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斌
(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外語與教育研究中心,北京 100089)
提 要 獨語句普遍存在于漢語中,但目前對此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見。本文立足于王文斌所提出的“英漢時空差異論”,對獨語句的類型、位置、是否屬于句子成分省略、空間性表現(xiàn)特征等進行較為詳細的展陳和分析,提出獨語句是漢語的一種獨特語言現(xiàn)象,是漢語空間性特質(zhì)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值得我們關切并做深度的細究。
所謂“獨語句”,是指名詞或名詞短語獨立成句或者在流水句中能成小句的句子。屬非主謂句,但在特定的語境中卻能傳達完整的意思。這類句子在漢語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是漢語一種獨特的語言現(xiàn)象,為印歐語所少有。如:
(1a)微微的涼風,靜靜的燈光,他跑上了勁來。許多日子的憋悶,暫時忘記了。(老舍 《駱駝祥子》第七章)
(1b) *A slight breeze and soft lamplight, he ran with strength. The dejection for many days was forgotten for the time being.
(1c)Accompanied by a slight breeze and soft lamplight, he ran with strength and ease, clearing his mind of the dejection he’d suffered for days.(葛浩文譯)
(2a) 只見上清宮許多道眾,鳴鐘擊鼓,香花燈燭,幢幡寶蓋,一派仙樂,都下山來迎接丹詔,直至上清宮前下馬。(《水滸傳》第一回)
(2b) * A procession of Taoists, beat drums and bells,incense and candles, banners and canopies, astream of saintly music, came down to receive the imperial envoy. They escorted him to the temple, where he dismounted.
(2c) A procession of Taoists,beating drums and bells, playing saintly music, bearing incense andcandles, banners and canopies, came down to receive the imperial envoy. They escorted him to the temple, where he dismounted.(translated by J.M. Jackson)
早在上一世紀,王力(1936)就曾指出,我們對于某一族語的文法的研究,不難在把另一族語相比較以證明其相同之點,而難在就本族語里尋求其與世界諸族語相異之點……別人家里沒有的東西,我們家里不見得就沒有。如果因為西洋沒有竹夫人,就忽略了我們家里竹夫人的存在,就不對了。在談及《我的治學經(jīng)驗》時,王力(2008:11)提到:“趙元任先生跟我說:‘什么是普通語言學?’普通語言學就是拿世界上的各種語言加以比較研究得出來的結論。我們?nèi)绻欢庹Z,那么普通語言學也是不好懂的。單研究漢語也要懂外語?!?/p>
呂叔湘(2005)在《中國人學英語》的修訂本“序”中指出:“我相信,對于中國學生最有用的幫助是讓他們認識英語和漢語的差別,對詞形、詞義、語法范疇、句子結構等都盡可能用漢語的情況來跟英語作比較,讓他通過這種比較得到更深刻的體會。”其實,也早在上一世紀,呂叔湘(1942/2014:1)就表述了與王力類似的看法:“一句中國話,翻成英語怎么說;一句英語,中國話里怎么表達,這又是一種比較。只有比較才能得出各種語文表現(xiàn)法的共同之點和特殊之點。”
