鼓點,迎來豐收時歌舞升平的盛世。每一威風的鼓點,敲擊的是代代不息的吶喊,每一個威風的舞姿,都讓人領略到堅韌不拔的民族秉性,都是瑤民寬廣胸襟的體現(xiàn)。威風凜凜,催動經(jīng)久不息的千年鼓聲。
“長鼓舞”具備其聲,也執(zhí)有其“形”。
其舞蹈風格一:以“沉”見長。舞長鼓時動作的矮、穩(wěn)、顫時還有一“沉”的過程。評價“長鼓舞”技藝精湛與否,就是瑤民山地文化“矮、蹲”的功力,外化為“長鼓舞”的動作特征。矮,腿部須全中蹲,身體支撐全在一主力腿上,這要求舞者有非凡的腿功,如果不具備超人的腿部力量,往往無法勝任整套舞蹈動作。在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下,瑤族人形成堅韌不拔的性格?!邦潯笔谴笊缴畹默幾迦松舷律降膹椥詣幼鳎L久的生活習慣形成腿部的屈伸,這些動作在“沉”的過程中,使舞蹈動作更加凸顯“矮”和“穩(wěn)”的功力,體現(xiàn)瑤族舞蹈的審美價值觀。
其舞蹈風格二:以“圓”見美。“長鼓舞”的步法,以及動作的起、承、轉、合,皆以“圓”為內核,其蘊涵著許多中國傳統(tǒng)的精神理念和關于生命、社會、宇宙的哲理思想。“圓”承載著人與神、人與生命、人與自然的契合,符合中國追求圓滿和諧的人生哲學?,幟裢ㄟ^舒緩自然的動作組成的“長鼓舞”,把“鼓”人格化來愉悅神靈和祖先,“圓”是長鼓舞獨特的動作特征,顯示神靈的功德令瑤民崇拜。打“蓮花”形成“平圓”;手握鼓身畫圓再往回收時形成“立圓”;長鼓繞身而舞形成“8字圓”,在“圓”中涅槃,直契宇宙本體,蘊含著中國傳統(tǒng)的精神理念和無窮的哲理?,幾濉秵稳诉€愿長鼓舞》以矮、穩(wěn)、顫的動作形態(tài)來體現(xiàn)瑤民的生活習俗,在拙樸、沉穩(wěn)中體現(xiàn)瑤民祭祀的心理和文化特點?,幟裢ㄟ^祭祀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文化背景及儀式中“長鼓舞”的動作特點反映瑤族的整體性格與人文特征。“長鼓舞”的“平圓”“立圓”和“8字圓”鼓的形態(tài),規(guī)范了人們的日常行為舉止,反映出瑤民古樸、厚重、充滿力感的陽剛之美,體現(xiàn)出瑤族人民善與美的傳統(tǒng)文化價值。
其舞蹈風格三:以“線”抒情。“長鼓舞”在瑤民勞動過程中逐漸形成固定的表演程式,每套動作需要頭頂表演“大蓮花”,然后朝拜東、南、西、北四個方位表演動作,表現(xiàn)瑤民對四方神靈的虔誠和恭敬。在儀式過程中特定的時辰、場景和表演者,一手握鼓中部,另一手敲擊鼓面,雙腿有彈性地上下屈伸,以屈伸的程度分高、中、低三種打法。儀式中的“長鼓舞”表演,是民眾與神靈進行交流的過程,通過“肢體語言”刺激而產生兩者強烈的情感維系。在繁雜的動作語言中,舞者與觀眾都“讀懂”動作意圖并與之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伴L鼓”的個性動作賦予“長鼓舞”不同的個性和相應的舞姿態(tài)勢,在連貫流暢、斷續(xù)頓挫的動作和急閃急收的旋轉中表達對祖先和神靈的崇拜和恭敬之情?!伴L鼓舞”這一舞祭具有“無道具不成舞”的顯著特點,讓祭祀儀式更具神秘而虔誠的宗教感和質樸的生活氣息。跌宕起伏的長鼓舞使“鼓”與“人”二者渾然一體,造成視覺上的沖擊力,強化了視覺沖擊?!伴L鼓舞”在祭祀儀式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長鼓是瑤族歷史的見證,是祭祀祖先和神靈的物化精神象征,它令“長鼓舞”更具神圣、空靈感,它對祖先的崇敬和孝道增加了瑤民對宗族情感的依附感和凝聚族人的力量?!痘茨献印ば迍沼枴吩浭龉糯晃枞藙尤莸奈杳参枨椋骸敖窆奈枵?,繞身若環(huán),曾撓摩地,扶旋猗那,動容轉曲?!笨磥砉磐駚?,鼓舞無時無處都顯露出圓潤飄灑的風韻與魅力,而瑤族的“長鼓舞”繼承著古代鼓之風姿,又傳承了瑤民儀式行為之載體,傳遞瑤民的深情厚誼。運用舞蹈藝術化的手段展示,使瑤民深深感悟到家庭的溫馨,為維護民族之間、家庭鄰里之間、兄弟姐妹之間的和睦關系起到宣教的傳承作用。
“長鼓舞”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構成了瑤民千姿百態(tài)的多元文化特征,正如費孝通先生說的“各美其美”,而“長鼓舞”個性化的“美”是我們真正保護和傳承的核心,我們還要繼續(xù)在“長鼓舞”威嚴、端莊的動作中去尋求美、創(chuàng)造美、表現(xiàn)美。
注釋
[1] 廣東連山瑤族長鼓舞,以下稱“長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