漢語的獨語句,以漢語為母語者會習以為常,讀來并不覺得稀奇,如(1a)和(2a),可若直譯為英語,就不可接受,如(1b)和(2b),只能根據(jù)英語的表達習慣分別譯為(1c)和(2c),這樣才可接受。按照以上王力和呂叔湘的觀點,這就是值得我們研究的地方。本文擬以王文斌(2013a、2013b)提出的“英漢時空差異論”為理論框架,析述漢語獨特的獨語句現(xiàn)象。
目前,英漢對比語言學界普遍認為,英、漢語主要存在形合與意合、客體意識與主體意識、個體思維與整體思維、抽象思維與具象思維、靜態(tài)與動態(tài)、聚集與流散等區(qū)別。王文斌(2013a、2013b)認為,英漢的這些差異并非這兩種語言之間的本質(zhì)性差異,而僅僅是彼此差異的表象,其根性差異在于英語具有時間性特質(zhì),而漢語則具有空間性特質(zhì)(王文斌 2013a、2013b;王文斌、何清強2014;王文斌、趙朝永2016、2017a、2017b)。所謂“英語具有時間性特質(zhì)”,是指英語的表征具有“勾連性”和“延續(xù)性”,展現(xiàn)為線性結構,顯示出具有一維的時間性特質(zhì)(Comrie 1985:15)。所謂“漢語的空間性特質(zhì)”,是指漢語的表征具有“塊狀性”和“離散性”,表現(xiàn)為立體結構,展現(xiàn)出具有三維的空間性特質(zhì)。英漢的這種差異可歸納為:
英語的時間性特質(zhì):具有一維的線性結構,具體表現(xiàn)為勾連性和延續(xù)性
漢語的空間性特質(zhì):具有三維的立體結構,具體表現(xiàn)為塊狀性和離散性
有兩點需要說明:一是本文所說的“時間性特質(zhì)”和“空間性特質(zhì)”,并非是純抽象的概念,而是對英漢語言諸種不同表征現(xiàn)象的一種歸納,是以英漢民族不同思維模式為視角的一種本質(zhì)性差異的總結;二是本文所說的英語具有時間性特質(zhì),而漢語則具有空間性特質(zhì),這并不意味英語絕對沒有空間性,漢語就絕對沒有時間性。這只是一個相對概念,并不具有排他性。本文所強調(diào)的僅僅是英、漢語的一種主導性傾向,即英語偏愛時間性思維,而漢語則偏愛空間性思維,而這種語言偏愛行為的明顯標志之一就是英語句子中的動詞時體標記,如(3):
(3a) James, while John had had “had”, had had “had had”; “had had” had had a better effect on the teacher.
(3b) 杰姆斯已選擇了“had had”,而約翰卻已選擇了“had”。老師認為選擇“had had”更為合適。
(3c) 杰姆斯已選擇了過去完成時“had had”,而約翰卻已選擇了過去時“had”。老師認為選擇過去完成時更為合適。
(3d) 杰姆斯,而約翰已有“有”,已有“已有”;“已有”對老師而言已有了一個更好的效果。
在英語中,只要是一個完整的句子,就必須有動詞,而動詞必須有時體標記,這是英語句法的強制性要求,而時體的本質(zhì)就是時間性,如過去完成時體是由“助動詞 had +動詞過去分詞”構成。在(3a)中,“had had”就是過去完成時體的用法,其中前一個“had”是助動詞,后一個“had”是動詞“have”的過去分詞,表示在過去某一時間之前“已經(jīng)有”或“已經(jīng)做過”什么事,即表示“過去的過去”。但是,英語的過去完成時體有時難以譯入漢語。對于(3a),英美人也許一眼就能看明白,但中國人看了理解上會有困難,在漢譯時也難以將這一時體準確地表達出來。(3b)是一種較為直譯的方法,但對于不了解英語過去完成時體的中國人來說,讀了之后可能會不明就里。(3c)是一種帶有解釋性的漢譯,對稍有英語時體知識的中國人興許較易于理解。而(3d)則完全是字對字的硬譯,估計難以讀懂。
而在漢語中,盡管動詞后也常有“著、了、過”等類似時體的動詞標記,但嚴格來說,這三個詞所標記的是漢語動詞的“體”,而非“時”。更何況,這種體標記在漢語句法中并非具有強制性,而是一種可有可無的體標記,如(4):
(4a) 奶奶上街買菜,碰到一個老朋友,聊得很開心,回到家還笑個不停。
(4b) *奶奶上了街買了菜,碰到了一個老朋友,聊得了很開心,回到了家還笑了個不停。
(4c) *奶奶上過街買過菜,碰到過一個老朋友,聊得過很開心,回到過家還笑過個不停。
盡管句(4a)所表述的行為動作發(fā)生在過去,可我們在此并非必須要使用“了”或“過”,而且不用“了”或“過”,語言會更地道。若在句中使用“了”或“過”,反而會使表述顯得別扭,如(4b)和(4c)。這說明,漢語句法對體標記并不作強制性要求。況且,在漢語中常常會出現(xiàn)“名詞謂語句”,即謂語是由名詞或名詞性短語充當?shù)木渥?,?5)(6)(7):
(5) 王之妃,百二十人,后一人,夫人三人,嬪九人,世婦二十七人,女御八十一人。(《周禮》)
(6)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曹雪芹《紅樓夢》)
(7) 八千里路云和月,三十功名塵與土。(岳飛《滿江紅》)
恰如中外古今許多學者(亞里士多德 1986:55-56;陳平 1988、2015;張伯江 1994;龔千炎 1995:1;萬德勒 2003:165-167;Langacker 2008:104;Taylor 2013:168;王文斌 2013a、2013b)所言,名詞具有空間屬性,動詞具有時間屬性。漢語重名詞,就是重空間。而英語重動詞,就是重時間。如(8):
(8) ①In Africa I met a boy, ② who was crying as if his heart would break and said, ③when I spoke to him,④that he was hungry ,⑤ because he had had no food for two days.(在非洲,我遇到一個小孩,他哭得很傷心。我問他為什么哭,他說肚子餓,已兩天沒吃東西。)
(8)是一個英語長句,由 5個小句組成,其主句是“I met a boy”,“who was crying as if his heart would break and said”是一個定語從句,修飾主句中的賓語“boy”,“when I spoke to him”是一個時間狀語從句,修飾前一定語從句中的動詞“said”,“that he was hungry”是“said”的賓語從句,“because he had had no food for two days”是一個原因狀語從句,用來表達賓語從句“he was hungry”的原由。此句乍看復雜,但經(jīng)各從句的引導詞(who、when、that、because)引導,小句與小句之間彼此勾連,形成一條清晰明朗的線性延續(xù)性句子鏈,其以主動詞為中心而形成的一維時間性特征十分明顯。再說,在與動作或行為相關的英語復合詞構詞中,其詞語的形態(tài)派生,動詞也始終是其中心之所在,如(9):
(9) bottle-opener * open-bottler(開瓶器)
heart-breaking news * break-hearting news(令人傷心的消息)
gold-plated watch * plate-golded watch(鍍金手表)
其次,英語中的許多名詞,在原始印歐語(Proto-Indo-European Language,即PIE)里,其詞根(root)也是動性的,如(10):
(10) way: (PIE) root: *wegh- “to go, to move, to transport”
photo: (PIE) root: *bha- “to shine”
sun: (PIE) root: *saewel- “to shine”
food: (PIE) root: *pat- “to tend, to keep, to feed”
eye: (PIE) root: *okw- “to see”
hand: (PIE) root: *han- “to strike”
floor: (PIE) root: *pele- “to spread out”
hill: (PIE) root: *kel- “to rise, to be prominent”
而在漢語中,構字卻是依憑具有空間特性的物體,如:
(11) 名詞:日、月、水、山、井
動詞:休、伐、找、析、打
在英語中,其構詞卻是線性的,如(12):
(12) pneumonoultramicroscopicsilicovolcanoconiosis
honorificabilitudinitatibus
supercalifragilisticexpiadocious
(12)中的三個詞分別表示“矽肺病”“不勝光榮”“好”,均呈線性排列,表現(xiàn)出具有時間性特質(zhì)的一維結構。據(jù)說英語中最長的一個單詞由 1913 個字母組成,表示“色氨酸合成酶 A 蛋白質(zhì)”,因篇幅受限,在此無法把這一長詞寫出,有興趣者可查閱醫(yī)學專用詞典。不論怎樣,英語單詞結構的一維性特征是顯而易見的。
漢語的流水句,更是體現(xiàn)出具有空間特征的離散性和塊狀性,如:
(13) ①他繼續(xù)設想,②雞又生雞,③用雞賣錢,④錢買母牛,⑤母牛繁殖,⑥賣牛得錢,⑦用錢放債,⑧這么一連串的發(fā)財計劃,當然也不能算是生產(chǎn)的計劃。(馬南邨《燕山夜話》)
(13)是一個漢語長句,由 8個小句組成,根據(jù)印歐語的句法分析框架,其主句應該是第一個句子“他繼續(xù)設想”,第②、③、④、⑤、⑥、⑦ 這6個小句應該是主句的并列賓語從句,第8個小句應該是一個評論句, 是作者對“他”這些想法的評論。對于句(13),以漢語為母語者一看就能明白,無需勞神解讀,因為對漢語的這類句式習以為常,而且也慣于這種句式的思維。但是,以英語為母語的讀者若看了此句,其理解可能就沒那么順暢,這是因為各小句的主語指認比較復雜,第②小句的主語是“雞”,第④小句的主語是“錢”,第⑤小句的主語是“母?!?,而第③、⑥、⑦這3個小句的主語卻是主句中的主語“他”,到了第⑧小句,其真正的主語隱而不顯,從表面上看“發(fā)財計劃”是主語。經(jīng)這一分析,便可發(fā)現(xiàn)句(13)里的各小句之間彼此交叉,關系疏松,呈現(xiàn)出塊狀性和離散性,清晰地表現(xiàn)出立體式的三維空間特征。
國學專家龔鵬程(2009:45)曾強調(diào):印歐語以動詞為主,而漢語則以名詞為主。而印歐語無疑包括英語。郭紹虞(1978:331-332)也曾提出,西洋語法重動詞,而漢語語法則重名詞。如是,英語偏重動詞、偏重時體,其本質(zhì)就是睽重時間,而漢語偏重名詞、偏重物象,其本質(zhì)就是注重空間。古人和時賢已有論斷:動詞具有時間性,而名詞具有空間性。南宋著名史學家鄭樵在其《通志·書略》中說過:“梵人別音,在音不在字;華人別字,在字不在音?!逼湟馐氰笕松幸?,華人尚文,即梵人尚口傳,而華人則尚目傳。需提及的是,在此的“梵人”是指古印度人。英語屬于印歐語系,無疑屬于尚音者。法國哲學家德里達在其《論文字學》(2005)一書里,主張以文字作為符號學最一般的概念,明確提出“文本之外別無他物”,這足以說明文字符號在語言中的重要性。
季羨林(2009:2-4)曾強調(diào),西方印歐語系與漢語是不同的,而之所以不同,其根本緣由在于思維模式的不同,因此,需要從東西方思維模式的差異來把握漢語的特點。季羨林先生盡管不專事于語言學研究,但即便是作為一位旁觀者,這一番話對我們語言研究者也無疑是一味很好的清醒劑。盡管此話是針對漢語研究的,但對英漢對比同樣是一個很好的指引,告誡我們需要從民族思維的不同模式這一高度去考察不同語言之間的差異。
關于漢語獨語句,目前研究成果極少。從已有文獻資料看,主要有張學彬(1986)、姜志英(1986)、張煉強(1998)和韋世林(2001)等若干論文面世。在《中國語文》《漢語學習》《語言科學》《當代語言學》《世界漢語教學》《語言教學與研究》《語言文字與應用》《華文教學與研究》《民族語文》等雜志上均未見相關的專文發(fā)表。其實,以名詞或名詞短語構成的漢語獨語句,是漢語的一種獨特語言風景,值得我們關切并做深入的探究。
關于漢語獨語句的類型,從是否可以獨立成句的角度分為三類:一是名詞或名詞短語可以獨立成句;二是名詞或名詞短語夾雜于流水句,形成流水句的句段;三是若干名詞或名詞短語并列,用逗號隔開,最終以句號結句。
名詞或名詞短語可以單獨成句,以句號結句,如:
(14) 笑聲。同班同學的笑聲。天真無邪的笑聲。爛漫友善的笑聲。(劉心武《如意》)
(15) 自由市場。百貨公司。香港電子石英表。豫劇片《卷席筒》。羊肉泡饃。醪糟蛋花。三接頭皮鞋。三片瓦帽子。包產(chǎn)到組。收購大蔥。中醫(yī)治癌。差額選舉。結婚筵席……(王蒙《春之聲》)
(16) 喜報。彩綢。剪刀。新建的巨輪下水了。(公劉《母親——長江》)
(17) 第四幕 瀟湘的黃昏。長沙北門外子羽之家。(田漢《秋聲賦》)
名詞或名詞短語混雜于流水句,形成流水句的一個個句段,如:
(18) 租界也還有悠閑的處所,是住宅區(qū)。但中等華人的窟穴卻是炎熱的,吃食擔,胡琴,麻將,留聲機,垃圾桶,光著的身子和腿。相宜的是高等華人或無等洋人住處的門外,寬大的馬路,碧綠的樹,淡色的窗幔,涼風,月光,然而也有狗子叫。(魯迅《秋夜記游》)
(19) 頭上扎著白頭繩,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年紀大約二十六七歲,臉色青黃,但兩頰卻還是紅的。(魯迅《祝?!?
(20) 從窯洞出來,我們一行來到后山坡的棗樹底下,冷月清風,白雪孤墳,墳頭上幾莖枯草在寒風中飄搖,墓地邊的酸棗樹在夜空下悲泣。(諶容《白雪》)
(21)一九四一年,春末,一個輕風薄霧的黎明。徐州與蚌埠之間,津浦鐵路東側(cè),敵占區(qū)里。(薛克揚 《連心鎖》)
若干名詞或名詞短語并現(xiàn)鋪設,用逗號隔開,最終以句號結句,如:
(22)夜,堤邊。(《田漢選集》)
(23)碧水,藍天,青峰,綠原。呵,漓江,一幅迷人的畫,一條醉人的江。(《體育報》1985.11.6)
(24) 北京很美,紅墻,灰墻,綠樹掩映,景山上的高榭,北海的淺山淺水,幽靜的小巷深處,廣告林立的王府井大街。(《收獲》1981年第4期67 頁)
(25)星閃耀著,紅的星,綠的星,白的星。蔚藍的天,自由的風,夢一般美麗的愛情。(巴金《春天里的秋天》)
根據(jù)獨語在句中所出現(xiàn)的位置,獨語句主要分為三類:一是獨語出現(xiàn)于句首;二是獨語出現(xiàn)于句中;三是獨語出現(xiàn)于句末。
有許多獨語句中的獨語頻現(xiàn)于句首,如:
(26)依舊一件寬松長袍,林雷在兩名護衛(wèi)的保護下,便漫步在雪后的街道上。(朱洪志《盤龍》)
(27)一甌清茗,神能趨入其中,方可供幽齋之玩。(沈復《浮生六記》)
(28)一陣劇烈的馬蹄聲,騎兵大隊疾風似的馳出了亂墳灘。(薛克揚《連心鎖》)
(29)月光下的散步,田野中的悄悄話,大柳終于有些陶醉于他熱烈如火的情語之中了。(儲福金《石門二柳》)
有許多獨語句中的獨語頻現(xiàn)于句中,如:
(30) 狗叫,木柵門響,皮鞋的聲音,我知道是誰在走路。(巴金《春天里的秋天》第九章)
(31) 閃電劃出一個驚嘆號,一聲悶雷,大雨來了。(鐘道新《超導》)
(32) 院子里靜悄悄的一點動靜都沒有,褐色的梧桐,翠綠的松柏,冰冷的石凳,池子里倒映著的漆黑的夜空,門突然嘎吱一聲開了。(老舍《駱駝祥子》)
(33) 及忝朱方,從容坐首,良辰美景,清風月夜,鹢舟乍動,朱鷺徐鳴。(蕭綱《與劉孝儀令悼劉遵》)
有許多獨語句中的獨語頻現(xiàn)于句末,如:
(34) 青山縱橫,綠水縈回,蒼松翠柏,碧草白原。(陳德文《嵯峨漫步》)
(35) 晚風刮得涼爽,一個美麗的黃昏。(蕭軍《八月的鄉(xiāng)村》)
(36) 人在旅途,足無停趾,山高水險,苦雨凄風。(陳德文《嵯峨漫步》)
(37) 有的主張談,有的主張打,一片亂哄哄的喊叫聲。(張行《武陵山下》)
也許有人會認為,以上所舉例句,均為文學語言,不足為證,在口語中獨語句并不常見。其實,漢語口語中也時常出現(xiàn)獨語句。金宇澄所著的《繁花》是當代一部以方言口語著稱的長篇小說,2015年獲第九屆茅盾文學獎。我們現(xiàn)在來看看這部長篇小說中的一些獨語句:
(38) 小毛說,古代人,遍地豪杰。(金宇澄《繁花》)
(39) 四個人回頭,一個女工,坐于腳踏車上,腳抵街沿石,三十出頭年紀,大眼睛,嘴唇豐滿,河風吹亂短發(fā),人造棉短袖藍襯衫,工裝褲。(金宇澄 《繁花》)
(40) 兩個人跟進房間,打蠟地板,幾樣簡單家具,辦公桌,幾只竹椅,一張農(nóng)家春凳,條凳,看不到一本書。(金宇澄 《繁花》)
(41) 四人抬頭舉目,山色如娥,水光如頰,無盡桑田,藕塘,少有人聲,只是小風,偶然聽到水鳥拍翅,無語之中,朝定一個桃花源一樣的去處,進發(fā)。(金宇澄 《繁花》)
也許有人會認為,漢語之所以存在獨語句現(xiàn)象,是因為句中成分省略所致,如金兆梓(1955:56-57)雖最早提出獨語句這一概念,可他提出,獨語句有四類省略,包括省去表詞,但有主詞;省去主詞,但有表詞;無所謂主詞表詞;無主詞表詞,另以一字,表喜怒哀樂等情感。雖然金兆梓談的是獨字句,但與本文所探討的獨語句有類同之處。本文認為,獨語句是漢語有別于英語的一種獨特現(xiàn)象,不能以句子成分省略的方法來考察。況且,對于漢語的省略問題,先輩早有深刻的見解。朱德熙(2014:220-221)針對句子結構省略的觀點,提出:“省略的說法不宜濫用,特別是不能因為一個句子意義上不自足就主觀地說它省略了什么成分。譬如公共汽車上的乘客對售票員說‘一張動物園’,這本來是一個完整的句子,什么也沒省略。我們不能因為這句話離開了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意義不明確,就硬說它是‘我要買一張上動物園去的票’之類說法的省略。”呂叔湘(2010:59)對省略說的觀點,態(tài)度更是明朗。他指出,省略有兩個條件:一是一句話若離開上下文或說話的環(huán)境,其意思就難以明確,須添補一定的詞語其意思才能搞清楚;二是經(jīng)添補的詞語實際上是可以有的,并且所添補的詞語只有一種可能,這樣才能說是省略了這個詞語。啟功(1997:2)也認為:“漢語句法構造比較特殊,常見句中‘主、謂、賓’元素不全的現(xiàn)象,在填不滿一條模子時,便以‘省略’稱之。猿有尾巴,人沒尾巴,是進化原因呢,還是人類‘省略’了尾巴呢?孔雀尾長,鵪鶉尾禿,恐怕也難以‘省略’稱之。可見省略太多,便微有遁辭的嫌疑?!睆纳衔乃e的例證我們不難看出三點:一是有些名詞句的意思已十分清楚,不需要添補動詞“是”;二是有些名詞句意思已極為明朗,若要添補,則會產(chǎn)生畫蛇添足之嫌;三是有些名詞句若要添補動詞,那就會有兩種甚至三種可能, 而不是唯一的可能。
本文認為,漢語的名詞句是漢語有別于英語而獨具特色的語言現(xiàn)象,與漢語偏重具象思維,即空間性思維緊密相關。關于這一點,我們將在下文析述。我們在此僅強調(diào)一點,即關于省略這一觀點,實際上是按照印歐語的語法分析框架來硬套漢語句子結構的結果。漢語句子本身就不是以動詞為中心,對動詞并不十分注重,因為漢語動詞本身無需傳達時間信息,在能不用動詞的地方就不用動詞,除非是為了出于表達行為或動作的需要。有的句子初看似乎是一種省略句,但其實在多半情況下既難以分出語法成分,也難以補充任何語法成分,若硬塞入臆斷的句子省略成分,常會顯得拖沓不自然,會有狗尾續(xù)貂之嫌。如:
(42) 進入辦公室,一片算盤聲。(柯巖《僅次于上帝的人》)
(43)一陣劇烈的馬蹄聲,騎兵大隊疾風似的馳出了亂墳灘。(薛克揚《連心鎖》)
(42)和(43)兩句讀來干凈利落,語義自明,但若想補全這兩個獨語句,卻會讓人難以為之,因為存在多種可能性,如:
(42a) 進入辦公室,響起一片算盤聲。
(42b) 進入辦公室,聽見一片算盤聲。
(42c) 進入辦公室,盡是一片算盤聲。
(42d) 進入辦公室,一片算盤聲響起。
(42e) 進入辦公室,一片算盤聲響徹整個房間。
(42f) 進入辦公室,一片算盤聲啪啪作響。
(42g) 進入辦公室,一片算盤聲打得啪啪響。
(42h) 進入辦公室,一片算盤聲打得噼里啪啦響。
(42i) 進入辦公室,一片算盤聲噼里啪啦地響起。
(42j) 進入辦公室,噼里啪啦(的)一片算盤聲。
(42k) 進入辦公室,一片算盤聲噼里啪啦。
(42l) 進入辦公室,一片算盤聲迎面撲來。
(42m) 進入辦公室,迎面撲來的是一片算盤聲。
(42n) 進入辦公室,傳來一片算盤聲。
(42o) 進入辦公室,一片算盤聲陣陣襲來。
(42p) 進入辦公室,一片算盤聲聲聲入耳。
(42q) 進入辦公室,一片算盤聲不絕于耳。
(42r) 進入辦公室,一片算盤聲戛然而止。
(42s) 進入辦公室,此起彼伏(的)一片算盤聲。
(42t) 進入辦公室,一片算盤聲此起彼伏。
(43a) 隨著一陣劇烈的馬蹄聲,騎兵大隊疾風似的馳出了亂墳灘。
(43b) 聽到一陣劇烈的馬蹄聲,騎兵大隊疾風似的馳出了亂墳灘。
(43c) 響起一陣劇烈的馬蹄聲,騎兵大隊疾風似的馳出了亂墳灘。
(43d) 傳出一陣劇烈的馬蹄聲,騎兵大隊疾風似的馳出了亂墳灘。
(43e) 傳來一陣劇烈的馬蹄聲,騎兵大隊疾風似的馳出了亂墳灘。
(43f) 我們聽到一陣劇烈的馬蹄聲,騎兵大隊疾風似的馳出了亂墳灘。
(43g) 遠處傳來一陣劇烈的馬蹄聲,騎兵大隊疾風似的馳出了亂墳灘。
(43h) 不遠處傳來一陣劇烈的馬蹄聲,騎兵大隊疾風似的馳出了亂墳灘。
(43i) 人們忽地聽到遠處傳來了一陣劇烈的馬蹄聲,騎兵大隊疾風似的馳出了亂墳灘。
由此可觀,不論怎樣努力想去補全這兩句話,似乎都覺得別扭。盡管存在補全全句的多種可能,但不論哪一種,都會讓人發(fā)現(xiàn)有添足畫蛇之弊。
本文認為,漢語存在獨語句,與上文所提的漢語具有空間性特質(zhì)密切相關。對此,本文將在下文討論。
從上舉各例,不難發(fā)現(xiàn),獨語句是漢民族偏愛具象思維、側(cè)重名物的表征形式,具有明顯的空間性,即呈現(xiàn)出塊狀性和離散性這兩個明顯的空間性特征。本文認為,漢語具有豐富的名詞性獨語句,就是因為與漢語的名詞句一樣,表現(xiàn)出漢語重名詞、重空間的思維特征(王文斌2013a、2013b),如:
(44) 篤篤篤,一陣輕輕的敲門聲,黃勝利急忙把材料揀起來。(《人民文學》1978年第6期55頁)
(45) 滬生說,跟我赤膊弟兄碰頭,梅瑞就是家常汗衫打扮,腳底一雙拖鞋,阿寶照樣笑瞇瞇。(金宇澄《繁花》)
(46)藍的天,綠的地,長長的小路,她走來了!近了,近了,只有百十步遠了!(張枚等《麥苗返青的時候》)
(47)刺眼的閃電,震耳的雷聲,接著就是雨!(朱春雨《大地坐標點上的賦格》)
以上四句中的內(nèi)部均含有多個小句,而各小句并非主、謂、賓齊全,而是著力于意象或視像的散連式流布,若按印歐語的語法分析框架,明顯不合句法,但是,這恰恰就是我們漢語的本色?,F(xiàn)再來看看(48)和(49):
(48a)一甌清茗,神能趨入其中,方可供幽齋之玩。(沈復《浮生六記》)
(48b)A pot of tea, one could lose oneself in a world of imagination; and only this kind should be kept in one’s private studio for enjoyment.
(48c) One should make it so that,with a pot of tea, one could lose oneself in a world of imagination; and only this kind should be kept in one’s private studio for enjoyment. (林語堂譯)
(49a) 天色微明,兩個遠遠地見一簇人家,看來是個村鎮(zhèn)。兩個投那村鎮(zhèn)上來。獨木橋邊,一個小小酒店。(《水滸傳》第六回)
(49b) When the sky was turning light they saw a number of buildings in the distance, evidently a small town. Before long, they entered.A single-plank bridge, a little tavern.
(49c) When the sky was turning light they saw a number of buildings in the distance, evidently a small town. Before long, they entered.They noticed a little tavern beside a single-plank bridge.(J.M. Jackson譯)
從(48)可看出,若把(48a)直譯為(48b),那么英語里就難以成立。根據(jù)英語的句法要求,將其譯為(48c),行文就能達到要求。同理,若按漢語的原有結構把(49a)直譯為(49b),其英語譯文顯然不可接受,可將其譯為(49c),那么其譯文就符合英語的行文要求。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英語行文具有時間性的一維線性規(guī)定,其表征表現(xiàn)出勾連性和延續(xù)性特征,而在漢語,從上文所提供的各例獨語句不難觀見,其排列方式是按意象、視像依次流散性布鋪,呈現(xiàn)出散連式駢列布排,明顯表現(xiàn)出具有空間性特質(zhì)的塊狀性和離散性。由是觀之,獨語句僅僅是漢語具有空間性特質(zhì)的一個側(cè)面,其存在的特殊性和合理性能得到較好的解釋。
王力(1936)曾強調(diào),母語者覺得平平無奇的,而外國人讀了,若覺得很特別,那么,這正是很值得討論的地方。獨語句,在我們中國人看來往往習焉不察、平淡無奇,可一旦直譯為英語,就可發(fā)現(xiàn)漢語獨語句的獨特性,而這正是我們需要探求之處。本文認為,若要看清漢語的本質(zhì),我們亟需注意漢語的獨特性,從漢語的獨特性最能窺視漢語的個性及其本質(zhì)。但是,若僅從漢語來觀察漢語,有時難免“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在必要的情況下,需要跳出漢語本身,與外語做適當?shù)膶Ρ?,興許更能透視“漢有外無”或“外有漢無”的語言現(xiàn)象,從中尋求漢語的底色。
漢語普遍存在獨語句現(xiàn)象。本文立足于王文斌所提出的“英漢時空差異論”,對獨語句的類型、獨語句的位置、獨語句是否屬于句子成分省略、獨語句的空間性表現(xiàn)特征進行了較為詳細的陳述和分析,提出獨語句是漢語的一種獨特語言現(xiàn)象,是漢語具有空間性特質(zhì)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值得我們關切并作深度的細究。